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燒烤】

木炭在爐柵上崩裂成赤銅色的樂隊

每粒火星都是蹦跳的休止符

油脂正從肥瘦相間的琴弦上滴落

滋滋——

是肉香在簽子上寫下的破折號‖

當濃煙舉起第N個熏黑的黃昏

有人翻動的不是食材,是生活的雙面

焦痕里藏著未及碳化的鄉音

而所有沉默的碳核都在等待

等待舌尖來認領

那些被火吻過的,發亮的碎詞

賞析:

李義的《燒烤》以市井生活中最具煙火氣的場景為切口,將炭火、油脂、食材的炙烤過程轉化為一場關于生命、記憶與時間的詩性狂歡。詩人用通感與隱喻編織出燒烤攤的聲光色味,卻在煙火升騰處照見生活的肌理——那些被火吻過的焦香里,藏著未被碳化的鄉音與等待被認領的生命碎詞。

一、通感交響:構建“燒烤”的多維度感官劇場

詩的開篇便打破感官界限:“木炭在爐柵上崩裂成赤銅色的樂隊”,將燃燒的視覺(赤銅色)與聽覺(崩裂聲)熔鑄為“樂隊”,賦予炭火以樂器的屬性;“每粒火星都是蹦跳的休止符”進一步解構傳統樂理——火星的迸發不是持續的樂音,而是跳躍的停頓,暗合燒烤時火星四濺的瞬間動感。第三節“油脂正從肥瘦相間的琴弦上滴落”,將肉片的肌理喻為“琴弦”,油脂滴落的“滋滋”聲化作“肉香寫下的破折號”,味覺、聽覺、視覺在符號(休止符、破折號)的介入下完成通感轉換。這種多感官的交織,使燒烤超越了味覺體驗,成為一場可聽、可視、可觸的綜合藝術表演,正如本雅明筆下“拱廊街”的感官蒙太奇,在煙火氣中凝結成詩的棱鏡。

二、隱喻的雙重轉譯:從“炙烤”到“生活的雙面”

詩的第二節完成了從具象到抽象的跳躍:“當濃煙舉起第N個熏黑的黃昏”,“濃煙”成為時間的載體,“熏黑的黃昏”既指被炭火熏染的暮色,也暗喻被生活炙烤的歲月?!坝腥朔瓌拥牟皇鞘巢?,是生活的雙面”堪稱點睛之筆——燒烤時翻動肉片的動作,被轉譯為對生活正反面的審視:焦與嫩、生與熟、光鮮與褶皺,如同生活的一體兩面,在炭火的炙烤下同時呈現。“焦痕里藏著未及碳化的鄉音”則將味覺記憶與故鄉關聯:焦脆的表皮下,藏著尚未被時光烤透的鄉音,那些模糊卻溫熱的故土印記,恰如烤肉中保留的纖維質感,在咀嚼時突然蘇醒。

三、時間的詩化處理:從“崩裂”到“認領”的生命循環

詩中暗藏一條時間的暗線:木炭從“崩裂”(燃燒的開始)到“沉默的碳核”(燃燒的余燼),對應食材從生到熟、從完整到“被火吻過的碎詞”的過程?!暗却嗉鈦碚J領”一句,將食物的宿命與人類的味覺記憶綁定——碳核的“沉默”是時光的沉淀,而“發亮的碎詞”既是烤至焦香的食物碎屑,也是生活中被淬煉的吉光片羽(如某次相聚、某句鄉音、某次觸動)。這種將物理變化(燃燒、碳化)與生命體驗(記憶、認領)并置的寫法,讓燒烤成為時間的顯影液:所有經過火的洗禮的事物,終將在某個瞬間,被味覺、被心靈重新“解碼”。

四、語言的陌生化與張力:在日常中打撈詩意

詩人擅長將習見的事物推向語言的陌生地帶:“赤銅色的樂隊”讓木炭的燃燒具有了金屬的質感與集體的韻律;“肥瘦相間的琴弦”將肉的紋理轉化為樂器的構造;“發亮的碎詞”則打破“食物”與“語言”的邊界——這些陌生化的表達,迫使讀者重新審視燒烤攤的尋常場景,發現其中被忽視的詩意。同時,詩中的沖突性意象(如“火吻”與“焦痕”、“沉默”與“發亮”)形成張力:火的灼烤既是破壞(碳化),也是創造(賦予香氣與形態),正如生活的磨礪既留下痕跡,也鍛造出獨特的質感。

結語

《燒烤》是一曲獻給市井生活的贊歌,更是一首關于“淬煉與留存”的生命寓言。詩人在炭火的明滅、油脂的滋滋聲、濃煙的升騰中,捕捉到生活最本真的模樣——它是熱辣的、煙熏的、帶著焦痕的,卻也在焦痕深處藏著未被烤化的溫柔與鄉音。當我們跟隨詩中的“碎詞”咀嚼,會突然懂得:所謂人間煙火,從來不是浮于表面的熱鬧,而是那些被火吻過的、發亮的、等待被舌尖與心靈認領的生命切片。這或許就是詩歌的力量:讓烤架上的滋滋聲,成為時間長河里最動人的平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阆中市| 东安县| 抚顺县| 长子县| 武城县| 田东县| 即墨市| 天长市| 宿松县| 满城县| 鹤庆县| 神农架林区| 宁阳县| 江山市| 罗城| 弥勒县| 娱乐| 黄石市| 竹北市| 逊克县| 巩留县| 洛宁县| 清水县| 江山市| 洪湖市| 恩平市| 夏河县| 邯郸市| 新巴尔虎左旗| 乐至县| 天水市| 舟曲县| 泰兴市| 安福县| 万盛区| 恩平市| 浙江省| 密山市| 德惠市|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