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來信
- 紅樓:科舉讀書郎
- 不喝咖啡的柯基
- 2022字
- 2025-05-25 00:00:07
可是這般溫柔的母親,竟然被毒死了,甚至在臨死的時候,都在安撫著自己不哭。
這樣的家倒了便倒了,他如何會去恨那幕后的人呢?
應(yīng)該解氣才對,周顯瞪大眼睛,不敢置信這個孫兒,竟然會在他的茶中下毒。
孫兒給他遞茶的時候,他并沒有任何懷疑,他也不會想到,這個向來膽小懦弱的孫兒,敢在他的茶中下毒。
周謹實則不僅僅是在周顯茶中下毒,因為他以為那個父親也會回府,可是回來的只有這個爺爺。
毒入肺腑,他眼睛瞪大渾圓指著這個孫兒,問:
“為什么,你為什么要下毒害我!”
明明乃是一家人,他想不懂,也不明白!
周謹面無表情道:“那一日我聽見你和周恒那個畜生的談話,我母親的死和你們脫不了干系,可惜今日沒有一起將你同那個兒子一起殺了,來告慰我母親在天之靈!”
周顯一倒,周謹方才提醒起身側(cè)的老婦道:
“祖母,我們走吧,若是時間耽擱長了,徒生變故!”
他的存在基本外界根本不知曉,縱然是家中一些親近的家仆,也只知道這位公子,乃是老爺家的表親的孩子,寄養(yǎng)在家中。
無論是周謹還是其母都是養(yǎng)在外院,畢竟這種事情,本就是十分隱蔽不方便示人的。
老嫗平日里那都是吃齋念佛的,哪里見過這個外孫這般心狠手辣的一面。
一邊念著阿彌陀佛,一邊隨著周謹從府里后門準備離開。
他捂著胸口一副還沒從剛剛的一切反應(yīng)過來,說道:
“青鯉啊,你如何要殺老爺啊!”
周謹沉著臉道:“祖母是他們殺了我母親,而且只有他們死了,我的身份才永遠不會變,如今外孫過了縣試,只要中了秀才,我們未來的生活定然是安穩(wěn)極好的,不用被周家那些人所拖累!”
老嫗皺眉:“可他們畢竟是你的父親還有祖父,你還是太過心狠了些!”
雖然說知道自己女兒的死和他們有關(guān)系,但是吃齋念佛幾十年的她,所想的只有安穩(wěn)。
想著女兒在人世間吃了苦,自己在佛堂為其積攢的功德,定然也能讓她早登極樂。
不過如今既然事情已經(jīng)做下了,她所想的只是一定要好好照顧女兒唯一的兒子,一定要引導(dǎo)他走向正途。
……
景云山的書信乃是托一位好友,恰好進省城,于是將信交托于他。
如今這個時代可沒有郵遞員,專門負責傳遞這信件。
官方有驛傳系統(tǒng),有專門的驛卒,但那是官方郵驛系統(tǒng)。
如今正值春時,花開正好。
賈老太太院里的幾株海棠花綴滿殘紅,嬤嬤王氏此刻正在吩咐著下人,收拾地上的殘枝,和枯瓣。
王氏三十出頭的年紀,就深受賈老太太的信任和看重。
因為其不僅僅會說話,而且做事爽利,底下的婢女也是管理井井有條。
“王嬤嬤,您同鄉(xiāng)說你家中有信過來!”
一個婢女急匆匆的手中拿著一紙信箋,拿在手中搖晃著。
王嬤嬤道:“晴雯,你這丫頭我哪里來的信件,你且拿過來我瞧瞧!”
嬤嬤王氏看著眼前的晴雯,暗道這丫頭生的水蛇腰,削肩膀這般女子身段和樣貌都是上乘,將來定是哪位公子的妾室了!
嬤嬤王氏之所以認為自己不可能有信件,那是因為前些日子方才休了假回家探親。
怎么會有信來呢?難道是那個傻兒子相通了,想要來府上當差?
不過若是愿意來金陵府,不是應(yīng)該直接人過來,又何必寫信呢?
身側(cè)的這些丫鬟都是聚了過來,都是想要瞧瞧這王嬤嬤家人,會寫什么。
畢竟她們都是知曉,王嬤嬤的丈夫乃是一個秀才,可是有功名的讀書人。
不過這清掃院子的丫鬟,都是嘰嘰喳喳的說了起來。
“晴雯姑娘,你可是常常說要嫁也要嫁給旁人做妻,不要做妾,那嫁給王嬤嬤家的兒子唄!”
晴雯是在府里下人中算是二等,而這些干著活的那就是三等。
所以她們稱呼的時候也會習慣在后綴加上一個姑娘。
不過嬤嬤那都是老太太跟前的近人,不過如王嬤嬤這樣卻不同于那些功勛嬤嬤親近,但也是比她們這些丫鬟地位要高。
所以晴雯明知王嬤嬤那個兒子不學無術(shù),可也不能直接說出來。
相反笑著說:“我喜歡的是讀書人,可惜了,若是嬤嬤的兒子真的也是讀書人,那我便嫁也就嫁了!”
不過就是一個可以給彼此都可以下的臺階。
眼前的王氏正是景申的母親,她看著信件卻是表情很怪。
卻見丈夫信中:
三月明良縣試放榜,吾兒幸得案首,宗師批卷曰破題如錐畫沙,詩賦有盛唐遺韻。
……
后面也是丈夫一些自吹自擂的話,還有問詢自己近況,還有一些私密親近的言語,她倒沒有什么驚喜之色。
而是面色古怪旋即又緊皺眉頭,倒不是說她不愿意見到兒子考中。
能夠讀書參加科舉獲得功名,那自然是頂頂好的前途。
但是她是對于信中的字半點也不信,申哥兒能夠考中縣案首?
他那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人,拿書分得清書頁正反嗎?
大字都不識得幾個,說什么如錐畫沙,又什么盛唐遺風?
兒子不知事兒也就罷了,自己這個丈夫難道也不知嗎?
竟然還跟著兒子一起來欺騙自己,當真是把自己當作那無知婦人不成?
那考官又不是瞎子,能夠點自己兒子做縣案首?
雖然說此話聽起來有一些埋汰兒子,但是這話卻也是實話。
一旁的晴雯見王嬤嬤這般的表情,以為家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要知道上一次回去,可是因為他的那個兒子,因為言語無狀,被人給打破了頭。
至于這事情如何傳出去的,這信畢竟是人傳的。
那些穿信的同鄉(xiāng)人在門房的三言兩語之中,就將那些趣聞一一說了。
自然也是傳遍了這些丫鬟耳中,所以王嬤嬤的那個獨子形象,差不多就是不著調(diào),而且誰嫁給他,就倒八輩子霉的浪蕩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