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蘇哥,你還是不是蘇子瞻?”面對蘇軾的質問,李長安面無愧色。
“不冒用你的名頭,這世間有誰會愿意讀一個紈绔的文章,有人會來關心土地問題么,有人會從根本上來思考我們這套體制出了什么毛病么,有人會突破傳統愿意用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么?”
一連串的問題,蘇子瞻有點暈。
我是來找你小子算賬的啊!又冒用我的名頭,搞得現在戶部和官家都要來擢升我去戶部,打亂了我的學術計劃。
不是你小子三年前跟我說一個文學家并不偉大,要改變人類,成為照亮歷史的巨星,就必須投身哲學么?
“你想個辦法,要不我就把內情公之于眾!”
蘇軾對這種道德綁架已經有了淺層的免疫,畢竟不是頭一遭了。
三四年前,正是這家伙一頓吹捧,讓自己糊里糊涂的上了當,做了《風云人物榜》的主編。
人是有長進的,不可能兩次掉進同一個坑里。
面對蘇神的威脅,李長安毫無壓力。
他相信蘇軾的人品,只要這個人心里還裝著普通人,那就沒有騙不倒的可能。
“蘇子瞻,你知道的,在范文正公的時代之后,只有你一個人能扛起復興華夏的重任。
“你信王介甫么,他一個江西人,從十九歲就開始炒作名聲,上臺變法就開始任用南國舊人,這樣的人行么?
“你信司馬君實?老古板一個,訓詁派出身,想從已經作古千年的腐尸身上找辦法的人,你信么?
“如今勛貴外戚做大,占了天下三分之一的田產和商業,河北河東豪強遍地,百姓流離失所。
“你指著一幫老頭子來想這個問題,解決這個麻煩么?
“新法不過是一場搶劫,這世道永遠是先搶最弱的,農民的血吸干了,就去折騰商人和豪強,他們也沒了油水,就來折騰吏治,治貪反貪!你知道的,歷史上寫的明明白白,他們要干的事兒你清清楚楚。
“關鍵是有用么,無非是天下大亂,烽煙四起,華夏再陷地獄輪回。
“你真的要逃避么?
“讓往后數千年的所有人想起你,都充滿遺憾和憤怒,說這個唯一能拯救世界的人,他退縮了?”
蘇軾被說的面紅耳赤,心潮澎湃。
一方面,他知道這些夸贊只是小友的溢美之詞;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那些問題真的存在。
自己立志要做中華文明史上第一偉大的哲學家。
可如果跟拯救華夏相比,這個任務也不是不可以先放一放。
守孝三年,他調研了半個巴蜀,跑了十幾個州郡。大宋確實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
就像李長安在《關于土地的研究》里說的,土地的增長難以跟上,人口的暴增和食稅者的貪婪。
北方一畝田的產量千年不變,就是那么一百多斤。
南邊兩熟的地方能到接近三百,三熟的地區能超過四百。
可人口呢,只要這個地區比較平穩,有幾個豐年,人口就會在五年內增加一倍。
食稅者像個邪惡的貔貅,大唐六億畝的土地,大宋至少繼承了五億,可實際賬冊才三億七千萬。
那些田產都在哪兒,都成了官僚、勛貴、豪強、士族的隱田。
可支撐大宋的壓力,全都壓在了這耕種三億畝瘦田的百姓身上。
他可以作壁上觀么,干干凈凈的當一個圣人,躲在太學里安安靜靜的教書?
不能,除非他放棄自己的驕傲。
這驕傲,正是他立于世間的根本!
李長安推過來一個匣子,里面是他從戶部架格庫摘抄的歷朝歷代農業統計數據。
“跟從前一樣,咱哥倆唱雙簧,這些是我寫文章的資料,你好好看一看,省的漏了馬腳......”
誒....!
蘇軾蘇子瞻從沒見過李長安這號人,即便翻閱了從春秋到五代的史料,他也沒見過這類奇行種。
說他愚蠢,他真的能想出來前人所不知、不解、不明的各種道理。
說他聰明,他幾次都把這種青史留名,能封圣封神的功名,毫不猶豫的讓給了別人。
“那要是官家真的要讓我當大司農呢?”
“你傻呀,一幫子老臣,你一個人能干成什么事兒?學王安石,他干你也能干,多拒絕幾次,把名聲養起來。等著實在推辭不過了,咱們的目標是拿下開封尹!”
蘇軾一個大大的白眼,真是想瞎了心了,自己從七品一躍到三品,那中間隔著十二轉呢。
“放心,讓子彈飛一會!”
-----------------
隨著“蘇軾”又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整個汴京學界進入了一次新的高潮,而且是關于研究“根本之學”的。
瞧瞧人家蘇學士,從不好高騖遠,華而不實,總是能切中治國的根本要義。
一個架設在田稅基礎上的國家,如果連種田是怎么回事兒都搞不清楚,那豈不是一團笑話。
不光民間和學界,豪強和勛貴,朝廷重臣和皇室也陷入了這場運動。
首先,人們終于從知曉了原來各地的耕土性別,從北到南,居然有十四種之多。
關中的黃土,中原的褐土,南方的紅土,原來都是貧瘠低產的差品。
最好土質的黑土,居然是在遼國的地盤上。
其次,人們發現自己對土地和國家的關系認知上,居然是如此的淺薄。
多少耕地能承擔多少人口,多少人口能承擔多少賦稅,這些賦稅又能支撐怎樣的食稅階層,原來都是可以以計算出來的。
甚至,一個帝國,能有效統治的地域大小,也跟土地的生產息息相關。
蘇軾的名聲再上一個巨大的臺階,他門前排隊求見的人已經堵住了兩條街道。
這使得來宣旨的太監和翰林院學士慘了,一路擠過來,衣服也亂了,帽子也歪了。
一日三詔,之前只有太宗和寇準享受過的待遇。
“行了,讓蘇學士出來接旨吧!”太監忍著一身汗,氣喘吁吁的對蘇軾的弟子說。
“貴官,家師說了,不奉詔。若此時得官,就是炒作名聲,與初心不符......”
“甭廢話,起碼形勢走一下我們好回去交差啊!三辭三讓,總得給我個信兒,下次把蘇學士想要的拿過來。”
說話的是秘書省的蔡旻,前任三司使,大書法家杭州知州蔡襄的兒子。
他如今給秘書省當正字,其實就是文書。
一天跑了三回,大宋的一份標準詔書要蓋四個部門的大印,今兒天熱,他都要跑吐了。
可官家催的急啊,要不是太皇太后攔著,恨不得今天就直接把參知政事的官給蘇軾送來。
龍圖閣學士,戶部郎中,權知司農寺少卿。
蘇軾守孝之前是七品,現在已經直升從四品,讓整個官場都震動了。
還不滿意,難道要做戶部侍郎然后直接掛司農寺正卿?
三十二歲的四品,除了勛臣和外戚,滿天下也就趙普這個開國宰相有此先例了。
學生進來報信兒,李長安又讓人把詔書給辭了。
蘇軾沒好眼神的看了一眼他,。
“說好,要是演砸了,你就給我當一輩子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