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賈張氏鉆政策的空子
- 四合院:從街道辦開始變強
- 挽風輕舞
- 2065字
- 2025-06-03 00:01:00
張興懷看向秦大貴一行人的同時,賈張氏也發現了人群里的秦淮茹,
這么水靈的姑娘,她也是有想法的,
覺得跟他們家賈東旭很般配。
“喲,哪兒來這么俊的姑娘,傻柱你不給我們介紹介紹?”
見賈張氏一反電視劇里嫌棄秦淮茹的態度,對她十分上心,何雨柱并不覺得奇怪,
電視劇開始的時候是60年代,
那時候農村和城市涇渭分明,秦淮茹娘家給不了賈家任何幫助。
可現在才剛剛1950年,農村分了地,家家戶戶都能吃飽飯,而城市百廢待興、工商業具不發達,
農村的生活條件不比城市差,
賈張氏自己剛剛從鄉下弄了幾百斤糧食回來,這時候自然不會看不起鄉下人,
更何況秦家人還有一頭大牲口,在鄉下也算得上富裕。
對于介紹秦家人給賈張氏認識,
何雨柱并不抵觸,
反正秦家人未來幾個月要住在四合院,他們認識是遲早的事情,何雨柱可不會枉做小人,
當然,也僅限于簡單介紹一下,不會顯得有多么熱情,
“張大媽,這是秦大叔一家,
他們是來趁著農閑來城里找活路,補貼家用的,
來四合院是為了租房子,
你們慢慢忙,我先帶他們去后院找老太太,等大家忙完了,你們再好好認識認識?!?
說完,就帶著秦大貴父子進了四合院,留下秦淮茹母女在外面看著驢車。
剛走進四合院,看到茅房附近,已經完全廢棄的牲口棚,
何雨柱想了想,指著介紹道,
“秦大叔,那里就是我們四合院的牲口棚,好多年沒人用了,等會兒你們自己收拾一下,
但我不建議你們為了看著大牲口就住倒座房,
還是前院的廂房比較合適,
離著牲口棚近,但又不像倒座房那么陰暗潮濕,常年不見陽光,
而且你們家人多,廂房寬敞,
價格貴是貴了一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劃算的。”
四合院并不是北平獨有的建筑物,昌平雖然還屬于冀省,但秦大貴父子倆十分了解四合院的格局,
再加上有意拉近關系,兒女也大了,得避嫌,
剛一聽完何雨柱的建議,秦大貴就立馬答應了下來,
“成,那就聽柱子的,就租前院的廂房?!?
“好,那我現在就帶你們去見我們家老太太,把事情定下來?!?
結果剛帶著秦家父子走進中院,就看到聾老太太以及四合院的大娘大嬸都聚在院子里,看許大茂、劉光齊、閻解成他們拿著竹竿打核桃,
何雨水一看到他們三個拿著竹竿噼里啪啦的敲打核桃樹,立馬就急了,
“哥,你看大茂哥他們,我的核桃都要被他們打光了?!?
見小丫頭說得這么夸張,
何雨柱笑呵呵的摸了摸她的小腦袋,
“沒事兒,讓他們打,這么多人看著呢,到時候總得分咱們家一份兒,少不了你的?!?
跟著就招呼起了聾老太太,
“太太,又有人來租房來了。”
見何雨柱回來了,許大茂、劉光齊他們都停下手上的動作看了過來,
聾老太太聽到又有人來租房子,則是笑呵呵的拄著拐杖向前走了兩步,開始和秦家父子攀談起來。
房租多少,何雨柱不會插手,就向著許大茂他們走了過去,
“大茂,今兒打了多少核桃?”
許大茂一指地上擺著的大籮筐,“你不會自己看?。 ?
跟著又指了指何雨柱手上拿著的張興懷送的那些鮮核桃,
“傻柱,你這核桃哪來的?”
何雨柱先是看著籮筐里滿滿半籮筐的鮮核桃,笑呵呵的點頭指派許大茂做事,
“嚯,還真是不老少,你們仨等會兒給各家各戶紛紛,讓大家都嘗嘗鮮,”
然后又掂了掂自己手上的核桃,
“張大媽從鄉下回來了,帶了400多斤糧食,還和張叔一起帶了大半車鮮核桃回來,
我這些就是張叔給的,
你有意見!”
還沒等許大茂說話,高春梅、李悅蘭她們那些大娘大嬸一聽到賈張氏帶著糧食從鄉下回來了,
連核桃都不管了,立馬就行動起來,
“走走走,找張嫂子勻點面粉去,我們家都好久沒吃餃子了。”
“可不是,現在街面上賣的那些八一面,吃面條都勉強,根本就包不了餃子,
皮兒都搟不了。
張嫂子這次下鄉,我可是提前和她說了,要她幫我磨一些白面的。”
……
1949年,從南邊的珠江流域到北邊的冀東、遼西,相繼發生大面積洪澇災害,
導致上億畝耕地被淹,無數老百姓受災,
糧食產量只有1.13億噸。
根據1981年,《國家經濟年鑒》公布的的國民經濟主要數據,
1950年,普通老百姓每人每天只能得到572克糧食,13克食用油,17克肉,2.3克水產品。
為了節約糧食、減少浪費,養活更多的人口,
3月,政務院頒布《關于改變糧食加工標準、增加食用糧食的決定》,
要求城鄉碾米廠、個人舂米碾子禁止生產精米精面;食堂、飯館、面包坊、餅干廠等禁止使用精米精面加工各種餅干糕點以來,
市面上的各大糧店就停止出售精白米、頭等面粉,
只能買到八一面、九二米。
顧名思義,
所謂的八一面、九二米,就是100斤小麥、大米,能加工出81斤面粉、92斤大米,
因為保留了更多谷粒糊粉層和谷胚的緣故,比起精米精面能多出產好幾斤糧食,讓200多萬人免于餓死。
可這些保留下來的谷粒糊粉層和谷胚,
對北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四大主食,饅頭、餃子、面條、烙餅的影響非常大。
用八一面做的饅頭,吃著會一直掉渣,口感不夠松軟,
北平人對喜歡吃抻面條,
不管是熱湯面、雜醬面還是打鹵面,都吃自己抻的,
比起頭等面粉,八一面和的面團抻不了幾扣,面條就會從中間斷裂。
至于年節用來打牙祭的餃子,更是只能用頭等面粉來做,
因為八一面根本搟不了餃子皮。
也怪不得鄰居們聽到賈張氏帶著糧食回來會這么激動,
畢竟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碾子,村委會又都是村里人,對糧食加工標準的執行沒有城市那么嚴格,
鐵了心想加工精米精面,怎么都能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