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此事駭人聽聞
- 大明:開局鎖定朱標,朱元璋慌了
- 江東趙括
- 2583字
- 2025-05-04 10:52:01
當晚,乾甲號雅間。
氣氛壓抑。
良久,李景隆才喃喃道:“今日早朝,皇上明明說明日再議,為何下午突然下詔?”
朱標臉色沉重,默不作聲。
他下午接報,父皇下詔,任命陸瀾為鰲山衛指揮使,他腦中“嗡”的一聲,滿心都是震驚與惶惑。
他急忙進宮求見父皇,卻被拒之門外。
太監說皇上身體有恙,有事明日再說。
他心里頓時暗覺不妙。
看來,父皇已決意派陸瀾到山東為官。
常升坐在陸瀾身邊,面上帶著安撫的笑意,心中卻也有些忐忑。
他拍著陸瀾肩膀,寬慰道:“陸弟不必擔心,明日太子必可將你留在京師。”
他希望太子真有回天之力,畢竟他也不舍陸瀾離開,更不舍那精彩的故事戛然而止。
陸瀾黯然神傷。
通過今日之事,他終于看清事實,朱元璋的決心堅如磐石,連太子也難以動搖。
他滿心憂慮,李善長案發后,陸家若被牽連,是否也會陷入今日這般困境?
這一刻,他深刻意識到,僅將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遠遠不夠。
自己還需采取其他行動,比如,設法讓皇上惜才,或是與李家徹底劃清界限。
但前路茫茫,他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著手。
他看了一眼朱同,強打起精神說道:“皇上讓我世襲軍職,是對陸家的恩寵,派我去山東歷練,我自是感恩。然而,我在京師的說書只講了一半,未能說完全書,實在遺憾。”
話雖如此,可那遺憾背后,更多的是對李善長案發后陸家的擔憂。
眾人默然無語。
他們想留陸瀾在京師,既欣賞其才華,也存著私心。
那精彩的三國故事才聽到一半,突然沒了,心里空落落的,滿是悵然若失。
陸瀾嘆道:“如今才講到赤壁之戰,之后還有劉備定西川、漢中之戰、襄樊大戰、夷陵之戰,尤其是諸葛亮治蜀之策,實在精彩。”
他說這話時,腦海中浮現出那些尚未講述的精彩情節,心中滿是無奈與不甘。
朱標一聽,心中激動不已,那些正是他迫切想聽的故事。
可看著陸瀾,他心中又涌起濃濃的愧疚。
自己一直對陸瀾隱瞞身份。
當初他對陸瀾的出現,心存懷疑。
經過三個月的交往,他已了解陸瀾逃婚的緣由,且陸瀾還出謀劃策救下常茂,心中的疑慮早已消散。
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時機說出實情。
他心中暗自盤算,也罷,待明日勸諫父皇留下陸瀾后,再坦白真相也不遲。
想到此處,他偷偷向朱同示意。
朱同會意,便再三勸慰陸瀾,讓其不必驚慌。
明日在朝堂之上,定會全力勸說皇上收回成命。
還讓陸瀾明日不必去兵部報到,靜候通知便可。
......
翌日,朝堂。
朱元璋剛剛坐定,朱標便出列啟奏,心中滿是忐忑與期待:“父皇,兒臣聽聞,昨已下詔命陸瀾任職山東?不是說今日再議嗎?”
朱元璋不耐煩地翻了個白眼:“朕意已決,此事無需再議。”
朱標心中一沉,卻仍不甘心,說道:“兒臣想留陸瀾在京師,實有私心。這幾個月來,兒臣每晚在書場聽書,受益良多。如今,三國故事才講了一半,若能留陸瀾半年,此書便可說完。”
朝中群臣竊竊私語。
在娛樂匱乏的當下,他們每晚都去書場聽書,早已成了習慣。
若陸瀾去山東任職,以后晚上便少了這個放松的好去處。
眾人心中皆是不舍,卻又不敢公然違抗圣意。
朱元璋心中也感慨萬分。
這些日子,他他同樣每晚在書場聽書,沉迷于精彩的三國故事。
但陸瀾留在京師,總讓他心有不安,總覺得這年輕人高深莫測,不知是否會生出什么變數。
國事面前,私事皆可拋。
他故作不悅道:“如今陸瀾已是朝廷三品指揮使,豈能再做低賤的說書人?”
