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徽派建筑or贛派建筑?
- 都重生了誰還去旅行啊
- 想要上岸的魚
- 2338字
- 2025-06-23 23:59:28
翌日,早晨。
8點20分,夫子廟地鐵站。
陳默想著早點到,在酒店吃完早餐便早早坐地鐵過來,約莫15分時到達地鐵站。
然后5分鐘后,許星晚也提前來到約定的地點。
遠遠陳默就看到對方,上身穿著一件淺杏色的防曬衣,下身是一條同款顏色的半身長裙,肩膀背著昨天的那個黑色圣羅蘭的鏈條包。
雖然衣服很寬松,但依然能看出婀娜的身材。
主要還是顏值太能打了,怎么穿都好看。
“你這準備的很齊全嘛。”待走近,陳默笑著道。
“還好啦,主要是下午要去鐘山,”許星晚從包里取出安耐曬小金瓶,遞給陳默:“正好我?guī)Я朔罆袼悺惸隳ㄏ掳伞!?
差點脫口而出“陳先生”了,這改口第一句讓許星晚還沒適應(yīng)過來。
其實今天出門的時候,她甚至都想帶上帽子和面罩來防曬,出門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防曬是防曬了,可也遮擋住了美麗。
“太麻煩你了。”
陳默不好拒絕對方的好意,擠了點在掌心,然后在面部涂勻。
“不麻煩的,小事~”
見陳默用了自己的防曬霜,許星晚心底莫名的生出一股喜悅,說不出來的感覺。
兩人并肩前行,路線是與昨晚一致的,不同是白天看建筑更加清晰,但是這仔細一看,陳默有些眼暈了。
青磚小瓦馬頭墻,飛檐翹角花格窗。
夫子廟這一帶景區(qū)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徽派”建筑群,若是遇到游客少的時候,很適合拍照。
可陳默卻疑惑不已。
他指了指跟前的古建筑,對許星晚問道:“星晚,你們南京這里的建筑風格是什么?”
許星晚順著陳默的目光看去,那馬頭墻不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沉吟道:“南京不像蘇州,風格比較多元化,應(yīng)該是以徽派建筑和中西合璧式的民國建筑為主吧?”
“不過這種老建筑除非是名人故居之類的,很多都沒保護好,等有心去保護的時候,都沒剩多少了。”
安徽二字,便是來源安慶府和徽州府,前者曾經(jīng)是省會,后者則是經(jīng)濟重鎮(zhèn)。
皖省和蘇省在清朝時期曾經(jīng)是江南省,后被拆分兩省,加上南京離皖省近些,古建筑群其實很多都是受到徽派建筑的影響。
這些都是陳默查資料的時候有看到的,有著【過目不忘】的變態(tài)技能在,陳默稍微閉目回憶了一番,再睜眼有些匪夷所思。
“你知道贛派建筑嗎?”
“贛派建筑???”許星晚一頭霧水,直搖頭道:“沒聽過。”
陳默遙指著前方的青磚馬頭墻,解釋道:“其實馬頭墻的建筑元素并非是徽派建筑才有,贛派建筑也有。”
馬頭墻又稱風火墻、防火墻、封火墻,在華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中扮演重要特色。
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里,馬頭墻基本指代徽派建筑,但實際上這也是贛派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
“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最直白的是看墻體材料來區(qū)分。”
陳默簡潔明了道:“白璧黑瓦馬頭墻是徽派建筑,青磚灰瓦馬頭墻是贛派建筑。”
(徽派建筑)
(贛派建筑)
其實建筑風格都跟商業(yè)和文化有關(guān),比如徽派建筑與徽商,贛派建筑與贛商(江右商幫)。
加上皖省與贛省在古代地位并不低,且地緣關(guān)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以及地理氣候條件而緊密相連,很多地方都挺相近的。
“誒誒誒??”
感覺腦袋漲知識的許星晚重新打量著眼前的馬頭墻建筑,目瞪口呆道:“那這……這個算徽派還是贛派?”
“應(yīng)該算贛派吧。”陳默摸了摸鼻子道。
但是當兩人多走了點路,發(fā)現(xiàn)剛才那個青磚馬頭墻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嶄新點的“仿古”建筑都是白壁馬頭墻。
(南京夫子廟)
“所以剛才那個青磚比較破敗點的是混進來的異類咯?”許星晚眉眼彎彎,忍不住打趣道。
“看樣子是的。”陳默無奈,可能那建筑的祖輩是贛省人吧。
許星晚又想到了什么,好奇問道:“可是我記得上饒婺源不也是徽派建筑嗎?”
陳默尷尬道:“婺源是后面劃給上饒的,在以前屬于古徽州府文化圈。”
一提及婺源,上饒的網(wǎng)友和黃山網(wǎng)友經(jīng)常吵架,一個說以前是他們的,一個說現(xiàn)在是我們的。
“這樣子啊,以前沒注意,還以為看到馬頭墻都是徽派建筑。”
說著,許星晚嘿嘿一笑,補刀道:“不過我還是覺得白壁馬頭墻更好看~”
陳默吐血,作為贛省人他真的很想維護,可也不能說出違心的話,苦笑道:“沒辦法,畢竟黑白色經(jīng)典。”
至于造成一個青磚一個白壁的原因很簡單,皖省山地多,難以獲取優(yōu)質(zhì)的黏土來燒制細膩的磚塊,當?shù)厝吮氵x擇使用白石粉進行涂抹;而贛省優(yōu)質(zhì)黏土多,磚質(zhì)量上乘,不然也不會出現(xiàn)瓷都上饒。
但以現(xiàn)代人審美來看,確實是徽派建筑直觀上更美些。
兩人走著,來到科舉博物館,門票一人50元。
共分為北館和南館,重點是北館,其實就是在江南貢院的基礎(chǔ)上建筑而成的。
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起初為縣學、府學考試場所,入清以后,成為蘇省、皖省兩地鄉(xiāng)試的考場。
陳默最掛念的還是北館一樓的號舍區(qū)。
看著眼前一個個如同集裝箱式的格子間,陳默和許星晚人都麻了。
旁邊還有介紹,每間號舍高2米、深1.33米、寬1米。
鄉(xiāng)試連續(xù)3場,每場3天,考試一共9天6夜,考試、吃飯、睡覺都在小小的格子間里進行,甚至運氣不好分為號舍的尾部還有糞桶伴隨。
“想想還是現(xiàn)代幸福啊。”
許星晚看著號舍,一想到古人在這里考試的場景,敬佩道:“9天都待在這里,得多煎熬啊?”
陳默深以為然道:“要不怎么說每考一次試都得脫一層皮。”
親眼看到這個考場,陳默真的能理解為什么有些考生考著考著人就瘋了。
這么狹窄的空間,加上壓力大,題目也難,逼瘋?cè)送耆赡堋?
許星晚好奇問道:“這個晚上要怎么睡覺?”
“看到這兩塊板子沒?”陳默指著上面那塊大木板道:“白天的時候在上面考試,等晚上就取下來跟下面那塊木板拼在一起當床板。”
“可這長度也很短吧?”許星晚比劃了一番,愣愣出神。
“那就不知道了。”
陳默搖頭,胡亂猜測道:“可能蜷縮著睡?也可能伸直把腳露在外面睡?”
“要不怎么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相比現(xiàn)在的高考,古代的科舉考試那才叫真正的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
首先得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輪童生考,再闖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僅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脫穎而出,獲得功名。
大多數(shù)耗費了二三十年的光陰,最終只能空悲切,白了少年頭。
ps:已修改好,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