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解縉出事了
書名: 大明:開局鎖定朱標,朱元璋慌了作者名: 江東趙括本章字數: 2225字更新時間: 2025-05-20 01:05:38
九月十七日。
陸瀾的車輿,緩緩碾過京師的青石板路。
他抬手掀開轎簾,目光掠過深秋的街巷。
泛黃的梧桐葉飄落,鋪滿了青石板路,彌漫著一股肅殺之氣。
陸瀾指尖摩挲著簾角流蘇,眼底泛起一絲激動。
京師,我陸瀾回來了。
馬車在巷口轉過彎時,他下意識回頭,正見后面轎廂的簾子也被輕輕掀開。
劉婉那雙清澈如水的眼眸,映著街邊景致,指尖攥著轎簾邊緣,似是難掩心中激蕩。
劉婉兄妹,是李琰要求帶來京師的。
當日李琰賣關子不肯說的好主意,原是要讓他們去八卦書場,表演鳳陽花鼓。
劉婉得知時,眼眸發亮,畢竟能去京師開闊眼界,還能跟著陸公子學習曲藝,這般機遇求之不得。
陸家貨鋪,后院。
陸瀾愜意地倚著石桌,執起青瓷茶盞輕啜。
旅途的疲憊尚未褪去,可當熟悉的茶香鉆入鼻尖時,緊繃的肩頭終于松快下來。
“公子,您可算回來了!”
管家陸添的聲音,帶著幾分惶急,驚得陸瀾手中茶盞險些傾灑。
他轉頭望向氣喘吁吁的老管家,心底驟然浮起不祥預感。
莫不是書場出事了?
他離家這段日子,書場雇了兩位說書人撐場。
當然,票價只是陸瀾的一半。
不要關停書場,那是太子的意思,他似乎迷上了晚間窩在書場的自在氛圍,即便說書人不是自己。
“公子,解學士出事了!”
陸添額頭沁著細汗,話音里帶著顫意。
茶盞重重擱在石桌上。
陸瀾霍然起身,眼底滿是震驚。
解縉上月剛擢升翰林學士,正是風頭無兩之時,能出什么變故?
“聽說是無緣無故被收押于刑部監獄,如今整個京師都傳得沸沸揚揚......”
陸添的話尚未說完,陸瀾已顧不得渾身疲憊,撩起長衫下擺便往府外疾走。
東宮。
侍衛引著陸瀾步入正廳時,太子朱標正與一眾官吏,低頭處理奏章。
“陸指揮使稍候,孤需先料理完這些公務。”
陸瀾肅然行禮,在旁側座椅靜候。
一刻鐘后。
朱標抬手示意,官吏們垂手魚貫退下,偌大正廳只剩二人。
他揉了揉發酸的脖頸,活動幾下僵硬的手腕,才看向陸瀾:“陸弟剛回京師?”
陸瀾近前行禮,見朱標眉眼間盡是倦色,不由得開口:“正是。太子殿下當珍重身體,不可過于勞累。”
朱標苦笑著搖頭,案牘勞形,原是身為儲君的宿命。
“陸弟此來,可是為解縉之事?”
“正是。不知解縉因何下獄?”
朱標眼底掠過一絲惋惜,指尖輕輕摩挲著茶盞:“解縉此人,才學確實冠絕當世,只是......恃才傲物,到底還是看輕了這官場浮沉。”
隨后,他細細說出事件原委。
原來,此事因馬皇后而起。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薨逝,朱元璋以其賢德之名,破例以其謚“孝慈皇后”定陵名,將陵寢命名為“孝陵”,并葬入地宮。
歷朝歷代的傳統,陵寢都是以皇帝的謚號命名。
馬皇后雖入葬孝陵,但朱元璋尚在人世,且孝陵的地面建筑尚未完全完工,每年的祭祀活動,都以馬皇后忌辰在宮中舉行。
上月十八日,馬皇后忌辰,朱元璋因不滿翰林院祭文中對孝陵環境的描述,一怒之下將張學士下刑部問罪。
又采納朱標建議,擢升解縉為翰林學士,命其于重陽節前往孝陵小祭,兼察風土另撰祭文。
九月初九日,解縉動身前往孝陵。
九月十五日,解縉被兵部尚書沈溍突然上疏彈劾,被捕下獄。
沈溍,字尚賢,錢塘縣人,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二甲第二十二名進士,新任兵部尚書。
陸瀾追問道:“彈劾的罪名為何?”
“說他往孝陵時,多帶了六名仆役,奢靡僭越,違禮越制。”
“多帶了六名仆役?”
陸瀾聞言心頭劇震,這是重罪,必死無疑。
明朝官員外出時,可依品級向兵部申請仆役(含隨從、馬夫、護衛等)。
解縉是正五品文官,通常可配備六到八名仆役。
明初時,朱元璋時期對官員待遇控制極嚴,仆役配備多從簡。
因而,兵部審批時,仆役數量常按最低標準執行。
就是說,解縉此行,是會配備六名仆役。
多帶了六名仆役,那他就是帶了十二名仆役。
按《大明律》,超員五人以上,杖一百,革職查辦,情節嚴重者流放邊疆。
然而,朱元璋時期,執行的處罰,遠比《大明律》嚴苛。
洪武十九年頒布的《大誥續編》記載,某五品官因多帶仆役三人,被朱元璋親自判“梟首示眾”,以儆效尤。
多帶三人便梟首示眾,那多帶六人,會是什么懲罰?
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陸瀾連想都不敢想。
忽然。
他敏銳地察覺到了此案的一處漏洞。
“太子殿下,仆役向來由兵部指派,為何此次竟派出十二人之多?那沈溍身為兵部尚書,顯然難辭其咎,如今竟敢上書彈劾?”
朱標心中暗自感慨,這個陸瀾果然心思縝密,竟能在轉瞬之間,抓住此案最關鍵的疑點。
“東宮此前已商議過此事,朱同等人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經刑部審訊,解縉與沈溍的供詞存在矛盾,刑部正在進一步核查。”
說罷,他在桌面上翻找片刻,抽出一份文件,遞給陸瀾。
陸瀾接過打開,只見這是刑部的奏報文書,詳盡記錄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九月九日朝會結束后,解縉走出東華門,見到兵部派來的六名仆役。
解縉素來講究形象,見這六人身材瘦弱、神色萎靡,當即心生不滿。
他返回兵部,向沈溍說明情況,要求更換人員。
沈溍不敢耽擱,立刻安排派出六名精壯干練的仆役。
當解縉帶著新派的六人再次出東華門時,原先的六名仆役卻跟了上來。
他們稱只接到兵部指派的命令,并未收到中止任務的通知,不敢擅自違抗,只能跟隨解縉前往孝陵。
解縉見他們可憐,便沒有在意,允許他們一同前往。
然而。
沈溍卻彈劾解縉,稱其帶六人出東華門時,又讓原來的六人跟隨,總共動用了十二名仆役。
而那些仆役異口同聲,堅稱是解縉命令他們一同前往。
陸瀾合上文件,反復思索,這些仆役的供詞,顯然對解縉極為不利。
但他始終覺得,沈溍的行為疑點重重。
既然已經派出新的仆役,為何不及時召回原來的六人?
又為何那六名仆役的供詞,會如此整齊劃一?
“太子殿下,能否容我前往刑部監獄探視解縉,以便了解此案的更多細節?”
朱標聞言,面露為難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