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近百年史
  • 陳恭祿
  • 5582字
  • 2025-05-21 12:11:20

第二章 鴉片戰爭及善后問題

律勞卑來粵之交涉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英國會通過法令,取消東印度公司在華貿易之特權。英王任命律勞卑(Lord Napier)為商務監督,明年,商人自由來粵貿易。六月,(公元七月,以下省注公元)。律勞卑率其率員抵于廣州商館。兩廣總督盧坤聞知夷目抵澳,飭行商說其暫住其地。至是,行商謁見監督;監督不愿與之往來,稱將直致公函于總督,明日,遣書記投遞,不得。行商說其改用稟帖。律勞卑弗應,盧坤迭諭行商說其退出廣州,亦不可得。行商進退困難,主張停止英商貿易。總督尚欲夷目悔悟,又得英艦二只泊于虎門外之報告,遣委員三人見之;雙方爭放坐椅,達二小時,及見,未有結果。七月末(八月),總督下令封艙,八月初(九月),英艦駛入黃埔,形勢劇變,盧坤調兵嚴備。會律勞卑病瘧,交涉由屬員主持,英艦退出,律勞卑亦去廣州。總督派船押其出口,復準英商貿易。

交涉困難之原因 今觀交涉之始末,律勞卑為英國大員,奉命與華官往來,直接投遞公函,而外人向用稟帖,例由行商傳遞,后因積弊叢生,乃許外商于城門投遞,從無直接投遞公函之例,倘許此請,則總督降而與夷目平等,信如盧坤之言曰:“事關國體,未便稍涉遷就,致令輕視。”有喪國體,則罪甚重。就總督地位而論,亦決不能自卑也。公司駐粵領袖,名為大班,官稱為夷目,先未奏報朝廷,而即住于商館,盧坤倘不令其退出廣州,將受處分。其處置方法,自當時立場而言,無可非議。律勞卑要求平等待遇,直遞公函,原為國際上當然之例,而中外習慣不同,固難適用于道光初葉之中國也。律勞卑奉和平親善之使命而來,乃徒造成惡劣之情狀,惜哉!九月(十月),律勞卑死,其繼為監督者,采取緘默政策。商人反對,請以武力改善待遇。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義律(Elliot)繼為監督。

中英問題 其時中英問題,一為商欠。行商欠英商款項約三百萬元,無力償還,總督飭令分期攤還。一為煙禁。罌粟傳入中國頗早,國人初用其汁制之成丸,用以治病,十八世紀,改食為吸,銷路激增,尤以來自印度者為多,雍正七年(一七二九),輸入年凡二百箱,(箱以百斤為多),嘉慶五年(一八○○),增達四千余箱。清帝迭下禁令,顧無實效。宣宗(道光)嗣位,外商不敢于黃埔及澳門販賣鴉片,煙船泊于虎門外之伶仃島,卸于躉船,販煙者勾通兵弁,用船運銀出洋,載煙入口,并有軍械自衛。宣宗迭諭禁煙,加重罪名,而鴉片輸入反而激增,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竟至三萬箱,問題遂益嚴重。其先外船來粵,攜帶現銀販買絲茶,及鴉片銷路日廣,外商反有余款帶回本國。清初紋銀一兩,換制錢八百,至此,增至一千六百文。官吏解銀入京,乃致賠補,吸煙又足以破壞家庭,增加社會上之罪惡,而外商視為有利可圖,莫不販運來華。商欠則外商稟請總督核辦,煙禁則粵官責令義律負責。義律就職之后,來至廣州,外交部諭其不得擅用稟帖,又以煙禁問題,復至澳門。英國漸變政策。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東方艦隊來粵示威,終以煙禁造成戰禍。

