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法國梧桐?不,是懸鈴木!
- 都重生了誰還去旅行啊
- 想要上岸的魚
- 2650字
- 2025-06-27 23:59:19
“法國梧桐不是梧桐樹嗎?”
要不是許星晚是南京本地土著,換成別人這么說,他肯定嗤之以鼻。
法國梧桐,聽名字就知道了,不就是法國品種的梧桐樹?
這個不僅是陳默的知識盲區,甚至是絕大多數人的知識盲區。
正好兩人走到觀光車上車點,等候間,許星晚闡述道:“傳說里面,鳳棲梧桐,但這里的梧桐是我們華夏本土的梧桐樹,是錦葵科梧桐屬。”
“而法國梧桐實際上是叫做懸鈴木,懸鈴木科懸鈴木屬,簡單說都叫做梧桐,但親緣關系非常遙遠,連近親都不是。”
“啊?”
陳默聽了大為震驚,頭發發癢,感覺要漲腦子了。
剛想繼續發問,見觀光車來了先入座后,才繼續對許星晚問道:“那樣子感覺都差不多,怎么去區分本土梧桐和法國梧桐呢?”
“其實很簡單,咱們國家的梧桐樹是不會長那個會飛毛的球果,長球果一律是外國的梧桐,也就是懸鈴木。”
車子啟動,許星晚的秀發被炎熱的夏風吹拂起來,她用手遮擋住陽光,繼續道:“懸鈴木有三個品種,可以根據球果數量進行分類:一球懸鈴木(美國梧桐)、二球懸鈴木(英國梧桐)和三球懸鈴木(法國梧桐)。”
陳默聽懂了,表示道:“那也就說,南京四處可見的都是三球懸鈴木?”
然而,許星晚搖頭道:“錯了,實則是二球懸鈴木居多,摻雜些一球懸鈴木。”
陳默頓覺不對勁,皺著眉道:“不對啊,法國梧桐不是三球懸鈴木嗎?二球懸鈴木不是英國梧桐嗎?”
“是啊,”許星晚頓了頓,這個問題還是她當初無意中查到的,后面花了不少時間去查閱資料,才發現大家竟然都陷入了一種誤解中。
再加上自媒體對蔣宋二人愛情的吹捧,在這認知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前面我不是說了嗎?南京的梧桐樹壓根就不是老蔣建的,準確說有三個建設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872年,法國人在上海法租界的霞飛路(現今的淮海中路)將懸鈴木(主要為一球和二球懸鈴木)作為行道樹大量栽植,當時的國人第一次見到這種樹,覺得葉子和梧桐挺像的,又因為是法國人引進的,因此稱為【法國梧桐】。”
“實際上,這個懸鈴木是原產地英國的二球懸鈴木,完全就是一個誤解。”
每次提及到這點,許星晚都哭笑不得。
因為是法國人引進的,所以叫法國梧桐,可人家名字是英國產的二球懸鈴木。
陳默聽得津津有味,比上課有意思多了,繼續追問道:“那第二個時期呢?”
“第二個時期,就是經常被自媒體吹噓的蔣宋愛情故事,實際上我查過不少資料,沒有一個權威的官方機構報告過而且美齡宮的建設時期是1931年,建成是1934年,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奉安中山陵,市政在鐘山這一帶主干道栽種約2萬棵懸鈴木,時任總理陵園管委會園林組主任傅煥光主導了這一工程,被譽為法桐之父。”
“至于第三個時期,這里才是最重要的,聽我奶奶說,南京城的絕大多部分的‘梧桐樹’也就是懸鈴木,都是解放后劉伯承元帥擔任NJ市長的時候,帶領軍民栽種的。”
許星晚說著,語氣有些鳴不平:“你網上找一些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就會發現,不光南京城,連鐘山這一片實際上樹木覆蓋率有限,可以說都是劉帥的功勞,跟蔣光頭有個屁的關系啊?”
陳默基本明白了,也就說早期的引進是法國人干的,主要覆蓋地區是法租界;小規模的栽種是與孫先生奉安大典直接相關,主要覆蓋地區是鐘山(當時為紫金山);真正覆蓋全城的栽種是解放后劉帥帶領的。
傳到現在,就變成了蔣光頭為了表示對宋美齡的喜愛,投其所好,把全城種滿法國梧桐樹。
這個文案他還真的看過,什么“城是南京城,樹是梧桐樹。一句梧桐美,種滿南京城”,感情是造謠啊?!
