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之下,妻子只好把衣服曬起來。一段時間的晾曬之后,衣服上的藍色竟然看不出來了,整件衣服反而比之前更加亮白。吉麥十分好奇,便又做了一次實驗,將藍色的顏料涂在白襯衫上。結果,這件白襯衫比之前還要亮眼。幾次實驗之后,吉麥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藍色可以讓白色在人們眼中產生錯覺,變得更加潔白。
吉麥迫不及待將自己的發現制成一種可盈利的商品,名為“可以使衣服潔白的藥劑”,其實就是淡藍色顏料。他將這種藥劑以及如何使用的說明書放到市場上,很快便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后來,這種“藥”被稱為漂白劑,吉麥因此而成為一方富豪。
與吉麥境況類似,日本的騰庵也是個善于尋找機遇的人。騰庵是個釀酒作坊的老板,小本生意,賺的錢除了支付伙計的薪酬外,就只夠糊口。
有一次,騰庵的伙計因為對他不滿,而在酒缸里撒了把石灰,然后離開了酒坊。騰庵看著酒缸里的灰,心想這酒被弄臟了,是賣不出去了,這下要虧損好多錢了。可奇跡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酒缸里原本渾濁的酒竟然在石灰沉入片刻后,變得清澈起來。騰庵連忙請來人化驗,這才知道原來石灰可以令酒里的雜質沉淀,只要將沉淀物過濾,酒就自然而然清澈起來。
自此之后,騰庵開始制造清澈的酒,并為其取名“清酒”。清酒令騰庵財源滾滾,一發不可收拾。
機遇就是這般調皮,它有時候正正經經地出現,有時候卻偏要以壞事的面目出現。如果你缺乏把握機遇的能力,則會錯過許多成功的機會。
克拉倫斯是個能清醒認識機遇的人,與楊瀾一樣,他在面對糟糕事情的時候,總是能冷靜思考。克拉倫斯做的是糖果買賣,巧克力、薄荷糖,人們能想到的,他都出售。有一年夏天,克拉倫斯發明了一種新的薄荷糖,造型又圓又扁。他認為這樣的形狀和厚度適合夏天,也便于攜帶。于是他找了一家制藥廠,把薄荷糖壓制成圓扁形。可糟糕的是,制藥廠的機器出了故障,導致薄荷糖壓出來不是圓扁形,而是中間多了一個圓形的小洞,看上去像個救生圈。
一切似乎都被該死的機器搞砸了,克拉倫斯的心血要泡湯了。此時克拉倫斯卻突發奇想,索性將錯就錯,為這些“故障糖”取了個新名字——“救生圈薄荷糖”,并在1912年夏季開始銷售。
救生圈薄荷糖上市后,立即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薄荷糖本身清涼爽口,而且造型又像一個救生圈,令舌頭就像在清爽的游泳池或大海里暢游一般。很快,這種糖就熱銷海內外,至今仍是個不朽的傳奇。
同樣的“故障”在美國人查爾斯·古德伊爾身上也發生過。
古德伊爾一直想在橡膠上做出點成績,他想發明一種橡膠,既可以隨意改變形狀,而且還有彈性。他做過無數次的實驗都不成功,橡膠總是在遇熱后變軟,冷卻后又變硬,一點也不配合他。
有一天,古德伊爾依舊在做實驗。糟糕的是,他把一塊橡膠及硫磺掉到火爐上,這兩種物質燃燒后發出的氣體足以讓人窒息。古德伊爾急忙用小刀把這兩種物質刮下來,放在了盤子里。一段時間后,橡膠冷卻了。古德伊爾意外地發現,這塊跟硫磺混合燃燒過的橡膠,竟然十分有彈性,很軟且不粘。
從此,古德伊爾發明了這種橡膠加硫磺加熱的制作方法,并以此創造出富有彈性的橡膠,為橡膠行業開啟了一扇廣闊的大門。
如此看來,抓住機遇的確需要一個足夠冷靜的頭腦。當你遇到一件壞事的時候,先別急著抱怨、煩惱,試著靜下心來看看整個事情的始末,是否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要知道,你在煩躁的時候,大腦是混亂的,即使有機遇來敲門,你可能也會將其拒之門外。因此,不管多糟糕,都要足夠冷靜。
3.抓住機遇
楊瀾曾說,“如果機會來了,你沒有抓住它,懶懶散散,那么過去就過去了。”就是這樣,機會需要你快速的反應。只要你及時抓住它,它就會為你服務。
邁克爾·法拉第,一個世界公認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卻從未受過正統的教育。如果說他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在面對機遇時,他總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其牢牢握住。