煙禁 道光十六(一八三六)年,朝臣許乃濟奏請弛禁,主張以貨易貨,庶塞漏卮,粵官奉旨覆議,奏稱可行,朝中忽有異議。十八年(一八三八)夏,鴻臚寺卿黃爵滋請用死刑禁煙,宣宗諭交外省將軍督撫覆奏,奏上,未有贊同弛禁者,廷議亦然,乃諭各省長官嚴拿罪犯,王公且有以吸煙受罰者。各省奉旨禁煙,粵督鄧廷楨捕獲煙犯,欲殺于商館前以示威,因外人反對作罷。湖廣總督林則徐覆奏,主張嚴刑禁煙,并擬訂辦法,實行保甲,查拿煙犯。于其管轄境內,嚴厲禁煙,成效昭著。十一月,宣宗詔授林則徐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口事件。則徐入京陛見,帝諭鄧廷楨合作。鄧氏雷厲風行,并飭海外躉船離粵,外商推諉,幾致封艙。明年正月二十五日(三月十日),林則徐來至廣州。其禁煙辦法,則曉喻外人以理,而并怵之以威,令其將躉船煙土盡行繳官。二月四日(十八),諭行商曉喻外人繳煙,并具甘結,永不敢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明日封艙。英商初托辭推諉,后愿交出一千余箱,欽差知其去實數尚遠,懲罰奉行不力之官員行商,會義律來至商館,形勢一變。

繳交鴉片 義律住于澳門,及知欽差繳煙,冒險抵于廣州,此十日(二十四)事也。于是謠言蜂起,欽差下令撤退商館之雇員,添兵扼守要隘,斷絕黃埔澳門往來信息。外人頗為驚惶,欽差催其交出鴉片。十三日(二十七),義律通知英商,報告鴉片箱數于監督,明日,稟報欽差共二萬二百八十三箱,中有美商鴉片一千余箱。義律意欲聯合美國一致行動,土耳其煙則未交出。報告箱數中有計算二次者,實則不足二萬箱。欽差得稟,賞給商人食物,并欲義律具結。義律不可,心存報復,四月九日(五月二十一),鴉片繳清,后三日,率同英商退出廣州,并求美商同去,美商不可。至于英商繳交之鴉片,林則徐奉旨銷毀,乃于虎門外挑池,四月末開始銷毀,夥粒悉盡。參觀之外人,深贊欽差之公正。同時,各省嚴禁鴉片,廣東成績優于他省,政府另訂禁煙新例,販煙者死。

形勢之嚴重 義律既至澳門,態度轉而強硬,不肯議訂禁煙章程,拒領賜賞之茶葉,不收欽差之批諭,英船販運貨物,概由中立國商船轉運。船只泊于香港,五月(七月)末,水手飲于九龍之尖沙村,醉而棍殺林維喜,村人謂為英人。義律不理粵官之要求,形勢趨于惡化。澳門葡官奉命不許英人居住,英人無法購買食物。七月二十七日(九月四日),義律于九龍開槍,死傷八人,強買物去。林則徐初以英國不敢啟釁,中國斷其糧糗淡水,即足以制其命,陸軍非其所長,上岸即無能為,會知戰無把握,新得不可冒昧僨事之旨,遣員與義律會商于澳門,頗有讓步。九月,英船具結入港貿易,朝旨令其停止英商互市,欽差態度轉而堅決,令義律交出林案罪犯,限英船三日內入港,或駛歸國,否則焚燒。義律率同軍艦二只,要求取消前令,九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日),與廣東水師戰于虎門外川鼻島,水師敗入虎門,損失頗重。

第一次和戰 義律繳煙之報告,八月達于倫敦,內閣承認義律越出職權之行動,及林案發生后之事變報至倫敦,政府決定用兵,實業界亦以為言,國會通過宣戰,政府遣軍艦陸軍來華。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五月,英兵船來粵封鎖廣州,其統帥兼專使則懿律(George Elliot)也。其統率之軍艦十六只,炮五百余尊,武裝汽船四,運輸船二十七,陸軍四千人,六月北上。其去廣東者,非懼林則徐之設備,乃奉政府訓令也。六日,抵于浙江洋面,攻陷定海。英國用兵專為達其和議條件,兩次設法遞送外相公函,均不可得,乃入渤海,進逼海河。直督琦善奉旨接收其公文,并與義律會商,爭執焦點為賠償軍費。琦善求免戰禍,以含渾隱約之辭答復,最后決定到粵后再議。八月,英艦南下,宣宗之意傾于議和,以為英人訴冤,查辦后即可了事,戰禍延長,沿海各省調兵設防,所費甚巨也。

