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為師很喜歡
- 穿越當太子,你讓我繼承文壇?
- 聽水落葉
- 2037字
- 2025-06-22 22:26:44
這件差事可不是什么爛差事,而是正兒八經的差事。
皇帝都授意十六衛出動,那么剿滅涉事寺廟可以說輕而易舉,目前在大唐境內,還沒有勢力能夠和十六衛抗衡的,更別說區區十幾座寺廟。
抓到人之后就更簡單了,把這些妖僧推到菜市口,當著百姓的面揭露他們的罪行,然后一刀砍了,立刻就能俘獲大量的民心。
而且這件差事也不會引起佛教的反擊,畢竟等事情公之于眾后,佛教剩余的勢力肯定也不好過,不說百姓會對他們怎么樣,單憑剩下的佛門勢力,就算想報復也沒有這個能力了。
整件差事幾乎沒多少風險,還能獲得大量的功績和民心,可以說擱在任何一位皇子身上,都要搶著去做。
但太子殿下這個皇子,怎么不一樣?
李承乾心里不屑的撇撇嘴,別人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所以才會毫不猶豫的拒絕。
別的皇子需要不斷做差事,以此得到皇帝的贊揚,方便鞏固實力和招攬民心,但是這些對于李承乾來說完全不需要啊。
現在正想著怎么讓李世民“無痛廢太子”呢,怎么可能還會去做這種“好”差事?
因此,在毫不猶豫拒絕接手這件差事后,李承乾繼續補充:“兒臣不敢邀功,這次剿滅阿育寺妖僧,全是由四弟青雀負責,也是多虧他指揮有方,這才沒讓任何一個妖僧走脫,兒臣認為,四弟更適合接手這份差事!”
李泰啊李泰,看在大哥舉薦你的份上,到時候等大哥被廢,你可要好好對待大哥啊!
李世民萬萬沒想到,太子不僅拒絕了這份差事,還想要舉薦青雀。
這,這不對啊!
對于兩個兒子之間的齷齪,身為皇帝的李世民一清二楚,甚至有時候還是他親自在背后推波助瀾,目的就是為平衡東宮和四皇子之間的實力,方便自己掌控。
對于曾經親自發動玄武門政變,弒兄逼父奪位的自己來說,當然不希望看到東宮做大,然后也來一招逼父奪權的戲碼。
所以早在立太子的時候,自己就計算好一切,一邊扶持東宮勢力,一邊多加賞賜青雀,不斷刺激兩人的關系,以此來牽制東宮。
按理來說,兩人的勢力應該是水火不相容才對,而且之前李靖的慶功宴上,李泰的小動作也在證明這點,怎么兩人一起出去一趟,就全變了?
不過......
李世民轉念一想,太子前段時間憑借幾首詩詞,在朝堂和百姓之間的名聲正旺,如果這件差事交給李泰去做,倒也能壓一壓東宮的勢頭。
原本看在太子最近表現不錯,加之這件事最早也是他發現異常的,就想著這件差事還是交給他,等過段時間再想個法子壓制東宮。
沒想到李承乾竟然拒絕接手這份差事,還把差事直接推給李泰。
這樣一來,等事情辦完后,功績自然也就會落在李泰身上。
只是這樣也不錯,還省的之后再想法子。
至于這兩人之間的關系,回頭再讓密探查查吧。
因此李世民在仔細思索過后,也就同意把差事交給李泰來辦。
于是,李泰在帶著長樂坐馬車剛趕回到長安城城門口的時候,剛好接到李世民的圣旨,連回宮的時間都沒有,直接轉頭就又出京去了。
-----------------
李承乾離開兩儀殿后,就直接回到東宮。
雖然只出來不到十天時間,但經歷的事情實在是太多,還見識了種種人間慘劇,一時之間精神損耗的非常嚴重,現在只想著趕緊睡上一覺。
結果剛到東宮殿門前,就被守門的太監告知,李綱來了。
一瞬間,滿身的疲憊褪去,李承乾直直朝著書房奔去。
推開書房大門,只見書案后坐著一名滿頭白發的老者,一如剛穿越后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
老者聽到動靜,也抬頭朝門外張望,剛好和李承乾的目光對上。
少者看著老者紅潤的面色,老者看著少者臉上的欣喜,打心底里高興起來。
李承乾緩緩踏入書房,在書案面前站定,恭恭敬敬的行了個弟子禮:“老師!”
李綱喉嚨里嚅動幾下,最后也只是說道:“好孩子,好孩子,快坐下吧!”
趕緊在書案對面坐下,李承乾高興的問道:“老師,您身子怎么樣了?可是都好了?”
李綱撫摸著胡須,看向自己的得意學生:“好了,都好了,在你出京之后,孫先生又來看診過兩次,也是他親口說我已經痊愈了。”
“那就好,那就好!”
孫思邈估計已經跟李世民說過酒精的事了。
這次剛回來還沒來得及去問他,不過若是他打算提純酒精,人應該就在皇宮里?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府里養病,許多事都不曾聽聞,直到病愈之后才知道,原來這段時間殿下又寫了新詩賦,這些詩賦,殿下寫的都很好啊。”
李承乾聞言,伸長脖子朝書案上看去,原來李綱方才寫的,就是自己這些天拿出來的詩賦。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陰山大捷之贈李總管》·黑云壓城城欲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至于在吳家村用來勸導李泰的《憫農其一》,因為知道的也只有李泰和長樂,并沒有流傳出來,所以李綱還不知道這首詩。
“咳,都是學生隨筆之作,算不上多好。”李承乾有些慚愧。
李綱搖搖頭,指著《陰山大捷之贈李總管》:“這首詩寫的好,氣勢磅礴,雄渾大氣,把大唐將士悍不畏死的身姿展現的淋漓盡致。”
又指著《阿房宮賦》說道:“這首賦作就寫的更好了,不僅寫出古之阿房的富麗堂皇,還從六國覆滅以及秦朝覆滅里,引申出國家傾覆的道理,用來警醒皇帝最是合適。”
李綱就是這樣,古板,固執。
他認為詩賦寫的好,那就是寫的好,不會因為寫詩賦的人身份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
隨后李綱又指著最后那半闕詩:“這句,為師很喜歡。”
李承乾抬頭,笑了。
李綱看著他,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