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臨陣磨槍
- 重生60年代我在印尼奮斗的日子
- 鮮魚幻想
- 2037字
- 2025-05-20 14:45:11
顧峰突然想到什么,轉身走向一旁的攤位,向攤主問道:“阿菊姐,現(xiàn)在書店還開門嗎?”
“應該還開著,你去萬隆街和客家街交叉口的那一間光明書店看看。”
“謝謝阿菊姐。”
顧峰道謝過后,向著目的急匆匆地走去,只消片刻就趕到了光明書店。
店門還敞開著,顧峰一進去接直奔英語書刊所在的區(qū)域,目光在書架上來回掃視。
都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所以顧峰現(xiàn)在要做的是尋找一本英語自學教材,試圖通過自學能在短時間之內(nèi)提升一些英語能力。
只不過當他拿起一本教材,發(fā)現(xiàn)不管是封面還是里面的內(nèi)容,全部都是英文字母,又開始頭疼了。
前世,他學英文用的都是中英兩種語言對照的教材,可現(xiàn)在印尼禁止華文后,書店里賣的全都是印英兩種語言對照的教材。
而這一世的顧峰讀的是華校,華校對印尼文并不重視,到了小學五年級時才開始有印尼文課,每周也只安排一兩節(jié)課。
學校不重視,那孩子們就不愿意學,顧峰在沒有用心學的情況下,他的印尼文除了日常對話以外,比起英文也好不了多少。
這其實也是當時所有讀華校的華人孩子們普遍面臨的問題。
在顧峰的記憶里,有一件讓他印象極其深刻的事。
上印尼文課的第一個學期,印尼文老師第一次宣布:“下個星期一要考試(ujian)。”
全部同學都樂開懷,交頭接耳都在討論下個星期一下雨(hujan)要怎么辦。
惹得那個年輕貌美的印尼文老師,只能用一種極其憂郁的眼神靜靜的望著他們。
連ujian和hujan都分不清,可想而知他們的印尼文程度差到什么程度。
而印尼文的水平差,這也就導致了許多在印尼出生并成長的華人孩子難以真正融入印尼社會。
顧峰把所有的教材都翻開一遍,愣是找不到一本合適自己的。
他眉頭緊皺、一籌莫展,心想著要不然隨便買一本算了。
這時,一名中年店員過來問道:“阿弟,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嗎。”
顧峰隨口問道:“阿叔,這些英文教材沒有中英對照的嗎?”
店員一聽,立刻湊上前來,小聲說道:“有,你跟我來。”
還真的有,顧峰心喜,立刻就跟上店員的腳步。
店員帶著顧峰走到店鋪的最里面,打開后門后又帶著他來到隔壁的一間房子。
一間二三十平的房間里擺滿了書架,而書架上擺的全部都是中文書籍。
這種場景顧峰極其熟悉,自己當年去影像店購買盜版DVD時,也是這般的偷偷摸摸。
來到英文專區(qū),看到教材封面上熟悉的中文字,顧峰頗為感嘆。
教材不多,顧峰認真挑選了一番,最終找到一本適合他程度的教材,也就松了一口氣。
重生在這個年代,沒有多少娛樂節(jié)目,生活其實挺枯燥的,難得看到有賣中文書籍,便想著買一些有趣的書籍來打發(fā)無聊的時間。
可逛了一圈下來,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書架上空空蕩蕩,剩下的書籍要么是專業(yè)性比較強,要么是內(nèi)容枯燥乏味,都不是他要看的。
顧峰于是問店員:“阿叔,沒有其他有趣的中文書了嗎?”
店員解釋道:“沒有了,這些中文書都是去年禁中文時店里的庫存,有趣的都賣完了,想補貨也沒地方進貨了。”
“這樣啊。”
顧峰無奈,也就只好作罷。
想著賣完就沒有了,他又挑了一本更深一些的教材和一本中英文詞典。
“總共三百塊。”店員用幾張印尼文報紙把三本書裹得嚴嚴實實,用繩子綁好后遞給顧峰。
顧峰剛上班,還沒領到工錢,兜里空空,顧紹華便給了他一筆錢,讓他應付外面的開銷。
午飯在食堂解決,上班又有涼茶解渴,也沒有其他的消遣需要花到錢,顧峰就把這錢拿來買書了。
從房間出來的時候,店員不忘交代道:“阿弟,這事你可不能大肆宣揚啊。”
因為買書耽誤了些時間,回到家時飯菜都已經(jīng)做好,連顧紹華也都回來了。
以前是等著顧紹華回來再開飯,現(xiàn)在是全部的人都等著他回來再吃飯了。
院子里,顧浩一看到顧峰回來,立刻上前大喊道:“哥,你太厲害了。”
接著就迫不及待地把他今天在那群小孩面前逞威風的事述說一遍。
這結果自然也在顧峰的預料之中。
想著明天又得面對趙于喬,時間緊迫。
到了吃飯的時候,顧峰便把那本簡單的教材放在餐桌旁,一邊吃著飯一邊抓緊時間翻看學習。
他這反常的舉動,也讓一家人感到奇怪,面面相覷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
如果是以往,顧紹華免不了會說上兩句,可顧峰最近的表現(xiàn)愈發(fā)的成熟,他也就不再把顧峰當孩子教訓,任由著顧峰做自己的事。
“哥,你看的是什么書啊?”顧浩把頭伸過來,看不懂上面的英文字。
華校在小學五年級不僅有印尼文課,還有了英文課。
但是顧浩剛好在升五年級的時候華校被關閉,他也就沒能接觸到英文。
顧峰于是解釋道:“這是英文的自學教材,你要不要一起學。”
顧浩一聽,趕緊把頭一扭,繼續(xù)吃他的飯。
李秀梅問道:“阿峰,你怎么突然學起英文了。”
“英文作為全球通用的重要語言,學會了它,就等于擁有了一把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鑰匙,對我自身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
顧峰當然不能說自己是被一個小姑娘逼得不得不學,只好說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話。
不過顧峰確實也想要借這個機會把自己的英語練起來,畢竟前世他在印尼投資設廠的時候,就因為英語水平不夠,在雙方溝通交流時,只能通過會華語的Emma或者其他人員翻譯,時常因此而耽誤了工作的進度。
也正是因為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企業(yè)出海的目標。
而自己以后的發(fā)展,必定是要走出印尼,為了不重蹈覆轍,他必須要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掃除語言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