英艦返至定海,病者甚多,專使與欽差大臣伊里布議定浙江休戰后,南至澳門,琦善亦至廣州。英方交涉,由義律主持,一索煙價,一請割讓香港。和議決裂,十二月十五日(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戰起,虎門外炮臺被毀,水師亦敗。提督關天培請許其要求,琦善迫而許割香港,親與義律會商,訂成川鼻條約。條件遠勝于南京條約,論者謂其裁兵,盡廢守具,實無根據之訛言。林則徐時在廣州,亦言戰無把握。后與友人書曰:“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覿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今此一物(指大炮)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宣宗初知義律要求,即主剿辦,詔伊里布進攻定海,旋知虎門外炮臺陷失,詔授奕山靖逆將軍,楊芳隆文為參贊大臣,調兵入粵,后知琦善屈服議和,詔令押解來京,查抄家產。伊里布亦奉旨辦罪。和議既成,定海英兵奉令撤回,宣宗謂為粵省聲罪致討所致。條約報于英國,內閣認為所得無幾,將其否決,招回義律而以樸鼎查(Poltinger)代之。

廣州之役 道光二十一年春,援軍入粵,廣東長官修筑炮臺,義律認為蔑視和約,提出要求,二月初戰事復起,炮臺毀陷,虎門失守,關天培死焉。英艦駛入黃埔,戰敗水師及外省援兵,粵督迫而求和。會楊芳兵至,戰亦不勝,再向義律乞和。閏三月(五月),奕山等亦帥兵至,四月夜間襲擊,戰又大敗。英軍乘勝攻城。奕山應粵人請愿,遣員議和,其主要條件,則援兵限期離開廣州,交出六百萬元,作為廣州贖金,英艦退出虎門,屈服無以復加。言者猶夸張三元里義勇圍困英酋之事,實則英兵奸一婦人,村民聚眾,粵官出而彈壓而已。廣州兵敗,宣宗知之,以為和局已成,置而不問,飭令沿海各省裁撤軍隊,會聞海風大作,淹斃“夷匪漢奸”浮尸滿海,發大藏香以謝海神,不知樸鼎查至,禍又作矣。

英艦第二次北上 六月(八月),樸鼎查來粵,艦隊奉命北上,有兵艦十只,汽船四只,陸軍二千五百余人,七月,攻陷廈門,留船守鼓浪嶼而去,再陷定海,八月,進攻鎮海,陷之,欽差大臣裕謙自殺,不戰而得寧波,遣船至慈溪、奉化、余姚,測量水道。宣宗聞知敗報,詔授奕經為揚威將軍,督軍應援,明年一月,援兵抵浙,奕經劃定作戰計劃,分路進攻。其時樸鼎查南至澳門,英兵待援進攻,至是,擊退清兵,追殺甚慘。宣宗得報,意漸轉變,起用伊里布,不準殺害捕獲之逆夷漢奸。其尤使之失望者,迭諭奕山乘機往攻香港,而奕山終不敢動,實則渡海往攻,必無倖勝也。三月二十七(五月七日),英軍退出寧波鎮海,往攻乍浦,陷之。浙撫劉韻珂再請議和,奕經送還俘虜,而英船先已他駛,四月末(六月),駛近吳淞,攻陷炮臺,兩江總督牛鑒先逃,提督陳化成戰死,乘勝進至上海。樸鼎查率援兵至,于是共有軍艦二十五只,汽船十四,大炮七百余門,運輸船猶不計焉。作戰兵士約七千人,五月末上駛,未遇抗拒,直抵鎮江,六月十三日(七月二十),戰敗守兵,攻陷縣城,船再上駛,七月初,直抵南京,乃訂和約。

和約之成立 宣宗于浙東敗后,意始轉變,及英船駛入長江,始命耆英議和。耆英為帝親信,奉命入粵,及至浙江,奏請議和,故有此命。會鎮江失守,命其便宜行事,且曰:“但期有成,朕亦不為遙制。”其主和之原因,固由于戰敗,而國內情狀之不安,匪徒乘機作亂,亦促成之也。耆英伊里布迭函英使請和,英使復稱全權大臣來商條約,即可罷兵。耆英復稱欽差與全權大臣無異,和議開始進行,由布政使黃恩彤等往議。樸鼎查提出條件,爭執有三,一、福州開放,二、行商廢除,三、外人挈眷同住。英使不肯讓步,終許其請。七月二十四日(八月二十九),條約于英船上簽字,是為《南京條約》,共十三條,其要款如下:一、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港口,許英商貿易,眷屬居住,并準其設置領事。二、割讓香港。三、賠償煙費六百萬元,商欠三百萬元,軍費一千二百萬元。四、廢除行商。五、往來文書,概用平等款式。

