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師傅手上動作不停,嘴角掛著笑意:“有些是增香提味的,如八角、桂皮、香葉;有些是養生保健的,像黨參、當歸。這是我的獨門秘方,專門用來熬制老湯的。明天婚宴上要做燒雞,沒有一鍋好湯可不行。”
“老湯?”孫青山眼前一亮,身子不自覺地往前傾。
“對,這鍋湯熬好了你留著,以后想鹵什么都行。”孫師傅一邊往鍋里放料,一邊耐心解釋,“好的老湯要文火慢燉,火候要掌握得當,太急了味道就散了。”
孫青山連連點頭,心中暗喜。這種傳統工藝熬制的老湯,在后世可是價值連城的寶貝。一些老字號飯店的鎮店之寶就是傳承了幾十年的老湯,每天添料續湯,香氣醇厚,回味無窮。
廚房另一邊,孫師傅的徒弟正在處理一條大鯉魚。孫師傅走過去指導:“魚肉要剁得細膩,這樣做出來的魚丸才會彈牙爽口。”
只見他接過菜刀,手腕抖動,刀光閃爍。不一會兒,魚肉就被剁成了細膩的魚蓉,均勻如泥。他又取了些蔥姜蒜末和調料,揉搓成團,做成魚丸。
剩下的魚肉則被他拍打成片,準備制作魚排。魚皮被細心刮去鱗片,洗凈后切絲,準備做涼拌。就連魚鱗都沒有浪費,被他收集起來,打算做成魚鱗凍。
這種物盡其用的本事,讓孫青山看得目不轉睛。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廚藝,更是一種智慧的結晶。
“師傅,您這手藝真絕了。”孫青山由衷感嘆,“這么多年,您是怎么練出來的?”
孫師傅手上動作不停,笑著說:“沒有什么特別的訣竅,就是一點一滴積累來的。慢慢來,想學的話,以后有的是機會。”
中午時分,孫師傅露了一手,做了兩桌菜。雖然用料和之前孫青山做菜時一樣,但味道卻天差地別。同樣是炒青菜,孫師傅做出來的翠綠欲滴,入口清甜;同樣是紅燒肉,他做的色澤紅亮,肥而不膩。
“這火候掌握得真好。”孫青山一邊吃一邊琢磨,心里暗暗記下了要領。
吃過午飯,院子里熱鬧了起來。戲班子的人還在臺上唱著,咿咿呀呀的曲調飄蕩在空中。孫師傅則帶著徒弟繼續準備明天的菜品,案板上堆滿了各色食材。
孫青山坐不住,在院子里來回踱步。明天就是大喜的日子,他心里既期待又緊張。腳步時快時慢,眼神飄忽不定,手指不自覺地絞在一起。
“青山,緊張啦?”幾個小伙伴圍了過來,臉上帶著促狹的笑。
“瞧他這樣子,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
“誰說不是呢,你看他這六神無主的樣子。”
“哈哈,新郎官都這樣,等明天就好了。”
聽著大伙的調侃,孫青山的心情稍微輕松了些。他抓了抓后腦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傍晚時分,院子里更熱鬧了。村里的婦人們幫著收拾新房,有的貼喜字,有的鋪床褥,有的在門上掛紅綢。幾個兩三歲的小男孩被抱上炕滾來滾去,這是壓床的習俗,預示著抱個大胖娃。
“青山啊,明天可要早點起來。”大嬸們一邊忙活一邊叮囑,“新娘子要是等急了可不好。”
天黑后,老爹跟著孫班主去了公社。臨走前塞給孫青山一本書,神神秘秘的,還朝他擠了擠眼睛。
等所有人都散去,孫青山才打開那本書。
“這......”他愣了一下,臉上泛起一絲紅暈。
居然是一本春宮秘籍。
孫青山哭笑不得,老爹這是怕他什么都不懂。不過這本古籍確實做工精良,畫工了得,連細節都刻畫入微。紙張已經泛黃,但保存完好,顯然是被珍藏了很久。
翻了幾頁,孫青山覺得有些心猿意馬。他連忙拿出一本醫書轉移注意力,卻發現字都看不進去。躺在炕上翻來覆去,腦子里全是明天的場景。
不知不覺,他就這樣睡著了。
“青山,起來了!”
天還沒亮,孫青山家的院子就熱鬧起來。
大哥和大嫂早早地忙活著,歐德勝、小柱和鐵漢也趕了過來,一個個喜氣洋洋。院子里的老槐樹下,幾個人正忙著搭建彩棚,木梯上下來回走動,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不絕于耳。
今天是孫青山大喜的日子。
歐德勝要當司機,駕著馬車去接親。他一大早就把馬車擦得锃亮,還特意在車轅上系了兩個大紅花球。小柱和鐵漢則是伴郎,要陪著新郎一起去迎娶新娘。兩人穿著嶄新的中山裝,胸前別著紅花,顯得格外精神。
“青山,快來嘗嘗這個!”大嫂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從廚房里走出來,“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總得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孫青山正在院子里來回踱步,聞言擺了擺手:“不用了大嫂,我現在吃不下。”
“哎呦,這是害羞了?”小柱打趣道,“昨晚上睡得好嗎?”
孫青山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你小子就貧吧。”
廚房里飄出陣陣香氣,大嫂正帶著幾個幫廚忙得熱火朝天。沒等飯菜端上桌,父親攜戲班眾人已返程。
“今天不唱戲了,跟著去接親!”孫班主笑呵呵地說道,身后的戲班子成員們都換上了新衣服,扛著各自的樂器。
孫青山心里一暖,這是要給自己助興,讓鼓樂相伴。在這個年代,能有這樣的排場可不多見。老爹也是膽子大,七八年就敢這么張羅,讓村里人都驚訝不已。
“舅舅,新婚快樂!”
一對稚嫩的童聲傳來,孫招娣帶著她那對雙胞胎來了。兩個小家伙穿著嶄新的紅色棉襖,頭上各扎著兩個小辮子,雖然說話還不太利索,但那祝福的話倒是背得挺熟。
孫青山蹲下身,看著這對可愛的外甥,心里一片柔軟。今天他們可是要當壓轎金童玉女的。
“真乖,舅舅給你們糖吃。”他從口袋里掏出幾塊大白兔奶糖,分給兩個小家伙。
“謝謝舅舅!”兩個小家伙眼睛都笑彎了,一邊剝糖紙一邊往孫招娣身后躲。
魏書記和錢有德也到了,一個是主持證婚,一個是管賬房的。兩人都換上了新衣服,喜氣洋洋。魏書記還特意帶來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新婚大喜”四個大字。
“青山啊,”魏書記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小子有出息,這么年輕就成家立業了。”
孫青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都是托您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