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保鏢——習武之人的宿命與無奈》:武舉之路

此江湖,并非是武俠小說中的那個充滿刀光劍影、鐵血傳奇的江湖。它是客觀存在的,并對當今中國人有著深遠影響的體制外的另一個社會制度。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時,全國人口約為2000萬,至公元1491年(明弘治四年)其時全國人口約為5328萬。一千七百多年來,中國人口增長緩慢,僅為2.6倍。然而,在1805年(清嘉慶十年)中國人口已達到3.32億,是明中葉人口的6.23倍,是秦時人口的16.6倍。短短的三百多年時間里,中國人口呈爆炸式增長。

人口基數增大,問題就來了。

首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

在封建社會中,以農業生產為主,社會組成無非士、農、工、商。即讀書的、種地的、做工的、做買賣的。人口大爆炸前夕,中國就業問題相對穩定。古代中國一直是定耕農業國家,其重要制度諸如周公制宗法、秦漢立郡縣制、隋唐行均田制等都是圍繞著農業而制訂。在這種定居和定耕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假如沒有爆發大規模戰亂或天災,人民無意四處走動。中國人在儒家開枝散葉延綿香火的長期思想影響下,1500—1800年,三百年間里中國人口增長至3.32億。

彼時,就業問題相當嚴峻。

如今工作崗位非常多,重點地區常常出現用工荒狀態。只要你有一技之長,便可獲得一份工作。實在沒文化,又無專長,只要你有力氣同樣有工作可做。在十九世紀時,內憂外患,耕地面積飽和,到處是莊稼,還是餓殍載道,食不果腹。逼迫大批流民,走向了自主創業之路。這大批流民,往來遷徙,形成一股不可小視的移民潮,他們組建了自己的“社會制度”,漸漸地形成了體制外的另一種社會制度,俗稱“江湖”。

“江湖”原意指江河湖泊,最早見于《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句話隱藏著很深的哲學含義,仁者見仁,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體會。“江湖”一詞經過了漫長歲月,意義也有所不同。三國時期,曹操說過“江湖未靜,不可讓位。”這里的“江湖”指的是“諸侯紛爭”。最著名的還是范仲淹那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這句話中,“江湖”的意義發生了轉變,即廟堂與江湖相對;廟堂是衙門,江湖也就是民間。不知從何時起,“江湖”進入武俠小說,變成了一個非正常生活秩序,脫離憲政制度的另類社會,即江湖社會。

大凡提到江湖,我們不得不聯想到武林高手。武俠小說中賦予武林高手神秘之形象,來去如風,揮金如土。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名著《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初遇黃蓉時,被她宰了一頓,結果買單時一頓飯為“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里引出一個經濟問題,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到底是多少?或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多少人民幣?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列出很大的篇幅,簡言之,一兩銀的購買力相當驚人: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00—220.0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00—800.00元;北宋朝中期600.00元—1300.00元(或1000.00—1800.00元);盛唐時期2000.00—4000.00元。換言之,黃蓉一頓飯最低消費11400.00元人民幣。

華羅庚先生稱武俠是成人的童話,還是有道理的。

《水滸傳》中魯達幫助金翠蓮向史進、李忠借錢,史進拿出十兩銀子,那廝是富二代,當然面不改色。而跑江湖的李忠則拿出了二兩銀子,因此魯達說他小心眼。試想宋朝時期二兩銀子相當于1200元人民幣,假如是你資助一名陌生人,你也同樣會考慮三分,正所謂善財難舍。在真實的江湖中,身負功夫絕學的武林高手,并非是揮金如土。若不然眾江湖好漢一聽說水泊梁山“論稱分金”登時兩眼冒綠光,如果他們都腰纏萬貫,梁山的口號豈非對他們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那些有一身功夫的武林中人,他們的就業問題誰來解決?

