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腫瘤心理臨床實踐指南(2024)
- 唐麗麗主編
- 2773字
- 2025-05-08 15:33:43
六、縮寫詞統一、常用名詞定義
(一)縮寫詞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二)常用名詞定義
1.CALM
是一種新的個體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半結構化設置為進展期惡性腫瘤患者提供簡短的個體心理干預,其主要目的是幫助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管理疾病并尋找生命的意義。
2.SHARE模型
是一種溝通模型,包括五部分內容:supportive environment(支持的環境);how to deliver the bad news(如何傳遞壞消息);additional information(提供附加信息);reassura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提供保證及情緒支持)。
3.SPIKE模型
是一種溝通模型,包括六個主要部分:setting(設置溝通環境);perception(評估患者認知);information(信息需求);knowledge(給予知識和信息);empathy(共情);summary(總結)。
4.癌癥相關性疲乏(CRF)
是一種痛苦而持續的主觀感受,為腫瘤本身或抗腫瘤治療所致的軀體、情感和/或認知上的疲乏或耗竭感,與近期的活動量不符,并影響患者的日常功能。
5.癌性厭食-惡病質綜合征(CACS)
厭食和惡病質常同時出現,臨床上也統稱為癌癥厭食惡病質綜合征。CACS具有病因病理機制復雜、發病率高、危害大的特點,以腫瘤患者食物攝入減少、異常高代謝導致的負氮平衡及負能量平衡為病理生理特征。
6.安寧療護(hospice care)
如果患者預期生存期在6個月以內,緩和醫療(見緩和醫療定義)又稱“安寧療護”。
7.表達性寫作干預(EWI)
是讓參與者將與自己有關的最深的創傷想法和感受寫下來,尤其是那些之前從未對別人談起的想法和感受。
8.病恥感(stigma)
即一種負性經歷的標記,其中包括羞恥感、被指責、在家庭中充當替罪羊、被孤立、被社會排斥、被人刻板化或被歧視等內容。
9.潮熱(hot flashes)
也稱“血管舒縮性潮紅”,是面部和上半身反復出現的發熱感覺,隨后可能出現寒戰。
10.多學科團隊(MDT)
是以患者為中心,在綜合各學科意見的基礎上,為患者制訂最佳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模式。
11.惡病質(cachexia)
是指進行性發展的骨骼肌量減少(伴有或不伴脂肪量減少),常規營養支持治療無法完全逆轉,最終導致各器官進行性功能障礙的一種多因素作用的綜合征。
12.復雜性哀傷(complicated grief)
出現在重要他人死亡后的一系列以分離性悲痛為主且社會功能受損的居喪反應。
13.共同決策(SDM)
是指醫護人員要善于識別并滿足患者的需要,尊重其選擇偏好,患者也要勇于清晰表達愿望,醫患雙方共同尋求治療共識。
14.姑息性鎮靜(PS)
被認為是緩解患者頑固性癥狀的最后治療手段。姑息性鎮靜不同于安樂死和輔助自殺,其目的為緩解患者的痛苦,而不是結束生命。
15.呼吸困難(dyspnea)
主觀感受到呼吸不暢,常表現為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缺氧、胸悶及呼吸費力。
16.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
又稱“姑息治療”,一種以患者/家庭/照護者為中心的健康照護,重點是對引起患者痛苦的癥狀給予最佳管理,同時根據患者/家庭/照護者的需求、價值觀、信仰、文化背景融入心理社會照護和靈性照護。
17 患者報告結局(PROs)
直接來自患者對自身健康狀況、功能狀態以及治療感受的報告,不包括醫護人員及其他任何人員的解釋。
18.教育性干預(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是指通過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來進行干預的方法,教育內容包括疾病及治療相關信息、行為訓練、應對策略及溝通技巧以及可以利用的資源等。
19.接納-承諾療法是(ACT)
是一種基于現代行為心理學的心理干預方法,應用正念、接納、承諾和行為改變來創造心理彈性,能夠接納自己的認知,活在當下,選擇適宜的價值觀并付諸行動。
20.經濟毒性(financial toxicity)
指在治療惡性腫瘤過程中所花費的高昂費用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甚至破產,主要包括患者客觀的經濟負擔和主觀的貧困感受。
21.癌癥復發恐懼(FCR)
