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殺雞駭猴
- 夢游現代后回去的崇禎爆發了
- 叫天
- 2056字
- 2025-05-27 00:02:00
方以智聽著皇帝在和東廠提督說話,他也在邊上思考著,只是一會之后,他就接受了皇帝如此莽撞的安排。
因為他非常清楚,當他在朝堂上奔走求告時,根本沒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當他跪在宮門前的這半年來,每日經過多少官員,都是冷嘲熱諷為多!
而他之所以能救了爹,完全是因為皇帝的賞識,還越級提拔,委以重任。如此種種,不要說皇帝讓他做這個事情,對于名聲有損,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他也沒有退路,只能毫不猶豫地沖。
于是,就這么的,兩人出了乾清宮之后,王承恩回東廠一趟,方以智則直接到內閣,找首輔薛國觀擬旨。
當然了,他肯定是有內侍帶著的,傳達皇帝的旨意。
要是之前,薛國觀可能會猶豫,但是在皇帝找他聊了之后,他明白自己絕對不能失去圣寵,因此唯有牢牢抱住皇帝的大腿,不管什么圣旨,他都照寫不誤。
等到方以智拿到司禮監用印之后,王承恩也帶著一群錦衣衛到了,為首的人,正是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
駱養性沒想到王承恩把他叫了去,竟然是這樣的事情。說實話,他是真不想辦這個差事,這等于是和整個文官集團開戰了。
可是,這是明旨,他沒法違背,而且東廠那邊的動靜,有點嚇到他了,因此,他只能無奈地答應了。
六科這邊,鬧了這么大的動靜,肯定是料到皇帝那邊有反應。為此,他們早就在關注動靜的。
當一大群錦衣衛過來的時候,六科門口把風的人一喊,不只是吏科,其他五科的人,也全都出來了。
甚至還有不少假裝辦事的各級官員,也紛紛圍觀。
還真別說,人多勢眾,似乎聲勢很大。
“劉大人放心好了,我們都支持大人!”
“沒錯,劉給事中乃是按規辦事,身正不怕影子斜!”
“有人蒙蔽圣聽,吾輩當不畏強權而諫之,不負圣人教誨!”
“沒錯,大不了挨廷仗,劉大人放心好了,我等陪大人一起挨廷仗!”
“……”
吏科給事中王家彥站在臺階上,身后跟著他的手下,昂首挺胸,猶如一棵青松般挺直,傲視正往這邊過來的錦衣衛,只是淡淡地說道:“本官不才,讀書人的風骨,還是有的。”
他的話,又引得圍觀的其他文官豎大拇指。
大家的財路都看著你了,可千萬要頂住。
方以智看到這么多文官在,一開始心中有點慌。不過他隨即想起宮門外跪著的半年時間,心中不但沒了慌張,反而是多了氣憤。
因此,他是昂首挺胸,大步而行,如有年初剛中進士一般的氣勢。
到了吏科衙門口,看也不看那些圍觀的文官,只是看向王家彥,大聲說道:“圣旨到!”
王家彥把曹化淳懟回去之后,就知道會有圣旨來,因此,他也不怕,立刻回衙門,擺香案接旨。
其他衙門的人,少數幾個人假裝在吏科辦事情,躲在廂房,或者走廊偷聽;更多的人,則是在外面等消息。
過了一會之后,忽然吏科衙門里面傳來喧嘩聲。一聽就知道,里面估計出事了。
這些門外的人聽了,頓時義憤填膺,紛紛招呼起來。
“封駁圣旨的事情,我們戶科也有署名,陛下要責罰,我等甘愿受罰!”
“我們工科同樣署名了,一起,一起。”
“……”
他們正要往里面闖,意圖聲援吏科時,卻見在里面打聽消息的人沖了出來,帶著一點驚慌對他們說道:“不好了,錦衣衛把吏科上下的人,抓了一大半了!”
一聽這話,這些圍觀的文官,立刻露出視死如歸樣,正要行動時,卻聽報信人接著說道:“錦衣衛拿出了他們貪腐的罪狀!”
所有人一聽,頓時下意識地全都站住了,他們互相看看,然后就說開了。
“怎么回事,不是封駁圣旨的事情么?”
“這是項莊舞劍,名為抓貪,實則就是打擊報復!”
“對,沒錯,肯定是這樣,既然要抓,那一起抓了好了,看把人都抓了,還有誰做事!”
“好,我們刑科跟了,要抓一起抓,看他們還敢不敢抓!“
“……”
鬧大了,鬧成群體事件,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妥協的。
然而,看到他們群情洶洶的,就要往里面闖了,那報信的人急忙攔住,帶著沮喪氣喊道:“沒用,你們要是進去了,那肯定也是被抓!“
聽到這話,所有人都是愣了下,那人就急忙給他們說道:“剛才里面就鬧過類似的了,結果錦衣衛那邊傳達陛下的意思,說如今朝堂上以禮尚往來為借口,貪贓枉法橫行,六科形同擺設,還參與其中,不要也罷!“
一聽這話,聽到的人都傻眼了。
他們原本是想憑著人多鬧事,你皇帝總不能把人都抓了吧,總要有人做事的。
結果沒想到,皇帝認為六科無用,有想廢掉的意思,那豈不是說,他們要去鬧的話,就正好撞槍口上去了?
如果說,他們都是海瑞般的自律,那他們有底氣繼續鬧。可是,六科上下,憑借著手中的監督權科沒少撈好處。
他們真要頭鐵往里面闖,皇帝一發飆,誰能禁得起錦衣衛來查的?
要說硬剛皇帝,封駁圣旨被抓,那是刷聲望,雖然會委屈一時,但是對官場生涯終歸是有利的,那沒問題。
可是,要是被抓了貪腐,雖然如此人人如此,可也不能拿到明面上的。以貪腐之名被打掉的官員,就很難再東山再起的!
這些人,全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當他們的發財路被擋的時候,他們“義憤填膺”,表現出了不畏皇權的態勢。
可是,當他們發現,皇帝是鐵了心,并且要用另外一種讓他們栽了就起不來的罪名整他們時,他們就不敢了。
到底怎么做,才是附和他們的利益,他們其實很清楚。
甚至就包括吏科衙門的人,同樣如此。原本都是約好了,衙門上下一致進退。
但是,當皇帝真正的態度擺出來,寧愿魚死網破也不妥協時,就有一部分人當場就退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