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材料制備中
- EVE星圖破曉:從軍校到星海
- 努力挺好的
- 2022字
- 2025-05-09 20:39:12
剩下的三個候選方案中。
釔強化型的氧擴散系數比系統中的三鈦合金降低了58.6%。
“希望能有個好的結果。”
實驗室三屏系統同步刷新數據時。
恒溫系統的嗡鳴聲驟然清晰。
楊辰將最終篩選出的三個配方標為星號。
“超算真是幫大忙了,要是沒有超算,光靠我自己算,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呢。”
楊辰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這幾個配方的性能都不錯,它們的耐高溫性能和其他性能都比較平衡,先做實驗看看實際效果怎么樣。”
楊辰看著屏幕上的數據。
檢查完材料后終于要開始實驗了。
楊辰站起身來活動了一下筋骨。
深吸了一口氣。
給自己加油鼓勵。
先準備實驗第一個配方。
楊辰的指尖懸在十萬分之一克精度的電子天平上。
鈦粉(Ti-6Al-4V)與釔粉(Y-0.15wt%)的混合比例在顯示屏上跳至99.998%匹配度。
氬氣手套箱的氧含量監測儀顯示2.7ppm。
他屈指輕敲確認鍵。
合金粉末被真空吸管轉移至氧化鋯坩堝。
動作精準如外科手術。
稱完之后,再放到高溫爐里進行熔煉。
熔煉時間和溫度嚴格按照系統里的參數來進行。
氣氛高溫爐的觀測窗泛起暗紅。
他輸入熔煉參數時的按鍵聲與設備自檢蜂鳴重疊。
升溫速率:50℃/min。
氬氣流量:15.3L/min。
旋轉速度:12rpm。
然后按下啟動按鈕。
多氣氛高溫爐的觀測窗泛起暗紅。
氬氣流量鎖定在15.3L/min。
當溫度曲線切入β相區穩定段時。
真空泵組的嗡鳴聲驟然尖銳。
泄壓閥密封圈因長期高溫老化產生0.07mm縫隙。
殘余氧分壓以每秒0.9%的速率飆升。
最終觸發18ppm的紅色閾值警報。
“泄壓閥密封圈老化!”
楊辰拍下急停按鈕時。
試樣表面已泛起灰褐色氧化斑。
第一個配方實驗失敗。
楊辰掃了眼電子鐘。
凌晨零點十七分的熒光數字在監控屏邊緣跳動。
他摘下防護面罩,用袖口擦去睫毛上的冷凝水珠。
從備件柜中取出新密封圈更換后。
重新校準電子天平。
鈦粉(Ti-6Al-4V)與釔粉(Y-0.15wt%質量分數)的混合比例在顯示屏上跳至99.998%匹配度。
當氬氣流量閥旋至17L/min刻度線時。
管道壓力計的指針在綠色區間輕微顫動。
密封性檢測儀顯示氧泄漏速率降至0.02ppm/s。
楊辰的指尖懸停在等離子噴涂機啟動鍵上0.3秒。
直至氧含量傳感器穩定在3.8ppm。
這是天河超算推演出的安全閾值。
盡管密封圈已更換。
但釔粉的納米級顆粒在熔融過程中意外堵塞氣體噴嘴。
氧分壓監測儀再次跳紅。
楊辰凝視著試樣表面的氧化斑紋,迅速調取超算日志。
發現釔粉粒徑分布與模擬數據存在偏差。
時間再度飛速流逝。
第二種配方實驗失敗。
楊辰雖有些沮喪。
仍迅速調整狀態。
重新稱量材料。
開始第三次配方的實驗
楊辰將釔粉替換為預處理的微米級球形粉末。
并在坩堝內壁噴涂ZrO?涂層防止粘連。
爐內溫度曲線切入β相區穩定段。
密封性檢測儀持續顯示綠色。
楊辰的防護面罩映出監控屏的實時數據流。
熱成像儀顯示試樣表面溫度波動范圍為±5.8℃。
與超算修正后的預測值誤差僅0.3%。
他的拇指無意識摩挲著實驗服袖口。
那里浸著三小時前調試等離子噴涂機時沾上的ZrO?粉末。
“看來這次配方是正確的。”
“性能測試的設備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等樣品出來就可以直接測試。”
楊辰目不轉睛的盯著高溫爐。
高頻疲勞試驗機的液壓系統完成預熱。
最大加載力設定為150kN。
隔壁的電子束焊機真空腔已開始下降。
束斑直徑校準至0.07mm。
楊辰看了看高溫爐上的時間。
“應該快了,再等一會吧,希望這次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
楊辰雖然表面鎮定但心里還是有些緊張。
在漫長的時間流逝過后。
高溫爐的蜂鳴聲撕裂實驗室的寂靜。
楊辰啟動機械臂取出試樣。
熾熱的銀灰色圓柱體在惰性氣體幕簾中迅速冷卻。
激光輪廓儀掃描表面。
氧化層厚度0.13mm,波動值±1.2μm,與超算預測的0.11mm誤差僅18%。
時間到了,楊辰打開高溫爐取出熔煉好的樣品。
舉起試樣對準頂燈。
β相晶界的蝕刻紋路在強光下呈現六邊形網格。
像極了天河超算輸出的晶體結構模擬圖。
恒溫系統的送風口掀起他后頸的發梢。
氣流裹著納米級金屬粉塵掠過數據報告。
在數據報告上方落下一粒微不可察的銀斑。
楊辰的指尖輕觸試樣表面。
銀灰色金屬泛著與《EVE》數據庫中三鈦合金完全一致的啞光質感。
“看來是挺不錯的。”
楊辰的嘴角無意識揚起。
楊辰將試樣嵌入高頻疲勞試驗機。
液壓夾具的扭矩值精準鎖定在12.5N·m。
與系統內艦船制造藍圖記載的三鈦合金參數完全一致。
“加載速率0.78mm/min,最大載荷148kN……。”
他凝視監控屏。
應力-應變曲線的斜率與系統材料庫中的三鈦合金基準線完美重疊。
數據流沖破閾值。
屈服強度,895MPa(游戲設定值892±10MPa)。
熱震循環次數:19次(游戲內工業艦標準18次)。
氧化增重率:0.33mg/cm2(完全吻合藍圖數據)。
測試數據顯示。
試樣的量子云模型與《EVE》中三鈦合金的分子結構吻合度達99.6%。
激光光譜儀檢測到β相晶界角度誤差僅0.4度。
完全符合游戲內T1工業艦的工藝公差標準。
再次經過漫長時間的等待,楊辰屏住呼吸。
“數據出來了。”
楊辰將試樣放入星際環境模擬艙,設定參數為游戲中的“恒星輻射等級5”。
“測試通過!”
艙內監控顯示,材料表面在承受等效于0.3光年躍遷的量子沖刷后。
僅產生2.3μm的星際塵埃侵蝕。
比《EVE》采礦駁船船體標準優出0.7μm。
楊辰舉起試樣對準頂燈。
金屬表面的啞光紋路在強光下折射出與虛擬宇宙如出一轍的靛藍色暈影。
“各項性能指標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楊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
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