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史(典藏本)
- 呂思勉
- 2023字
- 2025-05-21 11:28:10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自中國通歐洲陸道凡四,北經西伯利亞逾烏拉嶺入歐俄,一也;自蒙古經天山北路出兩海間,(咸海、里海)二也;自天山南路逾蔥嶺,三也;南經前后兩印度西北行,四也。四道中,北道最荒涼,直至俄人據西伯利亞筑鐵路而后大開。自蒙古迄兩海間為游牧人種薦居之地,匈奴、蒙古侵略歐洲實自此道,兩洲之聲教文物由此相接者,希焉。蔥嶺以西、印度固斯以南,自古多城郭繁華之國,然天山北路,既阻之以大沙漠,川邊海藏又為世界第一高原,越此相通,實云艱阻。安南雖為中國郡縣,而暹羅、緬甸,開化皆晚,且中國文化,古來亦迄在北方至南方漸即開明,而安南已離去矣。故中歐雖陸地相接,然其關系反至海洋交通之世而后密也。
海道自地中海、黑海出波斯灣,或自埃及出紅海為自古賈舶所由,然是時航海之業尚未大盛,至近世此道沿岸悉為土耳其所據,而西人航海之業轉于此時勃興,遂不得不舍舊有之道,而別覓新路,其究也,海路之新通者有二,一繞非洲南端入印度洋,一則經西半球東來也。此時歐洲文化亦驟進,其與我相異而足以相資之形大著,于是東西交往有如一家,而世界風云影響且及于亞東之古國矣。
西人近世之東航,實始明代。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葡萄牙人始抵好望角。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遂來廣東,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乃得澳門為根據地。(見《中西紀事》)自葡人抵好望角后七年(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而哥倫布發見美洲,其抵廣東后三年(正德十四年,1519),則麥哲倫環繞地球。嘉靖四十四年(1565),西班牙縣菲律賓,建馬尼剌。神宗萬歷三年(1575)、八年(1580),再至福建求通商,為葡所阻,而中國賈舶往來于馬尼剌者甚多。荷蘭故西屬也,以萬歷九年(1581)叛西班牙自立時,西班牙王兼王葡萄牙,惡之,禁其出入里斯本,荷人乃自設東印度公司,謀東航,先后據蘇門答臘、爪哇、馬六甲。萬歷四十八年(1620),攻澳門不克,轉據澎湖,旋略臺灣,(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乃為鄭成功所奪。先四年(順治十三年,1656),荷人使至清廷求通商,清人許其八歲一至,舶數以四為限。康熙三年(1664),又求改立商約,清人不許。然荷人于好望角麥哲倫海峽皆筑塞駐兵。自萬歷三十七年(1609),已得日人允許通商長崎。島原亂后,(事在明思宗崇禎十年,1638)日人悉禁他國不得通,唯荷人不傳教獨免。當時東方之商業實以荷人為獨盛也。英立東印度公司事在萬歷二十七年(1599),與葡人爭印度,葡人累敗,其臥亞總督乃與英和,許其出入澳門。思宗崇禎十年(1637),英人遂以艦至,而葡人之守澳門者拒之。英人乃自謁中國官,至虎門,為守兵所炮擊,英人還擊,陷其炮臺,后還所掠,中國亦許其通商。未幾,兵事起,復絕。鄭經嘗許英人通商廈門及安平,然臺灣初開,安平實無甚貿易,唯廈門時一至而已。明清之間中歐海路之交通如此。
其自陸路東來者,則為俄羅斯。俄蓋《唐書》之遏羅支也。[《元史譯文證補·地理志西北地附錄釋地》上阿羅思云:“今官私文書定稱為俄羅斯,詳審西音似云遏而羅斯。遏而二字滾于舌尖一氣噴薄而出,幾于有聲無詞,自來章奏紀載曰斡羅思、鄂羅斯、厄羅斯、兀魯斯,直無定字。又曰羅剎、羅察、羅車、羅沙,則沒其啟口之音,促讀斯字,變為剎察,岐異百出,有由來也。其族類曰司拉弗哀(斯拉夫),既非烏孫,亦非羌種。佛書羅剎尤為不擬于倫。其國名最晚著而族類之名則早見西書。俄史釋司拉弗哀,義謂榮耀,歐洲他國,則釋為慵奴。《瀛環志略》謂唐以前為西北散部,受役屬于匈奴,最為近似。元人所謂林木中百姓是也。唐季此種人居于俄,今都森彼德普爾(圣彼得堡)之南,舊都莫斯科之北,其北鄰為瑞典、挪威國。國人有柳利哥者,兄弟三人,夙號雄武,侵陵他族,收撫此種人立為部落。柳利哥故居地有遏而羅斯之名,遂以是名部。他西國人釋之曰遏而羅為搖櫓聲,古時瑞典、挪威國人專事鈔掠,駕舟四出,柳利哥亦盜魁,故其地有是稱。是說也,俄人所不樂聞。愚案《唐書·回鶻傳》,“馬或曰弊剌曰遏羅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師一萬四千里,人貌多似結骨,而語不相通。”遏羅支即遏而羅斯異譯。結骨人皆長大赤發,皙面綠瞳,亦見《唐書》,正是白種形狀。司拉弗哀蓋先為遏羅支所征服,而后柳利哥君之,故猶蒙其舊稱,釋為櫓聲,語涉附會。俄人之不樂聞,未必盡由自大也。]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有柳利哥者始建諾佛哥羅特,后嗣漸拓而南遷于計掖甫,居黑海之濱,行封建之制,蒙古興而俄為所征服,地屬成吉思汗長子拙赤。拙赤死后,其長子拔都實為之共主,西史稱為欽察汗國。明英宗天順中,俄人叛蒙古,時欽察汗正統已絕,支庶紛爭,遂為俄人所乘,次第破滅,時當憲宗成化中,約與葡人之繞好望角而至印度洋同時也。俄人既復西疆,復思東略,收撫可薩克族以為己用,遂東侵西伯利亞,于是托波兒斯克、(萬歷十五年,1587)托穆斯克、(萬歷三十二年,1604)葉尼塞斯克、(萬歷四十七年,1619)雅庫次克、(崇禎五年,1632)鄂霍次克(崇禎十一年,1638)相次建立。至崇禎十二年(1639),遂抵鄂霍次克海,又欲南下黑龍江,而清俄之交涉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