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善修兵戈,嚴陣以待!
- 明末:我崇禎擺爛怎么了?!
- 簽不了約
- 2258字
- 2025-05-23 23:51:00
一個月后,袁可立進京。這一次朱由檢學乖了,沒有讓他上朝,而是選擇先在乾清宮召見,君臣之間通通氣。
“袁卿遠道而來,舟車勞頓,著實辛苦了。”朱由檢望著這位年逾花甲的老臣溫言道。然而袁可立卻未領情,他翹著胡子氣哼哼地說道:“老臣聽聞陛下有意舍棄遼東?”
“謠言都已經傳到你們河南了嗎?!”朱由檢訝然。
“何止是河南,都傳到江南了!”袁可立憤然道。
“好想砍人啊。”朱由檢心想,而后他深吸一口氣說道:“袁卿誤會朕了,朕不過未采納王明初之策,怎么就可以說朕要棄遼呢?莫非你也以為,我大明當傾舉國之力與建奴決一死戰嗎?”
“王在晉蠢蠹爾”袁可立不屑道,隨即正色:“老臣愚鈍,然事關社稷根本,不得不冒死進諫。臣聞遼東欠餉一年余,兵備廢弛,恐為建奴所乘,伏乞陛下及早謀劃布局。”
朱由檢的表情也嚴肅了起來:“若朕委卿經略遼東,卿欲何為?”
“當善修兵戈,嚴陣以待!”袁可立肅然道。
“如此朕便安心了,朕所憂者,正是諸將輕敵冒進啊。卿且為朕詳述方略。”
“臣觀遼東困頓久矣,物力殫竭,難以為繼。以臣度之,三年之內,建奴必再犯邊。孫承宗所創關寧鐵騎配合車營之策,臣以為甚善。然其廣筑墩臺之舉,實乃愚蠢之至!
夫城池之用,在斷敵退路、擊其糧道,使敵軍不敢輕越。然墩臺之上,兵少且多為步卒,守御尚且不暇,安能出擊?建奴若犯邊,盡可繞墩臺而行,此等工事徒耗錢糧、虛散兵力耳!若臣總領遼東軍務,必棄守墩臺,將兵力盡皆收縮于大城之中。”
“躲在大城之中,就能擋住建奴南下么?”朱由檢半信半疑。
袁可立搖了搖頭說道:“建奴鐵騎來去如風,可日行百余里,單憑城池難以阻截。然大城所在使其有所忌憚,不敢深入。
建奴南下劫掠,來時如風,我軍難以阻擋。然其歸時攜大量掠獲錢糧及百姓,必受拖累,如此,我軍便可出城野戰。勝則可殲敵,縱使不勝,亦可奪回大部物資百姓。如此建奴徒勞往返,得不償失,日久必困。
況且戰守之道,重在精兵。”
“練兵之要,人所共知。然國庫空虛,如之奈何?”
“財力不濟時,當汰弱留強,保留精銳,用兵不求大勝,但求保全,亦可令軍士屯田自給,節約錢糧。當然,此乃權宜之計,根本還在于整頓賦稅。畢自嚴才干出眾,望陛下予以重用。”
“若建奴取道燕山來犯,遼西之兵豈非鞭長莫及?”朱由檢提醒道。
“此事確需慎重,我等向賴察哈爾部牽制建奴,然林丹汗首鼠兩端,不足為恃。當修繕燕山關隘,屯駐重兵。除關外布防外,京畿更需勁旅拱衛。
臣料想陛下亦知,我大明分兵于多處駐守,建奴則可集中兵力攻之。所謂久守必失,故我軍主動出擊實屬必要。
東江毛文龍所部頗堪大用,朝鮮之地亦不可輕棄。孫承宗‘三方布置’之策仍有可取之處,唯需因地制宜收縮防線。其中水師尤為關鍵,既可輸送糧餉兵員,又可襲擾建奴后方,攻其要害。臣請重整登萊、東江二鎮水師,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朱由檢取出一封奏疏遞給袁可立,說道:“此乃毛文龍請餉之疏,兵部指其虛報兵額,卿以為如何?”
袁可立看過后說道:“毛文龍確有虛報兵數之舉,卻亦有隱情。東江鎮收攬流民難民不可計數,需糧米賑濟方能安輯人心。其所為固然有過,然懇請陛下準臣親往皮島,徹查情由,訓誡毛文龍。至于扶持東江鎮乃是既定之策,不宜輕率更張。”
朱由檢聞言嘆道:“朕自登極以來,憂心遼東,夙夜難眠,唯恐有負祖宗基業。今得袁卿剖陳利害,朕心稍安,遼東重任,便托付與卿了。”
袁可立肅然拜道:“陛下不以臣老邁,不罪臣狂直,委以重任,臣敢不效死?!”
第二天朝會,朱由檢正式任命袁可立為遼東經略,節制遼東、薊鎮及登萊軍務,加兵部尚書銜。
爭論了兩個多月的遼東經略人選終于塵埃落定,大家雖然對于皇帝的任命頗有微詞,但總歸是沒有讓“放棄遼東”的傳言成真。
袁可立的性格剛烈,嫉惡如仇,跟朝里其他大臣的關系并不好,跟孫承宗那種左右逢源的情況差很多,其實這種經略人選更應該考慮他們能夠撬動多大資源的。原本袁崇煥可以當上遼東經略,就是因為無論是孫承宗還是王在晉都非常看好他。
朱由檢也不確定讓袁可立上位能夠干成什么樣,一切只能讓時間來證明,其實按照他心中最真實的想法,皇太極繞道入關,換誰來都是攔不住的,這是硬實力的差別,不是策略可以改變的。
現在的遼東一共才七萬兵力左右,分守各地,錦州一萬人,寧遠八千余,前屯到山海關大概有一萬三千人,關寧軍有一萬五,由滿桂和祖大壽統領,精銳騎兵三千多,再加上皮島的三萬拖鞋軍。
而建奴平時就能出動六七萬的騎兵,拼盡全力,加上仆從軍可以爆兵十萬騎,騎兵跟步兵是不一樣的,當初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說“任爾幾路來,我自一路去”的前提條件就是騎兵的高機動性。
當初三路大軍的布置正常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幾路大軍差三十里就能合圍了。高機動就能做到以多打少,集中優勢兵力對明軍發起絞殺,就是這樣大明才打得那么艱難的原因,大明實在是太缺乏騾馬了。
東南土司叛亂,西北農民起義,東北的野豬皮,東南的倭寇。反正該做的布置朱由檢都做了,最后能夠達成什么樣的結果他也不知道,也急不來,接著奏樂接著舞就對了,瞎折騰才會壞事。
他向各地藩王乞討的錢已經陸陸續續到賬了,要錢果然是天底下第一難的事情,這些個藩王摳摳搜搜,大都只給了幾百兩銀子打發他,甚至還有反向苦窮,跟他抱怨朝廷的歲祿沒有給到位的。
只有一個叫做唐王的傻子給了他三萬兩銀子,還問他夠不夠,不夠就賣些王府的地,再給他湊湊,朱由檢有被感動到。
最后幾十個藩王一共湊到了十七萬兩銀子,并沒有湊齊木匠哥哥的喪葬費,還要向誰伸手呢,朱由檢犯了愁。
其實說藩王吃垮了大明這是很偏頗的,藩王確實有錢,但要論對大明的傷害恐怕還是比不上那些士紳的,朱由檢打算給藩王們松松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