條約之重要 綜觀戰爭之始末,中英之沖突已久,其根本原因,則為中外禮教之不同,又無適當解決困難之機關與途徑,誤會益多,煙禁直其導火線耳。雖然,條約為煙商索煙價,論者謂為鴉片戰爭,亦有所見。自戰斗力而言,中國遠不及英,決無勝理,奈時人不知英國狀況何?戰敗結果,訂成《南京條約》。其重要則解決一部分之爭執,為中國開關之起始,漸而與列國發生尋常之國際關系。不幸當戰敗之后,喪失主權之條約,次第成立,言者謂為不平等條約之開始。要而言之,固改變中國國際關系之重要條約也。條約成后,其有待于解決之問題尚多,茲分述之于下。

善后事宜 一、善后條約——通商章程說定于廣東再議,明年議成,二國又訂《虎門條約》。美法聞知中國開港,各遣使來粵。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春,美使顧盛(Cushing)抵粵,與耆英會商,夏間訂成《望廈條約》。俄而法使亦至,締結《黃埔條約》。中國準許小國享受商業上之權利,間有許與訂約者。條約之中,以《望廈》為最重要,損失亦最大。外人享受之權利,以最惠國條款之故,可謂相同。其他主要條款凡四:(一)領事裁判權;(二)關稅協定;(三)兵艦駐于商港;(四)十二年后修改條款。其未載入約中而關系至巨者,則應法使之請,旨許免拿中國習教之人也。雖此禁從前并未實行,而明令弛廢教禁則始于此時。

二、五口開放——廣州為議商稅則之地,首先采用新稅率,粵人不許外人入城,造成嚴重之局勢(其詳見后)。其他商港以上海開放為最早,地方官許外人于城內租屋,后則劃定其居住區域,是為租界之起始,更以內亂喪失管理之主權。寧波福州廈門商業均不發達,外商至者甚少。

三、香港與澳門——香港割讓于英,中國尚未喪失管理往來船只之權,不幸粵官置而不問,喪失主權。澳門初為外人唯一居住之地,至是,香港與之競爭,香港為自由商港。澳門有華官征稅,乃處于不利地位,葡官提出要求,朝廷不許,終遂驅逐華官吏,封鎖海關,不交地租。

四、鴉片——煙禁促成戰禍,戰后禁令如舊,而官吏視為具文,煙商公然販賣于廣州上海,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增達四萬二千余箱。英屬印度政府視煙為大宗收入,樸鼎查等力勸欽差奏請弛禁,奏上,宣宗皆不之許。煙禁弛廢之實狀,帝蓋不知。

廣州入城問題 自訂約開港后,外人來華者益多,時值英國工業發達時期,二國有輪船往來,恢復閉關狀態,斷不可能,而朝臣疆吏從不認識環境之劇變。宣宗之批準條約,則受群下之恐嚇,以為兵力不能戰勝外國耳。士夫清議,更始終反對和議,而亦別無良策,唯造訛言詆毀主和之大臣而已。于此期內,中外爭執自不能免,其最嚴重者,當推廣州入城問題。南京條約未有入城之文,而上海等地許外人住于城內,粵人氣甚壯,力反對外人入城。耆英布告開放廣州,市民起而暴動。英國考慮后,允許緩期入城,要求中國不割讓舟山群島于他國,耆英許之,問題暫告解決,然與粵人爭執迭起。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英采積極政策,兵艦突入黃埔,耆英屈服,許其要求,廣州于二年后開放。后徐廣縉代為總督,不肯如約開放廣州,鄉勇團練駐守要害,嚴防英人入城。英國以為粵人反英之氣盛,強迫入城,終無所得,未有舉動。徐廣縉奏稱勝利,宣宗詔賞官紳,報至英國,外相訓令英官提出嚴重警告。文自上海白河投遞,終無結果,雙方之誤會益多,更以其他事故,造成二次戰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门市| 邹平县| 临清市| 巧家县| 襄城县| 瓦房店市| 德昌县| 武山县| 眉山市| 土默特右旗| 金华市| 永州市| 黄浦区| 吉安市| 黄骅市| 繁昌县| 左云县| 潞城市| 七台河市| 丹江口市| 乌拉特前旗| 始兴县| 洛南县| 葵青区| 都安| 神池县| 灵寿县| 米脂县| 江阴市| 新疆| 建湖县| 黎川县| 玉环县| 视频| 昌图县| 兴国县| 屏南县| 清水河县| 龙川县| 濉溪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