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山雨來得猝不及防,雨滴砸在衛生院的青瓦上噼啪作響。王硯抱著剛曬好的陳皮往藥房跑,衣角被雨水洇得透濕,懷里的《傷寒論》卻裹得嚴嚴實實。推開木門時,濃重的艾草味撲面而來,張院長正蹲在炭爐前烘烤受潮的白術,火光映得他臉上的皺紋忽明忽暗。
“東邊茶園的劉嫂來了三趟,“老人用竹夾撥弄著炭火,“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典型的少陽證。“他轉頭看向墻上的老掛鐘,時針剛過九點,“你去瞧瞧?“
踩著泥濘的山路趕到茶園時,劉嫂正裹著棉被縮在灶臺邊。見到王硯,她強撐著坐起來,蒼白的臉上浮起兩團不正常的潮紅:“大夫,我這病怪得很,一會兒冷得打擺子,一會兒又熱得像火燒......“話音未落,一陣劇烈的咳嗽震得她渾身發抖。
王硯攤開脈枕,指尖剛搭上劉嫂的手腕,窗外突然掠過一道黑影。原來是劉嫂的丈夫背著竹簍沖進來,褲腿沾滿泥漿:“王醫生,孩子在山上摔著了!“他轉頭看向妻子,眼神里滿是焦灼,“可劉嫂這病......“
“先煎小柴胡湯。“王硯快速寫下藥方,“柴胡24克,黃芩、人參、炙甘草、半夏各9克,生姜五片,大棗四枚。“他把紙條塞進劉嫂丈夫手里,“三碗水煎成一碗,趁熱服。“轉身抓起急救箱,“我去看孩子!“
山路濕滑,王硯摔了兩跤才趕到事發地。八歲的小柱蜷縮在松樹底下,左腿腫得老高。檢查發現是踝關節扭傷,他從急救箱里取出自制的活血散,剛要敷藥,手機突然震動——是劉嫂丈夫發來的語音,背景里傳來劇烈的咳嗽聲:“王醫生,藥喝下去更難受了!“
暮色四合時,王硯又回到茶園。劉嫂正發著高熱,渾身汗濕的棉被堆在床邊。他仔細查看藥渣,突然發現問題:“藥煎錯了。“轉頭看向灶臺,三個藥包原封未動,鍋里煮的竟是白天剩下的涼茶。
“柴胡用的是北柴胡,得先煎二十分鐘。“王硯挽起袖子重新生火,“黃芩后下,才能保住藥效。“火光中,他想起父親常說的話:“一劑湯藥,煎法錯了,藥效就折了七分。“
第二劑藥煎好時,雨已經停了。劉嫂喝下湯藥,不到半個時辰,高熱漸退,臉上終于有了血色。王硯守在床邊,聽她講述這半個月的辛苦:采茶、曬茶、照顧孩子,累得連軸轉。“病是累出來的,“他翻開《傷寒論》,指著“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的段落,“柴胡能疏解肝膽郁熱,人參補氣,甘草和中......“
月光爬上窗欞時,劉嫂已經沉沉睡去。王硯輕手輕腳走到灶臺前,將剩下的藥渣仔細濾出。窗外,竹林在夜風里沙沙作響,竹影搖曳間,他忽然明白,小柴胡湯解的不只是身體的寒熱,更是生活的苦辛。
回到衛生院時,張院長還在藥房。老人正在整理白天受潮的藥材,見他回來,遞過一碗姜湯:“聽說你用小柴胡湯了?“他從抽屜里拿出本手抄筆記,泛黃的紙頁上畫著柴胡的形態,“當年在山上采藥,為了找野生柴胡,我和你父親在暴雨里迷了路......“
王硯摩挲著筆記,想起劉嫂丈夫感激的眼神,想起小柱重新活蹦亂跳的模樣。他翻開自己的病歷本,在“小柴胡湯證“下鄭重寫道:“方藥如舟,醫者為楫,渡人渡己,皆在水火之間。“窗外,山風掠過藥圃,帶來陣陣柴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