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棲動物(國家地理動物百科全書)
- 西班牙Sol90出版公司
- 1723字
- 2025-05-16 17:04:35
什么是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陸生脊椎動物。當它們處于幼年期時,一般生活在水里,但是漸漸地會隨著變態(tài)發(fā)育而成為成年的陸棲生物。它們薄薄的皮膚布滿黏液腺,且為避免干燥,通常在水里或潮濕的地方產(chǎn)卵。盡管部分兩棲動物已經(jīng)適應了氣候干冷的生存環(huán)境,但是大部分仍生活在潮濕的熱帶地區(qū),那是因為那里有許多像河流和淡水湖這樣的宜居水生環(huán)境。
門:脊索動物門
綱:兩棲綱
目:3
科:20
種:5461
水陸兩棲
西班牙語里的兩棲動物叫“Anfibio”,意指雙重生活。這意味著兩棲動物在其不同的生長階段都擁有著神奇的適應能力,這使它們既能在水里生活,也能在陸地上生存。大部分兩棲動物幼年期是在水里生活的,它們通過鰓呼吸,只有發(fā)展成形后才會長出腿。相對而言,成年期的兩棲動物擁有肺部和四肢,便可以在陸地上棲息了。這一系列的變形過程,我們稱之為變態(tài)?,F(xiàn)存的兩棲動物被分為三類,分別為有尾目、無足目與無尾目。有尾目的兩棲動物在成年期有四肢和尾巴,如火蜥蜴和蠑螈。無足目又稱為蚓螈目,顧名思義,它們沒有四肢,外形上長得像蠕蟲。而從屬無尾目的物種在它們的成年期同樣也有四肢,但是沒有尾巴。大部分的兩棲動物都是無尾目,如我們熟知的蟾蜍和青蛙。盡管這三類兩棲動物有所不同,但兩棲動物的大部分特征都是相似的。為保持自身濕潤,它們的皮膚布滿了潮濕的黏液腺,此外,它們也有專門釋放毒液的腺體。它們的聽力結(jié)構(gòu)由兩塊聽小骨組成,有時這兩塊聽小骨還是連接在一起的。聽小骨能把鼓室里捕捉到的聲音傳導到內(nèi)耳,即鰓蓋與耳柱骨。在兩棲動物的耳朵內(nèi)部有兩個敏感區(qū):兩棲乳頭與基底乳頭,前者可勘測到因身體震動而帶來的低頻音,而后者則可勘測到通過空氣傳播的高頻音。兩棲動物的雙眼布滿視網(wǎng)膜細胞,這使它們即便在弱光下仍能看清周圍環(huán)境。但蚓螈卻是例外的,它們黏附在表皮的眼睛并不發(fā)達。此外,兩棲動物的牙齒十分獨特,其牙冠與花梗狀的牙齒由一塊纖維軟組織聯(lián)合在一起,在捕食的時候用來固定獵物。


進化
兩棲動物,作為陸地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其共同的祖先是肉鰭魚。為了適應新的環(huán)境,兩棲動物的身體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改變:它們有了與從前不太一樣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呼吸系統(tǒng);它們的皮膚不得不具備抵抗干燥的功能;在新的寄生環(huán)境下,由于缺乏液體物質(zhì),其位移難度大大增加,因此,它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行動方式。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期間,兩棲動物極為繁盛,爬行動物正是由它們演變而來。目前被人類所熟知的最古老的兩棲動物非魚石螈與棘螈莫屬,盡管它們有許多特點跟魚類十分相似,但其四肢結(jié)構(gòu)與盆腔及胸腰部卻跟兩棲動物一致。
繁殖
兩棲動物的繁殖期一般在溫帶地區(qū)的某些季節(jié)段或熱帶地區(qū)的雨季或旱季。大部分的兩棲動物幼年期間的全部生長變化都是在水下進行的,但有些兩棲動物是在陸地上完成幼年期的成長的。大部分的有尾目與無足目動物在體內(nèi)完成受精。有尾目物種有一套較為復雜的“交配儀式”,能夠使雌雄之間同步釋放并吸收精囊。為了吸引異性,雄性有尾目動物有自己特有的求偶方式,如展示自己色彩斑斕的皮膚或釋放特殊的氣味等。相反,大部分的無尾目動物都是通過體外受精來完成繁衍的。無尾目動物的雄性趴在雌性的背部并緊緊抱住雌性,使其排出的卵子受精。大部分的兩棲動物會把它們的卵子排在水里,之后長成蝌蚪,也有些兩棲動物是把卵子散落在陸地的枯樹或亂石之間。盡管大部分的兩棲動物并不會花時間細心照看自己的后代,但蠑螈、蚓螈還有部分的無尾目動物(如箭毒蛙)會在某個特定的地方保護好自己的受精卵,直到它們孵化成形。成年的兩棲動物既可以排卵,也可直接生出小蝌蚪,總之繁衍方式多種多樣。有些兩棲動物會把受精卵黏附在自己背部凹凸的縫隙里或四肢上,有的甚至藏在聲囊內(nèi)部或胃里面。
有些蠑螈、蚓螈與蟾蜍甚至把卵阻擋在輸卵管里,直到它們完成變態(tài)發(fā)育。
棲息地
兩棲動物主要生活在溫熱帶地區(qū)的淡水濕地里。熱帶雨林中兩棲動物種類最多,溫帶干旱地區(qū)最少。在氣候十分炎熱或寒冷的地區(qū)是不存在兩棲動物的,在海洋里也找不到它們的蹤跡。北半球的兩棲動物相對比較少,而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兩棲動物的種類卻是非常多的,如巴西(有 830 種以上)、哥倫比亞與厄瓜多爾。在東南亞地區(qū)兩棲動物的種類也是很多的,盡管缺乏足夠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不過估計其數(shù)量不少于南美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