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捷報入京
- 北宋:我從皇城司開始收復燕云
- 歲寒客a
- 2018字
- 2025-08-08 18:00:00
就在文德殿百官滿堂嘩然的時候,一名紅翎信使背著傳信的箱子,由朱雀門往宣德門疾馳。
口中大喊:“大捷!高陽關大捷!我軍斬首遼軍五千!高陽關大捷!”
信使一路疾馳高喊,不少京中百姓都聽到了大捷的消息。
一些人不敢置信,一些人不明所以。
還有一些當年守邊的老士卒和遷徙過來的百姓鄉親熱烈盈眶,因為時隔多年,報仇了,終于報仇!
戍守邊關的士卒和邊關的百姓,哪年不被遼軍欺辱砍殺?如今深仇終于得報,雖然只是一部分!
........
此時的朝堂上,百官沸然。
蔡京更是“憤慨”地站了出來:“官家,太后,陸臨挑起兩國戰端,此戰若勝還好,若是敗了,恐怕連京師也會受到牽連。”
“屆時遼人長驅直下,我東京城可有陷落之危啊。”
“嘩嘩嘩......”
這下子不少官員都在交頭接耳,好像下一秒遼軍就要攻破京師一般。
甚至不少人都臉色鐵青,雙腿都開始打顫。
“太后,官家,陸臨未奉樞府之令,擅開邊釁,陸臨欲效李嗣源覆唐故事乎?”
已經御史和朝臣開始站隊趙佶,開始攻訐陸臨。
沒辦法,誰讓這些人貪生怕死,而陸臨觸碰了他們最敏感的神經呢?
蔡京繼續補刀:“官家,太后,檀淵之盟已保我朝百年和平,宋遼兩國乃兄弟之國。陸臨擅開邊釁,此非嫁禍君父作仇?”
“二來此戰若敗,遼人再索歲幣數百萬,此非猶贈盜鑰而詈主吝乎?臣請將陸臨召回京師,追其擅開邊釁,挑起戰端,致君父于不義之罪!”
曹誦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常言道武死戰文死諫,我大宋的將軍在外征戰,這些陰溝里的老鼠在背后捅刀子?
這實在令人寒心,要是出征的是自己,恐怕此時反響會更加激烈。
“一派胡言,諸公只想著陸臨擅開邊釁,卻對戰況不聞不問,若是陸臨殲滅了敵軍,此戰豈非可再換百年安穩?”
“還說什么遼人再索歲幣百萬?此戰若勝,我大宋對遼國的歲幣也可取消,此消彼長之勢,諸公為何不提?”
“臣參蔡京辱國媚敵,攻訐忠良之罪。”
蘇轍知道陸臨的為人,他不會無故放矢,必是因為有信心、有謀劃才會打這一仗。
不能再讓事態繼續擴大下去,否則陸臨沒輸給遼人,輸給后方的背刺豈非笑話?
給了黃庭堅等人一個眼色后。
手持笏板出班:“啟稟太后,官家。老臣以為,戰端既開,不應貿然召回前線主帥。”
“我等在后方不明前線敵情,許是此戰是不得以而為之,現下我等還是先保障大軍糧草供應,一切待戰爭結束,再論功過。”
“臣附議,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一切還是等戰端結束再說。”
“臣等附議。”
向太后見有這么多朝臣出班附議陸臨的做法,畢竟是將門虎女出身,一下子也穩定了心神。
剛剛她心里也沒有底,一是因為遼軍的強大深深地刻在朝堂諸君腦海里。
二是怕陸臨畢竟年輕氣盛,就怕他人不夠成熟穩重,惹下大禍來。
穩定了思緒才想起陸臨和她說過,要讓她執政時期,天下臣民都謹記頌德。
唉,這如何能讓陸臨一個小小孩子一個人獨自撐著?
向太后的聲音從容低沉:“蘇相所言有理,臨陣換將,恐怕更會助漲遼軍的氣焰,令鄰國笑我朝內部攻訐不斷,推諉過錯,就等戰端結束再說吧,韓相公以為呢?”
韓忠彥一黨掌握著戶部,向太后不想在糧草輸送上,再來回扯皮。
到時候遼軍恐怕就真要打進汴京城了。
韓忠彥此時很慌,以他的智慧有點不知如何是好。
因為他覺得自己和陸臨因為各種生意,綁定頗深,這時候是不是應該相幫而不是落井下石?
但是又害怕遼軍打進城來,家族百年基業毀于一旦,這都是陸臨那家伙惹的事,不參一本心里不舒服。
蘇轍見此暗道一聲:“不好,這愚蠢的韓師樸,總是在關鍵時候掉鏈子。”
果不其然,蔡京見韓忠彥猶豫,繼續加大攻勢。
原本他自知參不倒陸臨,所謂攻訐也只是虛晃一槍。真實意圖是吸引其他朝臣投靠罷了。
沒想到現在看來還有機會?
蔡京又站了出來:“啟稟官家,太后。若待戰端結束,我朝又需耗費多少金銀米糧?
我朝和遼國兄弟之盟已達百年,只要將陸臨緝拿審判,平息遼國怒火,相信遼國自然也會平息兵戈。”
別說,蔡京這一套喪權辱國的話術,還引得不少朝臣的贊同。
反正死道友不死貧道,你陸臨和大宋死不死我管不著,反正我自己不死就行了。
蘇軾和蘇轍對視一眼,兩人都有些臉紅,如果是以前的他們,也許也會這樣吧。
唉,原來自己也曾面目可憎啊.....
就在朝堂這邊爭論不下的時候。
剛剛那名傳信的太監又來了,聲音帶著興奮道:“啟稟太后,官家。殿外有一紅翎信使覲見,說是,說是高陽關大捷!”
向太后反應過來,驚喜道:“快,快傳,讓他上殿稟報。”
至于蔡京等人則是心里咯噔一下,大捷?上天為何如此不公!這好不容易才......
一名天武軍校尉進入文德殿中,神情激動拜下:“啟稟太后,官家。我軍在陸帥帶領下,在高陽關奮勇殺敵,斬首五千,我軍只損傷百余人,遼軍大敗!”
向太后聞言都直接站了起來,走出帷幕:“那現在前線戰況如何?”
那名校尉恭敬道:“末將走時,遼軍已經退兵,返回榷場營寨。”
蘇轍出班恭賀道:“此番大捷,老臣為太后賀,為官家賀,為我大宋賀!”
有蘇轍帶節奏,朝臣們紛紛出班道賀,一顆懸著的心總算也是放下心來。
“臣等為太后賀,為官家賀,為大宋賀!”
不過卻有一個不合時宜的聲音響起:“太后,諸位公卿,為何報戰和報捷的信使都在同一個時刻?消息是否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