朝廷沒有禁止官員兼職,但說書人這職業實在低賤,官員都要顧及顏面。
朱標爭辯道:“之前陸瀾身為功勛子弟,不也從事說書?說書只是他的喜好,并無大礙。”
他本就愛聽書,從不覺得這職業低賤,此刻更希望以此說服父皇,留下陸瀾。
朱元璋惱火道:“太子,你身為一國儲君,豈可玩物喪志?”
太子沉迷聽書,以致國事私事不分,令他極為生氣。
朱標委屈得眼眶發紅,心中滿是不忿:“兒臣這是學歷史,從書中學習古代先賢的治國之道,聽書不過是一種方式,并非玩物喪志。”
對他而言,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聽書正是他最喜愛的一種。
曹國公李景隆出列啟奏:“臣為太子作證,太子每晚聽書后,必讀《三國志》及《資治通鑒》等史書,得益甚多。”
他心中打鼓,不知此舉能否幫到太子,會不會觸怒龍顏。
群臣見有人帶頭,便紛紛附議。
朱元璋惱怒不已,正要斥責,錦衣衛都指揮使蔣瓛匆匆而入,呈上一份奏折。
朱元璋打開一看,頓時勃然大怒。
這是一封彈劾藍玉的奏折。
藍玉班師回朝,深夜抵達喜峰關(今河北遷西縣境內)。
喜峰關是薊鎮防線樞紐,明朝“九邊”防御體系的重要節點。
邊關守將不敢開門。
按照朝廷規定,邊關城門夜間不得擅開,需次日驗明身份后,方可放行。
藍玉大怒,竟命士兵攻城,甚至下令炮轟城門。
守軍將士不敢抵抗,又不敢違反規定,只得任由其進攻。
不久,藍玉的軍隊便攻破城門,沖入城中。
藍玉惱怒之下,欲下令誅殺邊關守將,幸得左右再三勸阻,才改為鞭打一頓。
朱元璋起身,將奏折擲于朱標面前,怒喝:“太子,你看此事如何處置!”
朱標拾起奏折,一看,頓時冷汗直冒,心中一片混亂。
之前,不是去信讓藍玉收斂性情了嗎?
他這是怎么回事?
竟帶兵攻打自家的邊關?
這一刻,他心里盡是失望與焦慮,不知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冷笑一聲,命太監當場宣讀奏折。
群臣聽聞,群情激憤。
這是大明建國以來,一大怪事,自家的邊防要塞,竟然被自己的軍隊攻破?
如此怪事,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兵部尚書唐鐸啟奏:“此事駭人聽聞,必須嚴懲!”
他身為兵部主官,生怕此事牽連到自己,顧不上太子與藍玉的關系,率先表態,只為撇清責任。
眾臣紛紛附和。
朱標漸漸回過神來,看著官員們義憤填膺的模樣,心中滿是苦澀。
藍玉上次惹的事還沒解決,如今又闖下大禍。
幫他吧,實在無從下手。
不幫吧,又心有不甘。
藍玉是前太子妃的舅舅,與自己交情深厚,父皇也有意將其栽培,以便日后輔助自己穩固天下。
此時,曹國公李景隆啟奏:“陛下,這份奏折或許只是一面之詞,藍大將軍或許另有隱情。可否等他回京后調查清楚,再做定奪?”
朱標一聽,仿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急忙附和。
眾官員見太子出面維護藍玉,便不再多言。
朱元璋見狀,猛地起身,雙手按在案幾上,冷冷掃視眾人。
朝堂瞬間鴉雀無聲。
朱標看著父皇冰冷的眼神,心中充滿恐懼。
半晌,朱元璋冷聲道:“上次藍玉僭越禮制、掠奪珍寶、焚毀北元宮殿,朕念及他有功,暫未追究。
沒想到,這反而助長了他的戾氣,竟敢縱兵攻破自家邊關?若不嚴懲,他藍玉豈不是敢帶兵攻打京師?”
此言一出,眾人臉色驟變。
朱標面色煞白,雙腿發軟,父皇這話,幾乎已給藍玉判了死刑。
他滿心悲戚與絕望,卻又無力改變什么。
難道,藍玉真的逃脫不了“英年早逝”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