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以強烈的呼喚開篇,點明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主題,是對歷史上民族抗爭的回顧,呼喚人們內心的不屈精神,強調無論何時都要捍衛自由與尊嚴。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血肉筑城”是對革命先烈英勇犧牲的緬懷,頌揚全體人民團結一心、共御外侮的精神,表明國家強盛需人民團結奉獻,共同構筑堅不可摧的防線。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提醒人們銘記歷史,不忘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斗爭的先烈,警示要居安思危,即便國家取得成就,也要時刻保持警惕,為國家長治久安努力。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吼聲”是對壓迫者的憤怒與抗爭,也是自我覺醒與奮斗的呼喚,鼓勵人們面對困難挑戰時,堅定信念、頑強拼搏,不能退縮屈服。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進!”:總結升華前文,強調萬眾一心、團結一致才能克服艱難險阻,實現國家繁榮富強,體現眾志成城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國歌坎坷之路之代國歌】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并非正式國歌。理由是當時新中國剛成立,還未來得及創作新國歌,而《義勇軍進行曲》在革命歲月中具有廣泛影響力,能激發民族精神,故先作為代國歌使用。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國歌作曲家簡介〕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家是聶耳。
聶耳(1912年2月15日-1935年7月17日),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他是中國音樂家,曾用筆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1927年考入YN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初,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聶耳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精神感召力,題材主要是群眾歌曲和抒情歌曲。他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樹立了榜樣,被譽為“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代表作品除《義勇軍進行曲》外,還有《賣報歌》《金蛇狂舞》《畢業歌》《大路歌》等。
1935年,聶耳為躲避追捕前往日本,7月17日在日本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2009年9月10日,聶耳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國歌的意義】
-歷史記憶的載體:歌詞創作于民族危亡之際,記錄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英勇奮斗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苦難與抗爭的縮影,時刻提醒人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民族精神的象征:旋律激昂、歌詞鏗鏘,凝聚著團結一心、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國家發展的各個時期奮勇前進。
-國家認同的標志:作為國家的象征和標志之一,國歌在重大場合奏響時,能激發全體國民的愛國情感和集體榮譽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法治與尊嚴的體現:2004年正式寫入憲法,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頒布,從法律層面明確了國歌的地位和使用規范,維護了國歌的莊嚴與神圣,也體現了國家對民族精神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