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弘揚振能改革精神,講述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奮斗故事

客家人中流傳著一句諺語:“寧可往南千里,不去北方百里。”松元廈,原名七都洞,背倚郁郁蔥蔥的背夫山,一條蜿蜒、清澈的小河緩緩從村前流過。據《松元廈陳氏族譜》記載,松元廈開基始祖陳振能在1751年從梅州五華遷徙至寶安,發現此處背山面水、青松遍地,而且“東有梧桐(山)鳳凰飛舞,西有陽臺(山)龍騰虎躍”,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在背夫山邊蒼翠的松林下搭起茅寮,并在用竹竿搭成的門樓上書寫“松園廈”作為地名,后逐漸演變為如今的“松元廈”。陳氏族人在松元廈開枝散葉已有近300年歷史,成為觀瀾地區的主要家族,聚集地不斷擴展,逐漸形成了上圍、中心、向西、大布頭、太興、郡利、意合、包籬肚、河瀝水背、鵝公碑、合麻嶺、貴湖塘等聚居區,其中大布頭和貴湖塘后來發展成新的村落。隨著家族的持續發展和生計需要,很多人去到海外謀生。目前,松元廈陳氏族人遍布世界各地,總數有上萬人。陳氏宗親始終秉承“晴耕雨讀,崇文重教”的家風,在社會各領域積極改革、開拓進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涌現出一批勇立改革潮頭的名人。例如陳炳林,他是土生土長的松元廈人,也是深圳油畫界最早一批“拓荒牛”。20世紀90年代,深南大道上那幅巨型鄧小平油畫的創作者就是他。陳玉昌,曾任觀瀾商會會長、香港寶安觀瀾旅港同鄉會會長。20世紀80年代,他帶著10多年的積蓄和境外營商經驗,帶頭回到家鄉投資辦廠,引進資金近10億港元,被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深圳市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

作為聞名海內外的陳氏振能公后裔聚集地,這里發生過三件影響深遠的事——民間辦學、修建宗祠和興建碉樓。“振于無境,能而有為”的陳氏家訓,激勵著一代代后人奮發向上;陳氏宗祠作為家風文化的發源地,讓陳氏后人守望相助、團結奮斗、造福鄉梓;一棟棟斑駁的陳氏碉樓,經過炮火的洗禮,成為龍華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

振能學校——深圳最早的由民間自主創辦的現代學堂之一。“興門第先興學第,振書聲后振家聲。”振能公常激勵后人發奮苦讀,曾用購置年貨的錢買了一車書,更把讀書進仕作為傳家之本,為家族子孫定下了“晴耕雨讀”的祖訓。從振能家族第三代開始,陳氏宗族就開辦了私塾。至清朝末期,族中共有私塾達9所,其中以“上興永修”辦得最為出色。師生常在庭院里、池塘邊吟詩作對,留下了“池邊洗硯魚吞墨,林下烹茶鶴避煙”等高趣生動的楹聯章句。1914年,僑居巴拿馬的振能后人回鄉將當時的9所私塾合并,開辦現代學堂“永修齋”,定名“永修小學”(振能學校前身),該校在民國時期曾以首屈一指的辦學規模成為深圳“四大名校”之一。在當時經濟、文化并不發達的觀瀾地區,依靠一個宗族的力量,同時開設小學和中學,堪稱惠東寶地區教育的創舉和奇跡,吸引東莞鳳崗、塘廈乃至惠陽淡水等地學子來此求學,坊間流傳“華僑捐資辦學堂、桃李遍播‘惠東寶’”。學校后來經歷了多次遷址、擴建,1966年遷至現在的背夫山腳下,2019年復名振能學校。如今的振能學校內,已難覓當年的洋房鐘樓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綠樹掩映、樓宇清新的現代校園風景。

振能學校

松元廈陳氏宗祠——深圳陳氏宗祠的名片之一。松元廈陳氏后人有強烈的根脈意識,就算身在異鄉,也心懷故鄉,正是這種賡續情懷讓陳氏后人傳承了良好的家風。每當逢年過節、誕辰忌日,陳氏宗族聚集一堂,在宗祠點燃一炷清香,供奉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松元廈陳氏宗祠始建于1926年,于2015年重修。宗祠坐西北朝東南,為五開間三進兩天井布局;民居緊鄰宗祠而建,分列于宗祠正門兩側,建筑整體呈“品”字形結構。這座宗祠在開基始祖振能公在世時就已修建,修建之初就是“三堂兩橫”的布局。灰褐色的宗祠外墻與紅色的挑檐梁、金黃色的花勾頭、青灰色的筒瓦相互輝映,古樸而不灰暗,亮麗而不失莊重。宗祠門楣橫書的“陳氏宗祠”與門框豎寫的“源從長樂 業創寶安”幾個金黃色大字,如同點睛之筆,道出了宗祠的名稱和族人的前世今生。從祠門進入,一方長方形的天井呈現在眼前,面積100余平方米。天井過后便是儀門,儀門前面并無門,僅有大理石門框。地面為刻有淺黃色花紋圖案的瓷磚,是宗祠初建時從國外進口的,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雖然年代久遠,但圖案仍清晰可見。門框兩側書有楹聯:“振于無境,能而有為。”儀門后面靠近墻壁的位置,一扇高聳的大門兀然挺立,粗壯的門柱、厚實的門板,雕刻著精美的花鳥圖案,使大門顯得富麗堂皇、高端大氣。兩面墻壁靠近屋頂部分,是一幅幅瓷磚壁畫,金黃色邊框、灰白底色畫面,簡潔而明快,生動且形象,或為花鳥,或為蟲魚,栩栩如生。