早在唐朝,武則天就給出了答案。

公元700年(唐武則天長安二年),“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并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即源于此。唐代名將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為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武狀元。

“武舉”給天下習武之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只是在當初不受重視。

“武舉”起源于唐,卻興于明清。

清代統治者起源于中國東北,以鐵騎勁弓得天下,前期幾個皇帝都很重視講習武藝,強調“文武并重”,力圖保持滿族勁悍尚武的傳統。所以在清代,“武舉”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歷代王朝。

由此可見,習武還是有進身仕途,出頭之日的。

于是,全國尚武成風。

然而,“武舉”并非一帆風順,相反卻充滿了荊棘與坎坷,下面我們就踏上漫漫“武舉”之路。

假設主人公出生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家庭。

封建社會的農民與今天農民的概念上截然不同。封建社會由于工業經濟的落后,農民為中國社會勞動力人口的主要力量,主要依靠自然經濟生活,多為自耕農、佃農。自耕農指的是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員進行農業經營的個體農民。佃農,就沒那么幸運了,是指那些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向地主、富農租地耕種。不同時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莊戶、佃戶等”稱謂。佃農是社會的最底層,受盡盤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出身于佃農家庭。

好了,假設主人公姓牛,排行老八,出身于佃農家庭,長期處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狀態,有時還要拿著碗兒去除招商引資。約80%的人都出身在這個階層,然而龐大的帝國恰恰是由這些人供養的。假如社會上沒有了農民,中國將面臨崩潰之危。

一個農民之家少有獨生子,大哥二哥三哥四五六七哥都已注定了他們長大后子承父業,繼續租地,繼續當佃戶。忽然某一天,牛大爺遭了雷劈,喟然長嘆道:“窮啥不能窮孩子,苦啥不能苦教育。”

上學——

農民含辛茹苦的供養大學生,愿望其實很單純,就是希冀子女能夠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一個現實的問題來了,上學得交錢啊!牛大爺一摸兜,財神一甩袖子——蹦子皆無。沒錢咋辦?總不能去搶銀行吧!那可是很冒險的工作。牛大爺一咬牙一瞪眼,那就交糧吧!

其時上學,不像時下這么方便。

中國的教育制度主要是朝廷興辦的官學(公立學校),分為中央官學(如明清時的國子監)和地方官學(統稱儒學)。公立學校相對來說等級森嚴,具有階級性,不是誰都能上的,而且高額的學費令很多貧寒子弟望而卻步。

牛大爺沒轍了,他娘的上“義學”總可以了吧!

義學也稱“義塾”,是中國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對象多為貧寒子弟,且不收學雜費及補課費。沒奈何,牛小八的家鄉經濟狀況很差,十年九不收,沒有那種福利待遇,命苦不能怨政府!

如此一來只能上私塾了!

中國古代的私塾分為蒙學(啟蒙教育)和經管兩級,官學中一般不包括蒙學。那么啟蒙教育的蒙學便由私塾承擔。看來上了個幼兒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私塾這種民辦教育行事多樣,適應性強,找個板凳就能講課,因此在廣大農村普遍存在。

不過,求學之路尚且遙遠。

私塾又分為族館、坐館、門館和村塾。

族館就是同姓宗族,由族長興辦,聘請老師來教本族子弟。比如老周家的族館,那學生一定都姓周。老師拿花名冊一點名:周一、周二、周三、牛八……老師只能很客氣地對你伸出五根手指,很有禮貌地說四個字:“滾出去——”

在這個村上老牛家僅此一戶,族館是沒希望了。

坐館是豪門富家請老師教自家子弟,所以牛小八更沒戲了。好在村里還有個窮酸秀才(當地名儒),在自家開館招收學生,稱之為門館。秀才好歹是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不要臉起來相當不要臉,看牛小八眼眶發青,掃地出門。只有最后的村塾了,由到底教育工作者請老師,收學費,辦校舍,教授本村子弟。像海瑞那樣的教育局長,愈來愈少了。

牛大爺全村走了個遍,最后殘酷的現實告訴他——上不了學。

上不了學,農民就沒了出路。

就在牛大爺坐在田埂上哀嘆之際,忽聞一滄桑的聲音道:“你可以讓他學武。”

學武?