陳默黑著臉,為劉帥憤憤不平,還不等他開口,同車有幾個游客,其中兩三個人按捺不住開罵了。
“媽賣批的,勞資還真信了小紅薯的鬼話,原來是劉帥種的,跟光頭有個屁的關系!”
“美女講得好啊,真是給我們上了一節課,不然都被網上那些信息帶偏了。”
“那些自媒體是50萬吧?還是說是4v啊,劉帥也敢造謠,他們怎么敢的?這特么是洗白光頭啊,搞的我真的以為這梧桐樹跟蔣宋愛情掛鉤嘞。”
畢竟車子空間就這么大,即便陳默和許星晚的對話聲音不大,可幾位游客基本聽的一清二楚。
別的不說,把南京現在的梧桐樹跟蔣宋關聯在一起,不少人被風景驚艷的時候,下意識會對光頭心生好感,畢竟這種愛情故事最為撼人心。
陳默和許星晚都有些尷尬,不過聽著一句句的夸獎,嘴角更是壓不住的上揚。
其中一個大爺哼唧了聲,不滿道:“這個老外的懸什么木會長飛毛的球,還不如我們華夏自己的梧桐樹,干嘛還種它們?”
陳默其實也想問這個問題,于是看向許星晚,等待對方的回答。
“咱們本土的梧桐樹雖然好,但是作為行道樹缺點還是挺多的,比如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較弱;適合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不耐澇。”
許星晚無奈道:“反之,懸鈴木耐寒耐旱,長得快不愛生蟲,遮陽效果還好,與銀杏、北美鵝掌楸、歐洲七葉樹和歐洲椴被譽為世界五大行道樹種之一。”
所以這個懸鈴木能成為行道樹也有一定的道理,優點很多,缺點就是應季會滿城飛毛,對人的健康有影響。
“唉,行吧。”大爺不甘心的閉上嘴。
能出來旅游的,條件不會太差,何況大爺還是跟大媽單獨出來的,身邊沒有小輩跟著,光看外表大概能猜出來是個有文化的。
作為行道樹,懸鈴木確實比本土梧桐樹更合適,不然也不會這么多城市都栽種著。
等抵達中山陵南站的停車點,所有人從車上下來,大爺和大媽在走的時候還朝著陳默二人友好笑了笑。
往中山陵西門走去的路上,兩人各買一瓶水,無論是是中山陵還是明孝陵,都要走很長一大段路,尤其是中山陵還有好幾百個臺階要爬!
7月酷暑,風吹過來都是熱的。
待看不見同車上的那些游客身影后,陳默喝了口水,眼神中充滿著好奇:“星晚,怎么感覺你懂好多?”
“我喜歡看各種雜書吖,”許星晚嘻嘻一笑:“而且我還是半個植物愛好者,所以這方面懂的比較多點吧?”
陳默稱贊道:“保持閱讀是個好習慣,挺好的。”
很多人大學畢業后就很少看書,其實人還是要保持閱讀的習慣,不然很多知識量會隨著年紀的增加慢慢遺忘,尤其是短視頻這種碎片化閱讀,你以為漲知識了,實際上是左耳進右耳出,知識在大腦過了遍就出去了。
要靠自己去探尋、佐證和研究得出來的知識,才會牢固的保存在大腦里。
或許是得知這些梧桐樹,不,準確說是懸鈴木不是蔣光頭種的后,陳默心情大好,拿起手機拍了幾張風景照留作紀念。
正這時候,兩個不速之客攔在許星晚的身前。
ps:以上內容2.5k了,節奏還是有點慢,主要是這個誤會還挺大的,很多平臺上一搜南京梧桐,都是跟光頭有關,我查了不少資料,基本可以證明南京的梧桐,或者說是懸鈴木,壓根就不是光頭為宋種的。
真正大規模栽種應該是劉帥執政南京的期間,所以大家去南京前往別再以為是跟蔣宋愛情有關,這種說法真的太惡心了。
晚點應該還有一章,我盡量加快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