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傳說中的最大公約數(shù),大明錦鯉
- 都重生了誰還去旅行啊
- 想要上岸的魚
- 2589字
- 2025-05-13 23:59:21
離開毓園后,幾乎沒走多久便抵達皓月園。
皓月園也叫鄭成功紀念館,占地兩萬平方米,如果不買聯(lián)票,單獨購買則是10元。
風景其實還好,來這里的都是沖著紀念園里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
站在雕像底下往上看,陳默感覺有股恢宏的沖擊感。
“哇,這個雕像好高啊!”
海風吹拂而來,陳默摸了摸,驚嘆道:“有點壯觀,這個怕是有十幾米高吧?”
姜未晞在一旁,看著牌子說道:“這里有介紹,雕像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鯉城白花崗巖精雕組合而成。”
念完這些,姜未晞忽然想到什么,來到陳默面前,一副故弄玄虛的樣子。
“黑狗,對鄭成功你了解多少?”
“我雖然是理科生,但課文還是國姓爺還是出現(xiàn)不少的。”
陳默沉思了下,回憶道:“我記得國姓爺本名鄭森,胡省鯉城人,祖籍好像是豫省固始的。”
“是抗清名將,還被南明皇帝賜姓朱,賜名成功,也是因此被稱為國姓爺。”
“最大成就應(yīng)該就是收復(fù)寶島了,其他的我就沒啥印象了。”
這些內(nèi)容,其實也是許多普通人對鄭成功的了解,除非專門去查閱相關(guān)的資料。
“網(wǎng)上曾經(jīng)還有個爭議性的討論,你知道是什么嗎?”
“什么?”
“鄭成功究竟是華夏人還是霓虹人。”
“這什么鬼,國姓爺肯定是華夏人啊,為什么會有小日子亂入?”
陳默人都愣了下,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因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華夏人,母親田川松子是霓虹人。”
姜未晞頓了頓,繼續(xù)道:“我之前來的時候剛好碰到有游客問導(dǎo)游,回去后我就特意查了下,當年鄭芝龍到霓虹經(jīng)商時結(jié)識田川松子并結(jié)婚生下鄭成功,鄭成功在霓虹平戶縣出生,在霓虹還生活了七年,后面才被鄭芝龍接回明朝。”
“這算中日混血吧,”陳默遲疑道:“畢竟他父親是華夏人,所以應(yīng)該就是華夏人。”
姜未晞?wù)A苏Q劬Γ瑔柕溃骸澳俏以賳柲悖嵆晒κ强骨迕麑Π桑俊?
陳默忍不住皺了皺眉,總感覺姜未晞又要給他挖坑,可是他琢磨了幾秒鐘,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第二種解答。
“當然。”
姜未晞又問道:“那你覺得清朝對鄭成功的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
“這……”
陳默撓撓頭,有點迷糊。
正常來說清朝肯定對鄭成功的評價肯定是負面的,畢竟國姓爺是抗清名將,總不能打他們還被打爽了吧?
他試探的問道:“難道還是正面評價?”
“沒錯!”
姜未晞嘻嘻道:“清朝的康熙皇帝還為鄭成功寫了個挽聯(lián)【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不光如此,清朝后面還在寶島設(shè)立官廟,專門祭拜鄭成功。”
陳默聽著陷入思考中,能考上水木大學,他的腦袋瓜子自然很靈光。
尤其是聽到后面那句話,他眼前一亮。
“寶島!”
“只要承認鄭成功,就可以繼承鄭成功的土地遺產(chǎn),畢竟第一個收復(fù)寶島的就是鄭成功,那么清軍到寶島,就是收復(fù)而不是入侵,出兵就名正言順。”
陳默左右走了幾步,抬頭看著國姓爺?shù)木扌褪裣瘢劬Σ[了起來。
“而且這種表彰前朝忠臣是歷史上的慣用手段!”
“一個是為了表現(xiàn)當朝政府的大度,另一個是為了宣揚【忠君】的意識形態(tài),可謂一舉兩得啊!”講到最后,他忍不住撇撇嘴。
統(tǒng)治階級嘛,就是這樣,一邊愚民,一邊洗腦,效果是真的好。
“不愧是黑狗哦,你這思維能力,我感覺應(yīng)該學文科才對。”
姜未晞拍了拍手,但她話鋒一轉(zhuǎn),又問道:“那你覺得霓虹那里又是如何評價鄭成功的?”
“霓虹?”
