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金池長老的修行 (感謝@木棉俗人打賞的推薦票)
- 黑神話之黑風山下小嗎嘍
- 流浪的暹羅豬
- 2018字
- 2025-06-10 20:44:13
“佳人贈汝以物,納之便是!”
白衣秀士捋了捋胡子說道,他倒沒想那么多,單純以為甘霖在自己面前,沒有得到他的允許,所以不敢收禮,心中暗道這猴子好歹懂些規矩,知道在賓客面前給自己長臉,不由心情大好,于是又對身邊的小妖吩咐道:
“再準備一個酒碗,記住,要淺口的那種!”
甘霖此刻已經緩過神來,咳嗽一聲掩飾尷尬,一邊接過送來的禮物----果然又是一塊石英,只不過比白衣秀士那塊小了不少,但勝在圓潤,確實如眼珠子一般。
同時又悄悄打量了一下石雙雙,見她的眼睛依舊完好無損,暗道是自己少見多怪,原來這也是化形為人的妖怪,看似扣眼,實際是從自己身上摘下某件東西,并不一定就是眼珠。
不過,怪不得西游路上,女的妖怪都被稱為妖精,確實更加精致,以至于我剛才還以為遇到了人類呢……還是網紅級別的那種!
“謝謝你的禮物----我叫甘霖,是黑風山白衣秀士手下的巡山小校……”
誰知才說到這句話,白衣秀士那邊立刻插了一句。
“什么巡山小校,那是過去的事情了,今汝立下赫赫之功,拓地甚廣,北去三十里皆入黑風山之域。如此大功,豈可仍居小校之位?自今日起,汝便為巡山校尉,可統轄小妖三百----日后之供奉,亦當倍增矣!”
甘霖聽到這個名字,只覺得眼前一黑。
“有沒有搞錯,還是巡山就算了,關鍵還是校尉,聽著就好像小痿一樣……跟后世的物業保安沒有什么差別,關鍵上供的東西還要加碼?怪不得是條蛇,做事情都那么冷血。”
話說就在甘霖吐槽白衣秀士的時候,一旁的石雙雙則眨巴著大眼睛,敏銳捕捉到了什么。
“校尉大人……”
“叫我甘霖就好,千萬別那么客氣。”甘霖對這個新官職非常反感。
“額……好的,甘霖大人,北面的山區都是你的地盤嗎?”石雙雙徑直問道:“有富翁在當地招募石匠木匠,這事您可否知曉?”
“可以這么說吧!”
甘霖聞言有些奇怪,自己招募工匠的事情才開始沒多久,怎么已經連東土過來的妖怪,都已經知道消息了?于是撿著些不重要的信息說了一些。
可誰知石雙雙聽聞甘霖就是搜羅石匠的幕后富翁,立刻推金山倒玉柱,徑直拜倒在地,認真地懇求道:
“小女子有眼不識泰山,今逢大難,懇請大人垂憐,務必援手相助,救我族人于水火之中,小女子定當結草銜環以報!”
甘霖和白衣秀士聞言一愣,萬萬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由露出些許錯愕的表情。
……
.........
話說就在甘霖邂逅石雙雙的時候,在黑風山之東隅,疏疏落落地散布著數個村落。這里偏居一隅,隱于山野深處,道路崎嶇蜿蜒,荊棘叢生,縱是那些慣走江湖、見多識廣的貨郎商販,亦視此為畏途,不愿過來。
不過也正因其地處偏遠,鮮有人至,連那些盜賊土匪亦嫌其路遠地僻,收獲無多,故而極少來此滋擾。這樣一來,這些村子反而成了一方凈土,自成桃源之境,村民們得以安居樂業,免受戰亂與匪患之苦。
可如今這些地方,往昔之安寧已蕩然無存。一聲聲痛苦的慘叫聲,于林間幽幽回蕩,聞之令人毛骨悚然,汗不敢出。
發出慘叫聲的地方,是村里的谷倉,只不過現在還沒到收獲的時候,因此空空蕩蕩,村里的人已經急成一團,在倉庫外面來回焦急地來回踱步。
“怎么會這樣,好端端的,突然就突發這種事情……”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已經找了藥師,還有巫醫,都無法治療這種疾病……”一個莊頭模樣的人說道:“如今……只能寄望于觀音禪院的高僧了……”
村民們聞言,也只能長嘆了口氣,彼此臉上的愁容沒有半點緩解。
而在倉庫里,門窗緊閉,昏暗的環境里只有亮著盞油燈,蠶豆大的微光里,隱約能看到墻壁上,有人用毛筆寫下了大段大段的經文,一個小孩被赤條條捆在凳子上。
即使光線有限,但這孩子的模樣卻格外詭異。
手腳四肢瘦得像麻稈一樣,肚子卻鼓鼓囊囊,好像懷孕十個月似的,更可怕的是,從肚子開始,整個身體仿佛石化了一般,變得堅硬無比,沒有任何肌肉的彈性,要是腦袋還在嚎叫,看起來就跟一尊石像差不多了。
“臭和尚……快把我放開……挖掉你的眼珠……吃掉……撕開你的肝臟……”
小孩嘴里口水像瀑布般的流個不停,反復呢喃著不成句子的話語,每個字都充滿了怨毒和殺意,也難怪外面的村民會如此惶恐,這種事發生在誰身上都跟天塌了一般。
“嗯,話還說不清楚,看來還沒有完全占據心智!”為首的老僧淡淡地說道:“所以……可以請你們離開這孩子的身體嗎?”
回應這位老僧的,是小孩喉嚨里發出一陣濃痰的咕嚕聲。
而老僧則視而不見,依舊聲音和藹地說道:
“不管你們曾有什么樣的苦衷,但人類和妖怪都必須遵守彼此的規則,只要你們愿意離開,我就承諾既往不咎,還會在禪院里為你們立塚,日夜供奉,享受香火,可否考慮一下?”
讓妖怪享受寺廟的香火,如此離經叛道的事情,能輕描淡寫做主決定的,自然是觀音禪院的金池長老。
只見這位老僧如今身著華服袈裟,上好錦緞不說,就連紋路針腳都是用金線縫制,禪意可能看不出來,但造價絕對不小。手里握著一串檀香念珠,一百零八顆珠子圓潤飽滿,怕是盤了幾十年,經歷歲月和佛法的滋養,才能有如此寶相莊嚴。
而那長老端坐如松,口觀鼻、鼻觀心,神色安然,儼然是一副得道高僧的莊嚴模樣。
只是這身奢華的打扮,跟這里貧瘠的環境放在一起,顯得突兀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