牛大爺略作沉思,俗話說“窮文富武”,家里有條件的才可以去學武,就好像今天有經濟基礎的都去健身房一樣。學武對牛大爺來說,負擔沉重,想都不敢去想。首先習武必要衣食無憂,還要出資請師傅,置辦兵器,講究的家庭必要有個演武場。對于牛大爺這種社會最底層的佃農家庭來說,學文尚且找不到門路,何況學武?

牛大爺轉頭一看,方才說話的人是本地的張大戶,地主階級。張大戶有兩個兒子,長子夭折,因此對二少爺非常溺愛。張二少爺從小不學無術,對孔孟之道一竅不通,偏偏生性好動,喜歡舞槍弄棒。張大戶眼瞅著他一天天長大,長吁短嘆,學而優則仕對二少爺來說如夢幻泡影。既然他好動,那就讓他學武吧!學武亦可進身仕途,殊不知有“武舉”之事乎?

牛大爺忙作揖行禮,偷眼觀瞧,張大戶身后站著一名鶴發童顏的老者,仔細一看,牛大爺認識他。那不就是后山的精神病嘛!經常把腦袋扎洗臉盆里練閉氣功。一個星期不用吃飯,餓得兩眼冒綠光,站在大街上喝西北風,美其名曰吸風飲露辟谷術。

牛大爺道:“張老爺您說笑了,小的學文尚且沒有門路,學武更別奢望了。”

張大戶說:“我家恰好缺個陪練,讓牛小八去吧!”

牛大爺千恩萬謝,世間還是好人多。

自此牛小八成了張二少爺的跟班隨從,耳濡目染,沾滿習武之風,摸爬滾打,跟張二少爺混跡多年。

江湖的核心思想——混,即從呱呱墜地之際,已然沉積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骼中,牛小八也不例外。

混,最初的意思是茍且度日,過一天算一天。到了近代江湖社會,“混”變成了獨立的價值體系。是面子、關系、拉山頭、人情、財富、名利等江湖價值的高度概括。

這種文化時至今日還影響著中國人。

比如故友見面,甲方通常問:“現在在哪兒混呢?混得怎么樣?”

乙方通常回答:“一般般,瞎混唄!”

沒有混,就沒有江湖。

要知道牛小八混得相當不錯,因為越是沒文化的人越懂得“混”的深刻含義,也就是文虎素質越低的人要是會混的話,通常混得非常好。反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屑于混。由此品位人生真諦——沒文化的通常混得風生水起,有文化的通常混得默默無聞。農民出身的趙本山先生,能夠叱咤中國娛樂圈,即是一個典型案例。

荏苒十五年后,主仆二人,都已長大成人。名義上牛小八是跟班、是隨從、是仆人,在外以主仆相稱,實則是同門師兄弟。兩人弱冠之年,身負絕學,胸有韜略,就此去考武狀元。同在一鍋里混飯吃,張二少爺對牛小八相當夠意思,托人走關系給他辦了個學籍,一同報考武舉。

在三年一次的縣(府)童試中,牛小八憑借十多年挨揍的本領,一舉中得武秀才,名震鄉里。張二少爺反而落榜了。張二少爺終于悟出了功夫精髓——實戰出真功。張二少爺唯有悵然長嘆,看來牛小八才是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跟老爹一商量,左右牛小八也是張家培養出來的人才,資助他繼續“武闈”,若能折桂,張家顏面亦有光。牛小八不負眾望,在省城的鄉試中,牛小八又中了武舉人。到了京城,進行會試,考中者為武進士。最后是殿試,由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親自監考。中了武進士之后便有了進身仕途的資格,只是職位不同,要分出個勝負高低。殿試之后分為三甲:一甲就是前三名,第一名武狀元;第二名武榜眼;第三名武探花。獲“賜武堤及第”資格。

殿試之后,由兵部授予官職。

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當時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到了康熙年間,又有所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

由此可見,前三名的仕途一片光明,最次也混個大內侍衛,屬于皇帝的保安隊,民間俗稱大內高手。

二甲和三甲就沒那么幸運了。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

要知道全國習武之風盛行,前來參加武舉科考的都是通過層層選拔的各省精英,名額有限,競爭異常激烈。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規定,武鄉試錄取名額約為文鄉試的一半,全國共840名左右。而后每科參加會試的武舉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最多時達兩千人左右,進士錄取額平均120人。錄取比例約為10:1,甚至更多。