由于家境貧寒,法拉第從小就要打工賺錢,貼補家用,上學這樣的事情,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不能上學,并不意味著不能讀書。13歲的法拉第在一家書店找了份學徒的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了許多科學知識,他將所有有用的資料都裝訂起來,同時去其他地方找別人不要的書或是報紙,然后利用一切時間研讀它們。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法拉第的學習從來沒有停止過。
法拉第看的大多是些科學書籍,所以在讀書、記筆記的同時,也會找來一些工具做實驗。于是,他所住的閣樓,就變成了一間小小的實驗室。八年之后,法拉第已經對科學的某些領域小有研究。
1810年,在哥哥的資助下,法拉第終于有了聽老師講課的機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聽了十幾場自然哲學課,每次都會認真記錄,然后不斷咀嚼、消化。1812年,法拉第聽了四次漢弗萊·戴維的講座,從此堅定了科學研究的方向。
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愿望,法拉第給皇家學院院長寫了一封信,希望對方能給他一個做研究的機會。結果皇家學院院長拒絕了他的要求。法拉第并沒有就此失望,他依然期待著機會的出現。
一段時間后,機會終于來了,皇家學院公開招聘助理實驗員。法拉第抓住這個機會,給漢弗萊·戴維寫了一封信,坦誠了自己對科學實驗的熱愛,還隨信寄去了他整理裝訂的漢弗萊·戴維的課堂筆記。在這些筆記中,除了戴維的講學,還有法拉第對授課內容的補充。戴維被法拉第感動了,更確切地說,是法拉第的科學素養征服了戴維。戴維親自向皇家學院推薦法拉第,并讓法拉第成功入職。至此,24歲的法拉第成為皇家學院的助理實驗員。十幾年之后,法拉第因為出色的表現,而被選入皇家學院學會,并在次年成為皇家學院實驗室主任。1833年,他成為皇家學院最有特色的著名化學教授。
人們總是感嘆他人的成功,卻很少去想他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有的人在機遇面前少了幾分靈敏,少了一份準備,便在茫茫然中失卻了機遇和未來。而有的人卻一直在為一個機遇努力準備著,而且具備了足夠敏捷的“身手”,可以在機遇來臨的一剎那將其牢牢抓在手中。
你試著問問自己,面對機遇,“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在某種意義上,扎實的準備比機遇本身更加重要。
曾經有個退休的老教授,定期到偏遠山區的學校去拜訪,到那里看看學生們的學習狀況,同時也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分享給那里的老師。老教授的行程很固定,總是會在一個星期三到訪某一所學校,只是不確定是哪個星期三。
有一次,老教授與一所學校的學生們告別,并許諾下次來時會帶一份神秘的禮物,送給那個書桌最整潔的同學。學生們知道教授一般會在周三來,但不知道是哪個周三,于是在每個星期的周三這天,大家都會爭先恐后收拾自己的書桌,讓其光潔一新。可周三一過,書桌就恢復了往日的凌亂。
在眾多學生中,有一個學生的書桌每天都是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的。他以前也和其他同學一樣,只在星期三收拾書桌,可等了很久,教授都沒再來。于是他認為,教授可能不會只在星期三來,于是他每天都會收拾桌子。后來,他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桌子每天都是干凈的,那么就不必擔心老教授哪一天會來,而且不管老教授哪一天來,他都已經準備好了,禮物一定是自己的。
過了一段時間后,老教授果然來了,而且是個周五。當所有同學的桌面都凌亂不堪的時候,只有這個學生的桌面干凈整齊。老教授看著這個學生,十分高興,他說:“我因為來得匆忙沒有帶禮物,這是我的不對,但你已經得到了一份很有意義的禮物。也許你現在不懂,但將來一定會明白,‘時刻準備著’,比什么禮物都要美妙。”
無論是楊瀾,還是這個小學生,其實都是一樣的人。楊瀾為了一個機遇準備了二十多年,在這個過程里她不斷探索,不斷磨煉自己,最終獲得了自己該有的榮耀。而這個小學生,或許現在還沒有得到什么,但他只要永遠做好準備,就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