是指害怕、擔心或關注惡性腫瘤可能在身體的同一部位或另一部位復發或進展。
22.臨終喉鳴(death rattle)
生命末期患者常因無力清除咽喉和上氣道積聚的分泌物,導致臨終喉鳴。
23.認知分析治療(CAT)
是最近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心理治療模型,主要關注關系的發展與心理痛苦。
24.認知行為治療(CBT)
是通過幫助來訪者識別他們自己的歪曲信念和負性自動思維,并用他們自己或他人的實際行為來挑戰這些歪曲信念和負性自動思維,以改善情緒并減少抑郁癥狀的心理治療方法。
25.身體意象或體象(body image)
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指的是對自身身體、外表和功能的感知和評估。
26.失眠(insomnia)
是指盡管患者有足夠的睡眠機會和睡眠環境,但仍難以開始或維持睡眠,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感到不滿足,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
27.疼痛(pain)
是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聯的包括了感覺、情緒、認知和社會成分的痛苦體驗。
28.痛苦(distress)
是一種心理(認知、行為、情感),社會、靈性、和/或身體方面的多因素不愉快體驗,可能會影響患者有效應對癌癥、軀體癥狀和臨床治療的能力。痛苦是一個連續過程,從最常見的脆弱、悲傷和恐懼,到可能引起障礙的抑郁、焦慮、驚恐、社會隔離感、存在及靈性危機。
29.敘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
是在敘事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敘事療法關注來訪者帶到治療過程中的故事、觀點和詞匯以及這些故事、詞匯和觀點對患者本人及周圍人的影響。
30.延遲性哀傷 /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是指長期強烈渴望再次見到逝去的親人,或者只專注于逝去的親人以至于對周遭世界視若無睹,伴隨持續超過半年的嚴重的情緒困擾(如自責、否認、憤怒、難以接受死亡、感覺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和顯著的功能受損。
31.厭食(anorexia)
是指因食欲下降或消失,導致進食量下降和體重降低。
32.意義中心團體(MCGP)
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性團體,通過讓患者學習Frankl關于意義的概念,并將意義來源轉化為自己應對晚期腫瘤時的一種資源,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靈性幸福和意義感,并減少焦慮和對死亡的渴求。
33.預立照護計劃(ACP)
是支持任何年齡或健康階段的成年人,分享個人價值觀、生活目標和未來醫療照護偏好的過程。
34.譫妄(delirium)
是一種短暫的、通常可以恢復的、以認知功能損害和意識水平下降為特征的腦器質性綜合征,通常急性發作,多在晚間加重,持續時間為數小時到數日不等。
35.戰勝恐懼療法(conquer fear)
是一種基于常識模型,接納承諾療法和自我調節執行功能模型的一種短程個體心理治療。治療目的不是完全消除對于復發的擔心,而是幫助高恐懼復發轉移的患者減少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和關注,為未來制定目標,為他們的生活賦予目的、意義和方向。
36.正念(mindfulness)
是指自我調整注意力到即刻的體驗中,更好地覺察當下的精神活動,并對當下的體驗保持好奇心并懷有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37.支持性心理干預(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是一種間斷的或持續進行的治療性干預,旨在幫助患者處理痛苦情緒,強化自身已存在的優勢,促進對疾病的適應性應對。
38.志氣缺失綜合征(demoralization syndrome)
是一種負性心理狀態,包括持久的不能勝任感、無助、無望、無意義感和低自尊,核心癥狀是主觀無法勝任,即患者有被困感和無助感,主要表現是無意義感。
39.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包括現實自我、社會自我和理想自我。
40.尊嚴療法(dignity therapy)
是對生存期已很短暫的患者所面臨的現實困難和心理社會痛苦施予的幫助,其獨特性在于鼓勵患者追憶生命中重要的、難忘的事件,并以此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