陳氏宗祠

樟坑徑上圍村——抗日航空英烈的故鄉。在觀湖樟坑徑也有陳氏家族在此世居,這里孕育了抗日飛行員陳桂林、陳桂民兄弟。他們是首批中國籍抗日航空英烈,也是電影《無問西東》中人物的原型。陳桂林與弟弟陳桂民小時候被父親送去香港讀書,但在陳桂林幼小的心靈里早已埋下了學習工程和飛行技術以報效祖國的愿望。1931年,日軍侵占東北后,陳桂林義憤填膺,他自費報考廣東航空學校,畢業后擔任空軍軍官學校的飛行教官。弟弟陳桂民在香港念完高中后,也像哥哥一樣報考航空學校,由于父親不允許,便偷偷跑到杭州,于1935年考進空軍軍官學校。每一位從這里畢業的學生,都牢記著學校的校訓:“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陳桂民中等身材,劍眉方臉,喜歡用濃重的廣東口音講故事,被戰友稱為“小老廣”。在一次空戰中,他和一名日軍飛行員同時把機槍子彈打光,兩機并排飛行,他就掏出手槍與日軍飛行員互相射擊。后來,手槍子彈也打完了,陳桂民橫下心向敵機撞去,但狡猾的日軍飛行員倚仗飛機的優越性能躲開了,氣得陳桂民捶胸頓足。1939年的蘭州空戰是創下抗戰中殲滅敵機最多紀錄的一場空戰,陳桂民等飛行員立下赫赫戰功,他被嘉獎一星星序獎章。1941年,在成都一次激烈的空戰中,陳桂民血染長空,為國捐軀。哥哥陳桂林在成都為抗擊日軍而展開的史稱“7·24大轟炸”戰役中表現出色。不幸的是,1945年3月,陳桂林試飛剛修好的戰機時,因故障墜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今的樟坑徑上圍村76號這棟普通客家排屋,是抗日英雄飛行員陳桂林、陳桂民兄弟的出生地。2022年,紀錄片導演王兆宇將陳氏兄弟主動放棄境外優渥生活,自費報考航校,雙雙參加抗戰,最終血灑長空的故事,拍攝成抗戰紀錄片《樟坑徑76號》,將這對英雄兄弟的事跡更加詳實、生動地展現給世人。該片于次年被深圳方志館收錄。

陳桂林與他駕駛的戰機

碉樓時光公園——深圳首座碉樓主題公園。碉樓,又被客家人叫作炮樓,多建在村口開闊地帶,既因防御作用而設計,又是主人財富地位的象征。如今時過境遷,老舊卻不乏精美的碉樓,作為文化遺跡,主要價值已經變為游覽觀光。在龍華,有一座以碉樓為主體建筑的主題公園——碉樓時光公園。它讓修建于清末民初的碉樓,用“乾坤大挪移”的方式換個地方“站”著。公園共有4座碉樓,分別為陳康發碉樓、陳和順碉樓、陳道仁碉樓和永修碉樓。2011年,松元廈社區進行舊村改造,出于保護歷史文物的目的,將4座碉樓整體遷移至一處,于是便有了極具特色的碉樓主題公園。在此之前,已經有一座碉樓因為不肯“挪窩”,在一場暴雨中倒塌了,于是一場關于搶救碉樓的行動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當時,這些碉樓“乾坤大挪移”的場景震驚全市。該工程創新使用車載方式對夯土建筑進行平移,平移過程“驚心動魄”,不少人為其捏了一把汗,因為碉樓是立柱式的空心建筑,墻體高聳而單薄,年代久遠,并且平移路程遠。施工人員先將碉樓內撐外拉,“五花大綁”固定好。在樓內用鋼管做固定支撐,然后用鋼管、鋼板捆綁樓體。在四周墻根部一點點切割,每切割一段,就把準備好的水泥梁塞進一段,直到一側墻底被完全撐住,再掏另一面墻底。四面墻底被水泥梁承接,形成一個厚實、牢固的底盤,承受碉樓的重量。然后在底盤左右兩端,用鋼筋、水泥澆筑“扁擔梁”。平移時,將兩側“扁擔梁”放置在拖車上,再用扁擔“抬著”碉樓行走。最終,4座碉樓被完好無損地平移到公園廣場。

碉樓時光公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台市| 新密市| 两当县| 黄骅市| 卢氏县| 堆龙德庆县| 宜春市| 西宁市| 兰西县| 横峰县| 山阳县| 台中市| 宣城市| 溆浦县| 许昌县| 芦山县| 苍溪县| 阆中市| 鹤岗市| 河津市| 三门县| 扎兰屯市| 白城市| 广南县| 自贡市| 新沂市| 阿瓦提县| 三都| 绥阳县| 凌海市| 西吉县| 常德市| 辽宁省| 敦煌市| 双桥区| 得荣县| 石柱| 商水县| 武山县| 漳平市| 辽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