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你是這樣的歷史:文人篇
- 程琳著 熊慧賓繪
- 2231字
- 2025-05-16 17:45:53
本期主人公 袁枚

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的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為官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后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其眾多。擅長寫詩,少年時就聲名遠揚,主張詩文審美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其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情實感。

性靈說
性靈的本意指人的心靈,袁枚所說的“性靈”,包含了性情、個性、詩才等。性靈說是中國古代詩論的一種詩歌創作和評論的主張。它與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并列為清代前期的四大詩歌理論派別。一般把性靈說作為袁枚的詩論,它繼承并發展了明代以公安派為代表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詩歌理論。
都說藝術源于生活,袁枚的《所見》將田園生活細節描寫得如此到位,可見他是一個熱愛生活之人。有著“隨園主人”稱號的袁枚很會享受生活,他的“隨園”大豪宅不比歐洲大城堡差多少,要園林有園林、要田產有田產,甚至還自帶養殖場呢!
你說這文人弄點兒假山園林,把自己的住宅裝修得風光秀麗來欣賞很正常,可還騰出個百畝地來自個兒耕作養殖,未免太閑了吧?這就是你不了解袁枚的隱藏屬性了。別看他是“乾隆三大家”之一(其他兩位是趙翼、蔣士銓,因為詩風大致相同而得名),又與紀曉嵐齊名(并稱“南袁北紀”),但他的心思并非都花在了舞文弄墨上,反而更喜歡在吃食上下工夫。

袁枚愛吃,自然不會滿足于只吃一個地方的菜肴。他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四處走動吃宴,無論是酒樓招牌菜,還是私家菜,都不放過。他還會寫日記,將他一整天吃過的美食都記錄下來。用“行萬里路,吃萬家菜”來形容他再貼切不過啦!

但問題來了,別處吃到的美食,回到自家隨園就吃不到,這不是要了袁枚這個吃貨的命嗎?但每次都跋涉過大半個中國去解嘴饞,那也太折騰了吧。于是袁枚想了一個主意——收集美食的做法,自己動手做,不就什么時候想吃就能吃到了嗎?因此,哪里有好吃的,哪里就有袁枚虛心請教的身影,他把烹飪方法討教過來,再讓自家的廚子照著做。除此之外,他也常八抬大轎把外邊的廚子請到隨園中做菜擺宴,與“吃友”們同樂。
于是一年又一年,袁枚靠著對收集美食的熱忱,掌握了大量美食的一手烹飪資料。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可美食圈卻流傳著袁枚為某道豆腐菜肴做法“折腰”的故事。等手頭上的資料充足后,袁枚又產生了新的想法: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如來寫本美食專著,也好讓那些人間美味不至于絕跡江湖。
對于文學家來說,寫本書有什么難的?于是一本系統的美食著作《隨園食單》便誕生了。
不為五斗米折腰
比喻為人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出自《晉書·陶潛傳》。著名的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任縣令時,不愿向貪官低頭,與之同流合污,于是說出“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便辭官回鄉去了。
這本《隨園食單》承載了袁枚四十年的美食實踐,從選擇烹調原料到挑選廚具器皿,從糕點小食到美酒名茶,從家常小菜到山珍海味……共有 326 種南北菜肴飯點。在該書中,袁枚除了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豆腐料理哪家強,蘿卜菜肴哪家好等美食經驗,連吃食的禁忌與上菜的順序都作了見解獨到的闡述呢。不僅如此,袁枚還講究吃得“文藝”,常把飲食的道理與文學創作的理論聯系起來,認為做菜與寫文有著極多共同之處。在袁枚看來,懂吃不僅意味著要吃得好,更要吃出境界。
所以這本涵蓋方方面面的美食巨著一誕生,立刻成了廚師們爭相購買的寶典級暢銷書。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此英、法、日等國家也都紛紛出版了《隨園食單》的譯本。

雖然袁枚愛吃是出了名的,但各類記載中卻鮮少有關于他親自下廚烹飪的文字,由此推斷,他本人的廚藝可能并不精湛。但《隨園食單》既然能被廚師們奉為經典,可見并非“紙上談菜”,還是具有極強的參考性與可行性的。《隨園食單》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還得益于隨園里的掌勺大廚王小余。
據說這位王小余燒的菜肴香氣四溢,十步之外就能讓人饞得口水直流。想一想,當年那么多廚子應征隨園的掌勺人,唯獨王小余得到了袁枚這個老饕(tāo)的認可,其廚藝可見一斑。除了烹調經驗老到,王小余還自有一套美食理論,并用一日三餐影響著袁枚的“美食觀”。所以袁枚不僅為他寫了一本《廚者王小余傳》,更是在《隨園食單》中的不少章節里加入了王小余的精辟見地。
王小余的菜做得這么好,想挖他的人也著實不少,可他偏偏認準了袁枚,給袁枚做了一輩子菜,最后在隨園中終老。而對于袁枚這個“隨園吃貨”來說,一生能得王小余這樣一位知己,也是一件“夫復何求”的幸事啊!

袁枚也是個“驢友”
愛吃的人往往給人以大腹便便、不愛運動的印象,但是袁枚卻并非如此。袁枚年輕時就很喜歡游山玩水,但古人講究孝道,雙親健在時不出遠門。所以袁枚一直到六十七歲那年服喪完畢后,才終于開始實現“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旅行心愿。作為一名高齡驢友,袁枚行走江湖的速度卻著實不慢,僅僅一年時間,他的足跡就遍布了天臺山、雁蕩山、黃龍山等名山。

第二年,袁枚又去登了黃山,之后就徹底停不下來,過了春節后立刻又出發,規劃了一個更遠的旅行路線——從江西廬山一路游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再到廣西桂林,之后從永州折返回家,順路再去衡山走一走。袁枚這旅行攻略做得極其不錯,一路上有山有水有風光,更有各地特色小吃,不繞彎路,不浪費時間,直到臘月底行程結束回家。七十歲以后,袁枚也沒放棄旅行,還去了武夷山,游了江蘇沭陽,甚至還有“三刷”的興趣,去了三次天臺山。八十歲時,袁枚繼續遠行,在吳越的山水之間游玩,不亦樂乎。怪不得人家給他八十大壽寫的賀詞是“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