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英格蘭銀行的誕生

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戰爭也不例外。在人們通常的印象里,人類制造種種殘酷的戰爭似乎都出于你爭我奪的貪婪與仇恨,戰爭本來就是一個極具負面意義的詞,它是殺戮、死亡的代名詞,是破壞安寧生活的兇犯,它更是造成生靈涂炭、人性泯滅的罪魁禍首。然而,許多歷史學家在總結戰爭的影響時竟然會不忘著重指出戰爭的另外一面:它在摧毀舊事物的同時也在催化新事物的誕生。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這樣一句話:“戰爭,是一切緣由之父。”

如果仔細想來,不能不說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僅需要拿來生活中常見的幾件物品,就會不由得從心底里感嘆戰爭對新事物的催化作用:為了偵察敵方飛機,人們發明了雷達;為了救治受傷的士兵,人們發明了醫用青霉素;為了在戰爭中快速加熱食品,人們發明了微波爐;為了解決長期行軍途中食物短缺,人們發明了密封罐頭。還有很多偉大發明不勝枚舉,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被逼迫出來的智慧”,可是無論是出于緊急狀態下的迫不得已,還是特殊情況下主觀能動性的最大發揮,這些戰爭催生的發明,都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世界。

在戰爭催化出的這些有形物品之外,還有一樣東西看似與戰場沒有直接關系,卻是戰爭中取得勝敗的關鍵因素,那就是能為戰爭提供資金的銀行。下面我們可以逐步來具體看一下世界上第一家私有銀行——英格蘭銀行,是怎樣在戰爭中誕生的。之所以要了解這個銀行,是因為它的誕生對金融界有著極為特別的意義,它也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日后在金融領域能夠如魚得水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當然這是后話。關于銀行的誕生,我們還要再接回戰爭說起。

1688年,光榮革命結束。經濟領域發生兩件轉折性事件,一個是英格蘭銀行的建立,另一個是東印度公司的建立。可以看到,英國信貸機構的發展相當晚,聯想到如今的景象,人們不禁納悶:這個歐洲最大的金融城市,究竟是如何發展壯大呢?

追溯英國的金融史,在17世紀中葉以前,人們不知道銀行的概念。1689年至1805年,英法之間不斷發生戰爭,于是產生了軍資籌措的難題。17世紀,一場戰爭需要的軍費要幾千萬英鎊,就在一百年之前,才僅僅需要幾百萬英鎊。后來到了拿破侖戰爭末期,一年的戰爭軍資動輒就是上億英鎊。可見戰爭除了勞民傷財,別無好處。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戰爭是非常規階段,即使是最先進富裕的國家,也無法依靠正常收入來支援戰爭,所以,除了借款,各國政府別無他法。

在17到18世紀,歐洲陷入各國源源不斷的爭端之中,長時間的戰爭使得資源透支,人口數字下降。每一個參戰的國家都背負著龐大的社會壓力。而所有的壓力中,缺錢,是最令人痛苦的。為了想出各種辦法解決軍資匱乏的問題,滋生了“自己向自己借錢”的辦法,由此誕生了現代中央銀行的雛形。

英國在克倫威爾發動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耗費了國內大量的財政資金。1688年光榮革命,威廉一世入主英國,英國財政幾乎陷入了崩潰的邊緣。這還不算結束,更讓這個國度雪上加霜的是,僅僅一個海峽之隔的法國也對其虎視眈眈,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更是歷史上有名的頗具攻擊性的帝王,可以說是自古代羅馬以來到拿破侖之前最殘暴的一位。果然,1689年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英法戰爭。

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雙方都不惜血本,幾乎傾舉國之力投入到戰爭中去。這一來,英國的財政狀態更不樂觀。

英國當時在位的威廉一世為了湊足戰爭經費,想盡辦法,四處求錢,很難想象一國君主這種姿態。可是即便這樣,這種情形延續到威廉三世時代,也沒有什么起色。威廉三世僅籌得兩百萬英鎊作為戰爭資金,他也做出過其他嘗試,比如運用稅收、個人貸款和彩票等增加政府收入來源,但均以失敗告終,英國財政狀況始終沒能逃脫入不敷出的困境。

正在這個緊要關頭,以威廉·帕特森為首的銀行家向英國國王介紹了一個從荷蘭學來的新生事物:建立一家私有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來為國王龐大的戰爭經費進行融資。

