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學年結束
書名: EVE星圖破曉:從軍校到星海作者名: 努力挺好的本章字數: 2007字更新時間: 2025-05-14 20:32:36
在East實驗裝置的三天里,楊辰的筆記本記滿了環形真空室焊縫的應力分布參數。
當他深夜在招待所核對數據時,發現王教授提供的超導線圈失超保護模型與三鈦合金的屈服強度存在0.7%的誤差區間,這個發現讓他徹夜未眠。
返程高鐵穿越丘陵時,楊辰手里的平板電腦始終亮著,屏幕上滾動的拉格朗日方程和粘滯系數修正項。
在楊辰返回國防科技大學過后。
林教授把楊辰再叫到了辦公室,算是談心。
“感覺怎么樣?會不會覺得無聊。”
沒等楊辰回答,林教授繼續說道:“其實在你研究出的三鈦合金問世之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并沒有那么振奮人心。”
“反而比較枯燥,只能夠用一次次實驗,積累經驗數據,然后修正實驗裝置的一些細節,爭取下一次運行多出幾秒,幾十秒的時間,這樣不斷積累。”
聽著林教授寬慰的話語,楊辰只是淡淡的回答了兩個字。
“還好。”
對于之前看到的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楊辰并沒有那么激動,但也談不上什么失望。
至于枯燥,楊辰對于枯燥,孤獨,似乎還是有些耐性的。
“嗯,不嫌枯燥就好。”
林教授望著楊辰挺拔的身姿,點了點頭。
雖然他這回想要勸楊辰專注于一個領域,繼續在材料或電磁領域深耕,這樣更有可能出成績。
但想想楊辰學習的速度和效率,好像也沒有什么說的必要。
而且,作為長者,看得出一個年輕有才華的天才,的確是需要大量豐富而復雜的知識來開拓自己的視野。
“那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想了想林教授又補充了一句。
“如果有什么問題,是我可以提供幫助的,盡管來問我。”
“謝謝林教授。”
楊辰對林教授的關心平淡的回復了一下,轉身離開了辦公室。
-----------------
三個月后,當梧桐樹開始落葉時,2026年的冬季學期進入尾聲
不過,對于楊辰的學習本身,倒是沒有啥影響。
這次楊辰選擇了在寒假留校繼續學習。
學校也給學生,提供了方便。
在寒假期間,學生依舊可以在校住宿。
而雖然課在寒假里是上不了,但圖書館依舊開放,同時,還留了值班的教授,開放了一些實驗室。
可供留校的其他學生在繼續自學的同時,在值班教授的指導下或者獨立的進行一些實驗。
不過大多數實驗都比較簡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熟悉研究環境,而不是真的研究出什么。
不過目前理論物理的前沿,大多數都已經脫離實驗很久了。
“大神,你真的寒假都不回去?”
和楊辰交好的同班同學,鄭飛光在圖書館找到了正在看書的楊辰,依舊有些不死心地問了句。
楊辰抬起頭,笑著,搖了搖頭,對于他來說,在哪都無所謂。
鄭飛光繼續追問:“大神,我看你這幾天一直在啃核聚變工程的書,是真打算往這方向深挖了?”
楊辰一邊翻動著手里的書頁一邊回答:“嗯,可控核聚變是能源革命的鑰匙,現在實驗堆剛有突破,但離實用化還有不少瓶頸。”
飛光聽到楊辰的回答,薅著自己的頭發,悶著頭,在楊辰看書的桌前又來回走了兩圈,然后,咬了咬牙,不走了。一屁股坐到了楊辰旁邊的位置。
楊辰這兒都本系斷層第一了,都還在這兒狠狠的卷,他這個前三都穩不住的,實在是有點怕了。
這要是松懈一下,可得了。
“可這領域涉及等離子體物理、超導材料……咱本科生能摻和進去嗎?”
“先吃透基礎理論。這本筆記里整理了托卡馬克的磁約束模型和能量平衡方程,你從麥克斯韋方程組推導開始。”
楊辰笑了笑,從身前書柜上抽了本書出來遞給了鄭飛光。
“謝謝大神。”
鄭飛光接過,然后就如同報仇雪恨般,狠狠拿著書學了起來。
而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楊辰這‘不正之風’的影響。
事實上,不只是鄭飛光,整個年級的學生,
在進入大學之后的第二個寒假,超過一半的人都選擇了留校。
這些之前基本沒有感受過壓力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反而久違的體會了一下。
這對楊辰倒是沒有什么影響。
他的目標是很確定的,利用學習的知識解鎖腦海中系統的知識。
就目前掌握的知識來解鎖系統中可控核聚變知識,遠遠不夠。
而楊辰的整個學習過程,也不光是涉及到物理專業,可控核聚變需要的知識不像電磁、材料學那么單一,需要很多楊辰打造出一個復雜而全面的知識框架。
當王教授的加密郵件發來EAST裝置連續運行的數據包時,楊辰正在推導超導線圈的洛倫茲力分布方程。屏幕里閃爍的0.3%形變率,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名字將永遠烙在人類能源史的拐點上。
時間,就在充實的狀態下快速流逝。
一個月,寒假結束,國防科技大學重新開學。
七月份第二學年結束,并進行了一次較為正式的考核,沒有任何例外的。楊辰段檔第一。
凡是楊辰學習過的科目,基本都在滿分和接近滿分的位置。看得剛拿到成績單的林教授等人一時都說出話來。
滿分不奇怪,但楊辰學習的進度太快了,涉及到的科目也過于雜了。楊辰又一次展現出了夸張的學習能力。
在這個學年結束之后。學生的學習將進入另一種模式。
沒有什么別的情況的話,這一屆的教學架構在第二學年末迎來轉變。
學校的教務系統將所有人的課程狀態切換為「自主研究模式」,原本排列著不同學科課程的電子課表,變成了動態更新的學術資源矩陣——包含多個跨學科實驗室的實時設備空置率、多個國家級項目的開放子課題列表。
以及根據個人學習歷史生成的文獻推送算法。
然后繼續深入學習,朝著所學領域目前已經積累的知識的邊界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