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義現實主義:爭論與批判
- 閻學通 方圓圓編著
- 2611字
- 2025-05-07 11:37:16
中文版序言
特朗普政府顛覆性地改變了拜登政府的對外戰略,這對主流國際關系理論構成重大沖擊,使得這些理論無法解釋當下的客觀現實。自由主義無法解釋,為何冷戰后美國建立的國際制度無法約束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方向。建構主義無法解釋,為何特朗普政府的行為不遵循現有國際規范。結構現實主義更是無法解釋,為何在相同國際格局里,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采取完全不同的對外政策。
與上述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的境遇不同,此次美國對外政策重大改變卻在證明著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的有效性。道義現實主義將大國領導的類型作為自變量,解釋大國對外政策的變化,以及國際秩序的變化。《道義現實主義:爭論與批判》中文版在此時出版,恰好為讀者深入理解當下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分析框架。
對于我國國際關系學的現狀,學界同人有一個共識,即缺乏學術批評和爭論是妨礙這一學科在我國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人相輕不利于學術上相互取長補短,但相互不進行學術批評同樣也不利于改進提高學術水平。在歐美等國,國際關系學者批評同行學術觀點是常態,這在目前已成為學術發表的規范要求。例如,學術文章要求從文獻回顧開始,其核心是批評現有研究成果的缺陷。這種批評通常是點名道姓的,目的是確保所批評的錯誤認知是客觀存在的,而非作者無中生有豎起的稻草人。目前,我國國際關系學界不多的學術批評也主要是針對外國學者的,國內學者相互批評和展開爭論的現象很少。以往十年,我國國際關系期刊文章的標題里已經罕見“商榷”一詞了。因此,推動國內同行相互進行學術批評,刺激學術進步的活力,已成為我國國際關系專業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道義現實主義:爭論與批判》的英文版The Essence of Interstate Leadership: Debating Moral Realism于2023年出版,參與本書撰寫的作者都在國外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習慣于對他人進行學術批評。他們從多個方面對我的理論進行了評論,點名道姓,直言不諱。至今,我國還沒有一本以相互批評為主的國際關系學術著作。現將該書譯成中文有兩個目的。一是推動我國國際關系學界的學術批評,通過批評認識缺陷,從而改進和提高,爭取和自然科學一樣,形成一些共識性的知識。積累共識性知識,才能提高后人的學術起點。二是爭取國內學界同人對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給予更多的批評,為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提供思路和啟示。鑒于中國是個崛起大國,生活在這個國家的學者對中國外交行為的理解會與外國學者有所不同,國內學者對我的理論批評應更有利于該理論的改進。
自2018年起,我國大批國際關系學者轉向了智庫建設,學界對于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熱情下降了。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區域國別學列為一級學科,這使得作為二級學科的國際關系專業的規模進一步萎縮,我國學者對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興趣也進一步弱化。在道義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形成后,世界各地對其關注程度的差別也反映出這一趨勢。根據我所看到的有關道義現實主義的評論和引用情況,關注度由高到低的地區排序是:歐洲、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顯然,發達國家學界對該理論的關注度高于發展中國家。這個現象比較好理解,因為發達國家從事國際關系專業研究和教學的人員多于發展中國家。此外,國際關系專業雜志的主編也主要是發達國家的,他們對國際關系理論有較大的學術偏好。與全球視角觀察到的情況不同,從亞洲地區來看,發展中國家學界對該理論的關注度高于發達國家學界。例如,印度和中國學界的關注度高于日本和韓國。這個現象似乎反映出實力上升國家的學者比實力下降國家的學者更關注該理論,其原因可能與該理論研究的問題相關,即為何有的弱國能趕超強國,而其他弱國卻不能。
道義現實主義理論將領導作為核心自變量,這恰巧與當前國際關系理論學界重新重視領導作用的潮流一致。自古以來,無論在何種文明里,人們都認為領導對于社會發展是重要的。在古代漢語中,“領”字具有“率領”的含義,“導”字具有“引導”的含義,皆為表達行為的動詞。[1]兩者合成為現代漢語的“領導”一詞首先是指行為,其次才是指擔負領導職責的人。領導既然是一種社會行為,在不同性質的社會體系里其行為規律必有所不同。國際體系是無序體系,而國家是上下等級體系,許多學者忽視了兩者的性質差別,以致很多文獻將國際領導與國家領導混為一談。本書著重討論了這兩種領導的性質區別,特別是兩種領導的道義差別。希望讀者能從我們的爭論中體會到區分這兩種領導的性質差別的重要性。
由于道義現實主義將道義作為國際領導類型的分類標準,因此國際同人對該理論從工具理性角度定義國際道義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與哲學的道德實在論相反,國際關系的道義現實主義從外部性角度判斷國際道義,即以國際社會多數成員是否認為領導國的行為符合道義為判斷標準。只有從外部性角度判斷國際道義,才能對其做客觀衡量,而從內生性角度判斷,則無法進行客觀衡量。道義現實主義還認為國際道義是判斷強國行為的依據,而不能用于所有國家,特別是不能用于評價弱國的行為。“仁”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道義標準,是指上對下和強對弱所應采取的行為原則。受此觀念影響,道義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道義是適用于強對弱的行為原則,不可與國內等級體系的忠誠原則混為一談,后者是下對上原則。故此,道義現實主義認為,道義只適用于盟主而非跟隨它的盟友。
除了國際領導類型及其道義,本書討論的另一個理論問題是國際關系理論的分析層次問題。許多學者接受了肯尼思·華爾茲關于體系、國家和個人三個分析層次不可貫通的觀點,因此認為國際關系理論只能建立在具體某一個分析層次之上。然而,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突破了這種傳統觀念,通過將大國決策者視為國家的代表者和國際領導的構成者的方法,以一個自變量貫通了三個分析層次。本書作者們對此進行了學理討論,各抒己見。如果我們觀察一下當今世界,就能看到,大國的民粹主義決策者(個人層次),通過制定去全球化的國家政策(國家層次),阻礙全球治理(體系層次)。這三者不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而且具有一體性特征。這個觀察給我們提供的啟示是:將個人、國家和體系三個分析層次結合起來,有可能是創新國際關系理論的新途徑。
作者們認為中文版的內容應比英文版完善,且應適于中文讀者理解。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我們的觀點,在校對譯文的過程中,作者們分別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了修訂。最后,我要感謝中信出版社的大力協助,使本書能在2025年付梓。
閻學通
清華園
2025年2月
[1]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994頁,第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