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明副皇帝朱標
- 大明:開局鎖定朱標,朱元璋慌了
- 江東趙括
- 2515字
- 2025-04-26 11:12:58
朱元璋望向蔣瓛,問道:“太子常來此地?”
“正是。”
朱元璋頓時驚覺,自己竟不知兒子行蹤。
錦衣衛監視百官及地方豪強,太子自然不在監視之列。
因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朱元璋大肆牽連,誅殺眾多,而太子為人寬仁,多次勸諫,父子倆時有爭執。
但洪武十年,他已下令諸官奏事先啟太子。
洪武十三年廢除中書省及丞相職位后,他直管六部,工作量劇增。
每日黎明即起批閱奏折,直至夜晚,每日需批閱數百件。
還幸有太子監國,分擔不少政務。
太子朱標,實則大明副皇帝。
然而,太子寬仁守禮,與自己政見多有相悖,二人常在朝堂爭執。
朱元璋暗自嘆息,他亦理解太子壓力,深陷父親強權鐵血與自身寬懷的矛盾。
每日來聽書放松心情,倒也不錯。
此時,解縉道:“太子日理萬機,每日前來聽書,可勞逸結合。且這陸瀾說書時,常剖析歷史上的治國理念,對太子有益。”
朱元璋詫異看他一眼:“大紳,你也常來聽書?”
“正是,微臣殿試之后,每日必來,從中汲取諸多治國方略。”
“只是,”他舉目四顧,“微臣首次來雅間聽書。”
解縉之言,勾起朱元璋好奇。
來聽書消遣,還能學治國方略?
他饒有興致問道:“比如呢?”
“今晚講北征烏桓及計定遼東,說書人講曹操平定烏桓后采取的治理措施,以及對遼東政策,微臣聽后感悟頗深。”
朱元璋點頭,心中對陸瀾殺意,頓時減了許多。
此子雖動機不明,但能舒緩太子心情,還能潛移默化傳授治國之道,也算有用,暫且留他性命。
不過,必須弄清其真實意圖。
讓動機不明之人,有機會接觸太子,他實在不安。
思量片刻,他命蔣瓛徹查陸瀾來到京師后的所作所為,以及八卦書場的所有情況。
并長期包下此雅間,讓解縉每日來聽書,設法與陸瀾交往,及時了解其動向。
務必弄清其開設說書場的真正目的。
解縉心中大喜,忙謝恩領命。
他雖出身士紳家庭,但身為小官,俸祿微薄,若每日來此聽書,難以負擔。
如今奉旨免費聽書,何樂而不為?
況且,他自覺對皇帝交辦任務,完成的難度不大。
他自認滿腹經綸,與陸瀾年紀相仿,且自己身為新科進士,與此绔紈交往,定可輕松拿捏。
......
門口的侍衛,將陸瀾帶入乾甲號雅間。
陸瀾上前行禮:“在下陸瀾,來自鳳陽府陸家,定遠侯之孫。”
說罷,抬頭打量房中之人。
雅間內坐著四個人,他們沒坐在珠簾前的椅子上,而是坐在后面的四方桌前。
最尊貴的北位,端坐著一個三十多歲之人,身穿便服,文靜儒雅。
李景隆坐東位,另外兩名身穿便服之人分坐西、南位,年約二三十歲。
四人皆回禮,李景隆示意侍衛搬張椅子放在他旁邊,讓陸瀾坐下。
陸瀾忙道:“不敢,在下站著回話即可。”
李景隆笑道:“我從前見定遠侯,都尊稱為陸爺爺,你我平輩論交。日后,我等喚你賢弟,你喚我等兄長。賢弟,坐下吧。”
陸瀾告罪,側身坐下。
話已至此,恭敬不如從命,再推脫就顯得矯情了。
李景隆逐一為陸瀾介紹其他三人。
北位是朱公子,西位是常公子,南位是馬公子。
陸瀾逐一行禮,神態謙遜:“朱兄,常兄,馬兄。”
他心中暗喜,北位朱公子,必是朱標無疑。
朱標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現年三十三歲。
眼前這位朱公子,略顯成熟,溫文爾雅,果有仁君氣質。
