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史(寫給孩子的簡明世界史)
- 李虎 曹培華
- 2651字
- 2025-05-16 17:24:54
東方不亮西方亮
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向全世界擴張,并由之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在這一時段,世界舞臺的主角是西方,特別是歐洲。此時,包括東方在內的廣大地域,似乎是那么黯然失色……
這一切的開端,是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直接誘發了商業革命和西歐諸國的海外殖民擴張,對于西歐資本主義工業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沒有地理大發現,就沒有工業革命,也就沒有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沒有隨之而來的世界歷史整體發展的根本轉折。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開始海外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過去長期存在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相對隔絕狀態,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成為密切聯系、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體。
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歐洲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策源地。從尼德蘭革命開始,革命浪潮風起云涌。英國 1688 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新時代。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從 1789 年 7 月14 日人民攻破巴士底獄之后便開始搖搖欲墜,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幾經曲折,最終于 1830年徹底結束。法國大革命不僅推翻了波旁王朝,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還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資產階級革命興起之時,民族獨立運動也順勢崛起。18 世紀后半期,北美爆發了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1791年,海地爆發了獨立戰爭。1810—1826 年,獨立戰爭遍及整個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既是民族革命,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殖民統治,使資本主義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
19 世紀 40 至 60 年代,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斗爭,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運動重新高漲。1848 年,民族民主革命幾乎席卷了整個世界。1861 年,俄國廢除了農奴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經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在 19 世紀后半期趕超了英、法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的強國。
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在爭奪殖民霸權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工場手工業,不僅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而且引起了社會關系的巨大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19 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和階級覺悟的提高,工人運動已經從破壞機器的自發斗爭發展為有意識、有組織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斗爭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無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都是無產階級早期的獨立運動。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為創立科學革命理論提供了條件。
隨著無產階級的壯大和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空想社會主義日益阻礙著工人運動的發展,這就要求創立一個科學的革命理論,以指導工人運動走上正確的軌道,取得斗爭的最后勝利。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時代的需要,積極參加當時的階級斗爭和革命實踐,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 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從此,世界無產階級進入用科學社會主義來發動革命的新時代。
19 世紀中期,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更加激烈,工人運動不斷高漲,無產階級強烈要求加強國際團結,于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64 年創立了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并為它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和策略,把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功結合起來。在馬克思的領導下,第一國際大力聯合各國無產階級力量,開展罷工斗爭。
1871 年,法國爆發了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是一個劃時代的革命,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革命沉重地打擊了資本主義。
19世紀最后 30年,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剝削本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廣泛應用新的科學技術,工業生產空前增長。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美、英、德、法、俄、日等國的壟斷組織廣泛發展,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
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19 世紀 80 年代,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取得了統治地位,社會主義政黨廣泛建立,許多國家爆發了波瀾壯闊的罷工斗爭。為了加強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共同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1889 年,各國社會主義者在恩格斯的指導下,成立了第二國際。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創立了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布爾什維克,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在 1905 年發動了一次革命,準備奪取政權。
19 世紀上半期,西歐和美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奪取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加緊侵略亞洲,勾結亞洲各國封建勢力作為侵略工具,亞洲人民掀起了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民族運動高潮。到了壟斷資本形成時期,資本主義各國加強資本輸出,并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結束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分割,確立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帝國主義殖民侵略的加強,加深了被侵略國家的民族危機,亞、非、拉美地區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潮,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 [美國]約翰·辛格·薩金特《毒氣戰》。這幅畫是“一戰”戰爭題材中最偉大的杰作之一,記錄了一戰中法國和比利時戰場中的慘烈情景
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導致了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爭奪霸權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各自的利害關系,結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它們都瘋狂地擴軍備戰,不斷制造國際危機和發動局部戰爭,終于在 1914 年 7 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導火線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1917 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接著,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交戰各國革命運動的高漲,促使奧匈帝國瓦解,德國帝制覆滅。1918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結束了。

世界歷史,再次進入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