這個問題有點深度了。
不過既然提到霓虹,肯定跟國姓爺?shù)哪赣H有關(guān)了。
陳默猜測道:“難道是覺得有她們霓虹血脈,所以也很推崇?”
“答對了誒!”
姜未晞嗤笑道:“霓虹是屬于不要臉硬貼上來的那種。”
“國姓爺母親是霓虹人,加上出生在霓虹,所以霓虹對國姓爺也極力推崇,認為他是海外雄飛,布武寶島,開疆拓土的大和后裔。”
“甚至還和本土的神道教結(jié)合,把紀念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改成了【開山神社】,不僅寶島有,霓虹本土也有不少紀念鄭成功的開山神社。”
“好家伙,國姓爺?shù)南慊鹪谀藓缍加辛耍俊睂@個結(jié)果,陳默真是哭笑不得。
不過倒是符合小霓虹的性格,越是自卑就越是強調(diào)。
再一思量,無論哪一方都對鄭成功是正面評價。
這簡直就是傳說中的最大公約數(shù),大明錦鯉啊!
誰都想轉(zhuǎn)發(fā)這條錦鯉,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皓月園其實除了這個鄭成功巨型石雕像,其他風景挺一般的,但在陳默與姜未晞的話題討論下,頓時也增了幾分樂趣。
這也是許多游客來了鼓浪嶼后,覺得無聊的原因。
人文景觀,若是沒有導(dǎo)游講解,完全就是走馬觀后,不如自然景觀對視覺的沖擊明顯。
離開皓月園后,開啟閑逛模式,直到傍晚黃昏時分,前往龍頭路。
龍頭路是鼓浪嶼的商業(yè)街區(qū),這一片商鋪林立,不是餐飲店,就是文創(chuàng)店和特產(chǎn)店之類的。
在十年前鼓浪嶼熱度在全國高居不下的時候,店鋪越開越多,而且還宰客嚴重,本地人和外地人是兩份菜單!
現(xiàn)在倒了不少店鋪,比如當年以“戲耍”出名的土耳其冰淇淋大叔也走了。
考慮到食量問題。
在一眾小吃里,選了三家出來。
第一家是葉氏麻糍。
是鼓浪嶼的網(wǎng)紅小吃,不是店鋪,是一個小亭子狀的檔口,據(jù)說以前還是鼓浪嶼上唯一允許擺攤的店。
周末加上飯點,排隊排起一條長龍。
等待的時候,姜未晞介紹道:“這家葉氏麻糍據(jù)說是真·百年老店,我看有本地博主說是上個世紀30年挑扁擔叫賣到如今,三代傳承!”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麻糍,還是裹著鄉(xiāng)愁的琴島記憶。”
“麻糍再好吃能好吃到什么程度?”陳默不信邪,他可是洪省人。
洪省瓷都那里的油條包麻糍才是一絕!
姜未晞哼唧了聲:“待會你就知道了!”
等排到他們,價格不便宜,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招牌麻糍18元6個,另一個是芝麻酥/花生酥15元一包。
陳默自然是選擇前者。
老爺爺嫻熟地將糯米團捏成口袋狀,裹滿現(xiàn)磨的花生芝麻碎,最后在黑芝麻粉里滾成“煤球”,六個裝在盒子里。
至少吃……沒有牙簽,沒有筷子,是給了個塑料袋。
陳默著實一愣,頭次見到這樣的吃法。
“直接用塑料袋套著,然后手抓著吃嗎?”
“應(yīng)該是。”
“等等,你不是以前吃過嗎?”
“我是吃過啊。”
姜未晞臉色一拉,聳拉著腦袋,嘟囔道:“以前雖然是袋裝,但我記得是10元10個小的,現(xiàn)在怎么變成18元6個了?”
她對這個價格很不滿意。
這里是景區(qū),租金天價,18元不算太貴。
可兩三年前都是10元10個,價格不高,味道還不賴,才成就了火爆的葉氏麻糍。
總感覺變了點什么。
“我感覺要翻車。”
陳默有股不妙的感覺,正當他要抓起一個麻糍要吃的時候,身后的小亭子傳來一陣嘈雜聲。
一轉(zhuǎn)身,
我靠,老大爺跟一對夫妻吵起來了。
尤其是老大爺,戰(zhàn)斗力超猛的!
ps:對審核。。。本章對國姓爺無歷史虛構(gòu)和污蔑,都是查資料參考文獻的,如鄒漪《明季遺聞》,鄭亦鄒《鄭成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