西位的常公子,必是常遇春之子。
常遇春的長子常茂,去年被貶去廣西,不知眼前這位常公子,是常遇春的第二子,還是第三子。
至于馬公子,不知是誰。
他搜索了洪武年間的歷史,似乎沒有姓馬的主要官員。
也許是一名新進士或翰林院的小官吧。
朱元璋時常指派一些新進士或翰林院官員為太子侍讀。
這時,李景隆道:“我等聽書兩月有余,對賢弟講的三國故事,心馳神往,今晚特邀賢弟一聚,暢所欲言,賢弟不必拘謹。”
陸瀾抱拳道:“承蒙曹公垂詢,諸位公子不棄,在下受寵若驚,自當知無不言。”
馬公子率先開口:“今晚陸弟講曹操征服烏桓后,采取一系列治理方略,我歸納為三條,不知對否,欲與賢弟探討。”
其一,遷烏桓二十余萬人至幽州、并州,并遷漢民至烏桓故地屯田,加快民族融合。
其二,置柳城郡,設護烏桓校尉,強化中央對邊疆的控制。
其三,推行民族懷柔政策,保留歸附烏桓部落“因其故俗而治”,不強行改變其社會組織,并以宗室女嫁烏桓貴族閻柔、難樓等人,鞏固羈縻關系。
陸瀾驚異看向馬公子,此人對治國理念如此熟悉,歸納總結能力竟這般強?
此人面容和藹,目光平和,不時閃過一絲精明,氣度不凡。
陸瀾心中不禁嘆服。
朱元璋果然對太子朱標精心栽培,其身邊之人皆為帝國精英,對治國方略如此熟知。
他笑著回應:“正是,馬兄善于歸納,佩服!”
馬公子嘆道:“曹操不愧為治國之能臣,手段相當高明!”
這時,端坐北位的朱公子開口:“賢弟,方才你講郭嘉遺計定遼東,著重于郭嘉計謀及兩軍交戰。
然而,曹操為何冊封公孫康為襄平侯,而不順勢平定遼東?”
陸瀾恭敬答道:“曹操此舉,盡顯政治智慧,原因有三。”
其一,曹操以統一中原為核心目標,對于遼東,采取安撫策略,方可集中力量南征。
其二,此乃曹操務實取舍的作風。
遼東地處偏遠,遠征成本高昂,故以政治手段替代軍事征服,體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其三,采取靈活、彈性的策略治理邊疆。
對烏桓,“遷其民、用其兵”。
對遼東,“封其主、緩其地”。
靈活結合同化與羈縻,奠定曹魏邊疆穩定的基礎。
眾人細細思量,紛紛點頭。
朱公子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道:“請教賢弟,曹操對遼東具體采取什么策略,令遼東俯首稱臣?”
陸瀾忙拱手行禮:“不敢當,在下豈敢受‘請教’二字?”
李景隆笑道:“我等皆無需客氣,直言不諱即可。”
陸瀾稍作思索,詳細闡述曹操對遼東策略:
其一,屯兵威脅,以夷制夷。
曹操屯兵柳城,宣稱欲征遼東,實則虛張聲勢,迫使公孫氏主動解決袁氏問題,避免直接開戰。
之后,利用烏桓、鮮卑對公孫氏的牽制,維持邊疆勢力平衡。
其二,經濟與軍事制衡。
限制遼東與中原的鹽鐵貿易,削弱其軍備潛力。
在幽州保留重兵,震懾公孫氏不敢異動。
其三,名義封賞,實則羈縻。
封公孫康為“左將軍”、“襄平侯”,承認其對遼東的實際統治,換取名義上的臣屬。
自此,遼東歸為朝廷屬地,公孫康頂著臣子的身份,行事便有所顧忌。
朱公子嘆道:“高明!”
得到朱公子的認可,陸瀾暗自欣喜。
今日初次見面,便留下好印象,未來可期。
日后說完書,都來拜會朱公子,加深彼此關系,自己便有救了,陸家也有救了。
大半個時辰后,陸瀾告辭離去。
待他走后。
李景隆對馬公子道:“太子,此人如何?”
原來,馬公子才是太子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