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測試前
- EVE星圖破曉:從軍校到星海
- 努力挺好的
- 2012字
- 2025-05-29 19:01:40
林教授把藍圖投射到監視屏幕上。
看著還趴在反應堆上的幾人。
招呼了一句。
“各位,現在圍著設備研究也看不出內部構造,不如先來看看設計思路。”
正在趴在反應堆上研究結構的幾人中。
唯有王教授瞬間反應了過來。
林教授這是話里有話啊。
趕忙把頭轉向林教授的方向。
只見林教授和甘校長站在一起。
旁邊的顯示器上正顯示著楊辰設計的聚變反應堆藍圖。
趕緊一個箭步沖了過去。
其他幾人這時才反應了過來。
也跟著王教授走了過來。
幾人直接把甘校長和林教授從顯示器邊上擠開。
圍在一起研究起了設計圖。
甘校長和林教授也沒生氣。
一起從實驗室內退了出去。
在實驗室外默默的等待。
很快時間來到了中午,可控核聚變實驗堆的其他研究人員和設備還沒到。
周振國他們在得到上級指令后,實在是按捺不住心中對楊辰設計制作的反應堆的好奇。
想要知道為什么會比自己等人潛心研究設計的產物還要超前。
在出發時,就直接分頭行動,乘坐運輸直升機一路不停的來到了國防科技大學。
甘校長試圖帶正在研究設計圖和數據的幾人前去用餐。
被幾人毫不留情的拒絕了。
沒辦法的甘校長只好吩咐人,把午餐送到實驗室來,讓幾位大佬可以邊研究邊吃飯。
看著幾位大佬實在入迷,甘校長也沒有繼續再陪下去。
而是吩咐值守士兵做好守衛工作。
便和林教授一起離開了。
實驗室內,王教授幾人正在分析楊辰團隊藍圖中的技術。
他們發現楊辰在設計制造反應堆時,使用的并不是托卡馬克裝置,而是一種依據磁流體動力學打造的約束框架。
這種磁流體動力學約束框架在發生核聚變的時候,其本身并不是很穩定。
會有一定風險。
但是依照藍圖所顯示的內容。
單一的約束架構會有風險,楊辰團隊另辟蹊徑。
設計出了一種冗余陣列的并聯結構.
理論上將反應堆穩定了下來。
這是幾人中其中一位提出的想法。
王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根據他們知道的內容,楊辰團隊已經運行過聚變反應堆了,并且還成功釋放出了能量。
雖然時間上并不是很長。
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這個冗余陣列在其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就這樣,爭吵聲不斷從實驗室被關閉的大門傳到門外的守衛耳中。
期間甘校長又回來了一次,只是在實驗室門口聽著內部的爭吵討論。
就再次離開了。
天色接近黃昏,國防科技大學正門口已經拉上了警戒線。
通往這里的道路也被提前進行封鎖。
遠處開來一隊的卡車和巴士。
可控核聚變的其余研究人員終于在此時趕到了國防科技大學。
車隊經過檢車后,直接開進了學校大門。
在廣場內停下。
一群穿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從巴士中魚貫而出。
在甘校長的安排下進入招待所進行休整。
他們所攜帶的設備被士兵直接運送到實驗樓內進行安裝。
正在研究的幾人終于從實驗室內走了出來。
同樣被安排進招待所休息。
次日。
太陽還未升起,遠處的天空隱隱透露著魚肚白。
楊辰和鄭飛光正在洗漱整理。
昨天林教授來通知他們倆做好準備,今天再次進行聚變反應堆的測試。
收拾完畢后,兩人在樓道內碰頭。
一起出發前往實驗室。
實驗室內,已經有不少研究人員在里面忙碌了。
由于實驗室內的面積和試驗基地內的面積相比不是很大。
只能容納部分人員。
校方找來了設備,為大部分無法進入的科研人員現場直播。
當然,所有信號和設備都進行了加密處理。
楊辰和鄭飛光趕到的時候。
實驗室內基本只剩幾名大佬和少量技術人員協助兩人進行實驗。
場外,電子大屏在一眾研究人員的面前緩緩亮起。
實驗室內的情況逐漸在畫面中顯示。
現在是2028年4月末。
國防科技大學7號實驗樓B區實驗室。
聚變反應堆實驗現場。
我們可以看到,實驗人員正準備啟動反應堆。
轉播室內,不止有科研團隊的人,還有一些相關部門的官員。
以及被邀請來進行記錄的官方記錄者。
新聞社的一位副社長,親自扛上了攝像機,進行此刻的記錄。
當然,這份記錄暫時是保密內容,不會傳播到外界。
簡單幾句陳述性的話語過后。
這位副社長就不再說話。
不止實驗室內,正在轉播的房間內也有新聞社的記錄者在默默的進行拍攝。
轉播畫面在實驗室中緩緩移動。
在此刻背對著攝像頭方向的,聚變反應堆的制造團隊楊辰和鄭飛光身上停頓了下。
緊接著鏡頭再次從實驗室內的幾位院士和技術人員身上掃過。
此刻,這位副社長胸口有如同少年般的熱血在涌動,通過上級交給自己的材料得知。
這次實驗將是人類科技史上的重要篇章。
也是單純的、歷史的節點。
這一切足夠令此刻進行記錄的自己,心頭戰栗。
或許若干年后,他這個拍下這段歷史影像的記錄者,也將隨著可控核聚變這段歷史一同被載入史冊。
只要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誰能夠不激動呢。
他正站在歷史的關卡,并親眼見證這一刻。
……
這一次的反應堆試驗。
基本上沒有人干擾楊辰和鄭飛光的工作。
幾位院士只是在兩人來到實驗室的時候,簡單的交流了幾句。
然后就靜靜的站在一旁,等待實驗的開始。
聚變反應堆的出現,是跨越性的。
在全世界包括大夏還在進行Q值0-100的摸索階段。
聚變反應堆第一次運行就已經具備商業化的條件。
楊辰和鄭飛光在攝像頭前默默的做著自己的準備工作。
對反應堆的數據再一次的進行檢查。
很快兩人停下手中的動作抬起頭,默契的對視了一眼。
時間仿佛回到了兩人初次進行反應堆實驗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