所以,考武舉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國武術又博大精深,各方拳種,各大派系,林立江湖,在高手如云中想要脫穎而出,非常困難。而很多人又不是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比如牛小八,他在考進士這一關,PK下崗。

當然不能就此灰溜溜地回家。朝廷也知道武藝這東西了不得,若逢外族入侵,國家戰亂,還得指著這幫人上陣殺敵。有很多武舉人,可能由于“暈考”導致發揮欠佳,導致落榜。沒關系,朝廷另設“恩科”,由皇帝直接掌管。聽名字就知道了,是皇帝他老人家腦神經錯亂,發了下恩慈,考一場。旨在再次吸收優秀的武舉人,以此為國家效命。

恩科的考試辦法,分三場進行。前兩場為弓馬技勇,稱為“外場”;第三場試策論武經,稱“內場”。第三場是最要命的。所謂的文武雙全的人才現實中很難得,習武之人多數目不識丁。就好像在學校里,學習好的體育不好,體育好的學習都不咋地,同樣的道理。

策論武經下來,很多考生都交了白卷。

很不幸,自幼習武的牛小八,看的是缺頁的《孫子兵法》,就此落榜,武舉之路終結。

牛小八眼望著繁華京城,不忍離去,他渴望能通過自己一身武藝謀求個工作。然而,武舉落第,何處是歸鄉。牛小八,望著人煙熙攘的王府井大街喟然長嘆,從此更名“牛大壯”,闖蕩天下,萍蹤江湖,希冀憑借一身武藝混出個人模狗樣來,立足京都。

習武之人,正途落第,也就是武舉沒考上,他還是有工作機會的。

擺在牛大壯面前的有以下幾條出路。

第一,做盜賊。找幾個同樣武舉失意的人占山為王,從此打家劫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這份工作雖然很有錢途,但風險極高。封建社會的宗教觀念也不允許,男盜女娼是最令人所不齒的。事實上,為了生存,不知有多少學武之士落入綠林,成為響馬、胡匪、俠盜。

第二,做保安。給達官貴人家看家護院,憑借武舉人之資格,應該沒什么問題。但天子腳下,舉目無親,也沒個中介,想要做保安的希望不大。

第三,做打手。實在不成就給妓院、賭場做個打手,看場子吧!堂堂武舉人出身,做那下三濫的工作,太丟份兒了。

第四,賣藝。到街頭打把勢賣藝,順便賣點大力丸狗皮膏藥啥的。工作穩定,且不用租辦公室,擺個地攤就能干。然而,放眼望去西單天橋上滿大街都是賣藝的,競爭也很激烈。

第五,做捕快。武舉人完全可以回到家鄉縣城公安局做個捕快,干兩年協警,然后一轉正,妥了。假如一個縣的考生都落第了,都回縣里當捕快,那就得看誰門子硬了。論出身,牛大壯是超市里的贈品——白給的貨!

除此之外,牛大壯年紀輕輕還不到另立門戶,開館收徒的地步,體育老師的夢想也破滅了。那年頭還沒有武術指導,影視替身,體院也不特招,沒人雇傭私人保鏢,前途一片迷茫。排出以上工作,只有最后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保鏢。

保鏢,指的是到鏢局里做鏢師,最次也可以做個趟子手。

習武之人若不能進身仕途,憑借本身技能在民間無非有以上六種營生。

做保鏢,適合多數習武之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丰县| 建德市| 海兴县| 巩留县| 永清县| 鹤山市| 贡嘎县| 阿尔山市| 韶山市| 天祝| 裕民县| 隆子县| 旬阳县| 遂宁市| 漠河县| 和林格尔县| 宜君县| 马边| 阜新| 寻乌县| 闽清县| 桐柏县| 德保县| 定边县| 康乐县| 荣昌县| 偃师市| 巴东县| 沙雅县| 大同市| 蒲城县| 昆明市| 安泽县| 资溪县| 鹤庆县| 莫力| 东乌珠穆沁旗| 大城县| 马尔康县| 宜兰县| 卢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