第72章 七萬粟驚懸命數 一笠翁破困龍淵
- 三國:重生阿斗,復國系統來早了
- 千金散去不復回
- 2071字
- 2025-06-23 18:05:00
劉禪清楚地知道。
無論下達何等嚴令,終究是亡羊補牢。
縱使這些命令能挽救更多性命,眼前這幾具冰冷的尸骨,卻再也無法復生。
更何況,他未必真能救下所有人。
武漢的存糧,已近告罄。
春耕方過,新苗初長。即便此刻驅使新涌來的流民開荒拓土,也須待來年秋收,方能見糧。
而眼下,武漢自身人口之外,已陸續涌入數千戶、約萬余流民,且未來仍將源源不斷,只為在這亂世覓一線“活路”。
少英營的府庫中尚有七萬石存糧,其中包括了江夏豪強的捐贈與糜芳商業往來的庫存。
而這些,這本是他麾下士卒們三年的口糧。
可若是將這個范圍擴展到整個武漢,無異于杯水車薪。
劉禪在心中默默計算:若是正常年景,一個成年男子一年需要口糧十八石,老弱則需要十二石。
武漢如今老弱與成人大約是對半的比例,則一人一年約需15石口糧。
他這7萬石糧,也不過將將夠不到五千人挺過今年,缺口極大。
更何況這還是在無什么體力勞動的前提下,可無論是墾荒還是建城,那都是需要大量勞動的,糧食的消耗還會進一步的增加。
涌入武漢的流民日益增多,而賴以維系的存糧,正飛速減少。
這般境地,恐怕只有相父來了,才能將其解決吧?
回程的路上,劉禪的心思一直在系統內那一個個被吹噓到天花亂墜的作物上。
只可惜手中一個積分也無,雖然依劉備所令,將夏口并入武漢,自此新立了武漢縣,但系統判定死板,雖武漢占了整個江夏三分之一的土地,但依舊不算完整的一郡。
所以一毛積分也沒給劉禪提供。
行至武漢簡陋的城門口,劉禪停下車來,望著遠處忙碌搬運糧袋的倉吏,眉頭深鎖。
一個蒼老而平和的聲音自身側傳來:
“小公子愁眉深鎖,可是為這滿城嗷嗷待哺之口,與倉中漸薄之粟?”
劉禪和丁奉循聲望去。
只見不遠處山坡小徑上,不知何時已站著四人。
為首那人,摘下斗笠,露出一張清癯矍鑠、須發皆白的面容,眼神深邃,帶著洞悉世事的睿智與一絲不易察覺的探究。
在他身后,侍立著三位年齡不一的男子,或沉穩,或精干,或帶著書卷氣,皆氣度不凡,顯然非尋常仆從,更像是弟子門人。
劉禪也不托大,當即下車,一鞠到底。
“老丈慧眼。小子確為此事煩憂。流民奔涌而來,所求不過一飯之安。
然春播方過,秋收尚遠,倉廩之粟,入不敷出,眼見坐困愁城,實不知何以解此倒懸之急。”
劉禪雖然不知面前何人,但其看上去就是飽讀詩書的樣子,身后又跟著門人弟子。
所以即便不是世家大族的族老,便是游歷天下的大儒。
無論是哪一種,都比他要見多識廣,若是能提供個一計半策的,即便無用,也能拓展他的思路。
所以禮儀做全,以期給面前老者留個好印象。
老者點點頭,顯然是對于劉禪的禮貌和誠實比較滿意。
他雖然在劉備信中大體了解了劉禪性格,不過聞名不如見面,初見之下,這孩子雖只有三歲之軀,那份遠超年齡的沉穩、憂民之心以及面對困境不推諉、不虛飾的態度,已讓他心中暗暗稱奇。
原來,這名老者,正是收到劉備與諸葛亮信件,前來武漢的龐德公。
他目光掃過遠處正在清點、搬運的糧袋,又落在劉禪的臉上,緩緩開口,聲音平和:
“倉廩告急,流民如潮,確為燃眉之急。”
他話鋒一轉,帶著一絲引導的意味:
“不過此地瀕臨大澤,背靠山巒,水網縱橫,草木豐茂。此乃天賜之資,豈可視而不見?”
劉禪聞言,心中猛地一動,面前老者的一番話,仿佛一道閃電劈開迷霧!
瀕臨大澤?背靠山巒?水網縱橫?草木豐茂?
他自己身居高位日久,以前從未想過微末小民是如何生活的。
雖不像是司馬衷那般“何不食肉糜?”但也少識人間疾苦,所以在缺糧的第一時間,沒有想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法。
若不是面前老者點破,他恐怕要守著寶山而不自知,反而苦苦思索破局之路!
“老丈金玉良言,字字珠璣!如撥云見日,解小子心中之惑!”
劉禪仿佛頓悟一般,再次深深一揖。
這一次,則不同于剛剛仿佛病急亂投醫,而是真心實意的為老者解惑之恩送上感激。
龐德公卻伸手虛扶,阻止了劉禪下拜,溫和道:
“小公子心系民生,此時不過一葉障目,細細思索,也能自行感悟,吾不過提前點破,當不得謝。”
劉禪直起身,稍一思索,轉向丁奉:“承淵!”
“末將在!”丁奉抱拳。
“著戶曹招募流民中擅漁獵、采擷、辨識野菜水草之能者,成立捕糧隊,命戎曹統軍中匠作打造漁網、獵弓,進行過分發,令田曹率流民中老弱婦孺就近山林中,搜尋野菜、野果、菌菇、塊莖一切皆可食用之物。”
“諾!”丁奉沒有絲毫猶豫,劉禪的命令條理清晰,直指要害,他抱拳領命,轉身就要飛奔而去。
“且慢!”劉禪又補充道:“讓倉管將倉庫中金銀取出,凡出工出力者,不吝賞賜!”
“遵命!”丁奉再次應諾,這次是真的如離弦之箭般沖了出去,大聲呼喝著傳令兵的名字,開始將劉禪的軍令下達。
看著丁奉離去,劉禪心中稍定,但緊迫感絲毫未減。
他轉向龐德公,再次深深一揖:“老丈一言,如醍醐灌頂,救萬民于水火!敢問老丈尊姓大名?此等大恩,小子劉禪,銘記于心!”
龐德公看著眼前這位三歲稚童,指揮若定,思慮周全,短短片刻便將他的“靠水吃山”之策細化成具體的、可執行的軍令,
其反應之速,決斷之明,遠超乎他的想象。
劉備信中雖言其子不凡,但親眼所見,才知這“不凡”二字的分量。
他身后的三位門人,臉上也難掩驚異之色,互相交換著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動。
這位少主,絕非池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