事實上,這是英國政府和英格蘭銀行的一種利益結盟。1694年,一千二百八十六名商人聚集在倫敦,他們以股權的形式借給國王一筆資金,年利率為百分之八。除了利率,國王賦予了他們接受存款、貼現票據和獨家發行國家認可的銀行券等超級權利。英格蘭銀行的資金籌措非常順利,很快就借到了支援法蘭德斯戰役的一百二十萬英鎊,而這個過程,只用了十一天。英格蘭銀行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避免英國王室濫用這筆資金。也正是因為這些嚴格的規定,讓民間資金更加信賴英格蘭銀行,加速了資金的注入。英國戰爭的資金源源不斷,而投資者也真的獲得了不錯的收益。反觀法國的狀況,其實從傳統角度來看,國土面積大于英國,國家實力不用多說,唯獨卡在了軍資的籌措問題上,這與英國形成了對比,也造成前線戰事的失利。

這家私人擁有的銀行向政府提供現金作為政府的“永久債務”,作為回報,政府允許其在快速發展的銀行領域,作為第一家私人公司——如同有限責任公司或所謂的合股公司那樣開展業務。

世界上第一家私有的中央銀行就這樣成立了。一個遠較過去復雜得多的金錢的概念和實踐被一大批有冒險精神的銀行家創造出來。英格蘭銀行的成立在英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家機構長期以來對銀行體系、國民經濟、黃金庫存、英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金融關系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包括它自身的權利也在日益增加。英格蘭銀行的誕生也與政府實現了雙贏:英格蘭銀行解除了縈繞在政府身上的赤字噩夢,并提供了堅實的貨幣基礎,來支撐工商業的發展和壯大,甚至推動軍事上的對外擴張。可以說,沒有英格蘭銀行,也就沒有傲視世界的“大英帝國”;政府在英格蘭銀行身上得到如此巨大的利益同時,也以其力所能及的權力對英格蘭銀行投以回報。

然而,在這看似很完美的機構產生的同時,民間對其反響卻并不是很好。雖然它極富有創新意識,也確實為政府解除了很大的擔憂,但是百姓卻對它頗有微詞。英格蘭銀行甚至一度被稱為人民財富的“吸血鬼”。

這又是為什么呢?從銀行的發展歷程來分析,才能夠找到英格蘭銀行做法的根源。一直以來,金融銀行家都熱衷于發行銀行券,因為可以謀得利益。銀行券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它們是金幣儲戶的儲存收據。因為金幣重量的關系,不方便攜帶進行交易,于是大家用收據來交易。然后再從金匠那里兌換相應的金幣。時間久了,人們覺得沒必要總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幣,后來這些收據逐漸成了流通的貨幣。金匠們多么聰明,他們很快就發現,來取金幣的人只是少部分。于是便大著膽子,將一些收據放給需要錢的人,并向他們收取利息。這一切都在暗地中進行,借款的人還清后,金匠們(后來的銀行家)悄悄銷毀一切證據。不知內情的人,看不見這其中的波濤洶涌,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而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利息被裝進了金匠(銀行家)的腰包。利潤的大小,取決于金匠(銀行家)的收據流通范圍和民眾接受程度。而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的流通范圍和民眾接受程度無疑是具備優勢的。這個時候,英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已經趨向貨幣化。

當然,英國政府能夠解決戰爭費用,與英格蘭銀行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后者,倫敦不可能成為交易和金融中心,與阿姆斯特丹并肩。利率的下降,是由于資金的流通量增加。僅僅十多年時間,年利率已經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再也回不到當初的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八。當利率不斷下降,企業投資和經營成本勢必減少,自由主義的貿易體系初建,迅速使得資本點燃了經濟繁榮。一時間成為勢不可當的態勢,拉動了歐洲許多國家的金融業。因此,這像是一個故事的序幕,即將引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帝國建造。

無論如何,英格蘭銀行華麗誕生。工業革命即將創造出更多價值,以投資收益的形式。這就是我們下一節所要說的內容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南江县| 伊通| 南溪县| 汉沽区| 文化| 宁安市| 潮州市| 彝良县| 河北省| 灯塔市| 嫩江县| 合川市| 沈丘县| 宜黄县| 南靖县| 嘉祥县| 华安县| 阜宁县| 平凉市| 昌江| 垦利县| 华宁县| 莱芜市| 朔州市| 曲靖市| 龙南县| 米林县| 兰考县| 盖州市| 汝城县| 紫云| 兴仁县| 南开区| 叶城县| 瑞昌市| 湄潭县| 呼伦贝尔市| 阳泉市| 博罗县|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