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康之?。簭奶畱鸬姐昃┲畤ń浘暥葏矔?/a>
- 趙大胖
- 7字
- 2025-04-24 18:14:19
第一章
偉大計劃
1.一個興奮的宦官
崛起于西北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初,宋徽宗(1)趙佶派了一個使團出使遼國(2)。這是一次例行外交行動,任務是去祝賀遼國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的生辰,四月十九日(3)天興節。
使團的正使是禮部尚書鄭允中,一個正確得不能再正確的人選。不過讓人非常詫異的是,宋徽宗給他安排的副使是一名宦官,名叫童貫。
對于這一安排,朝廷中不少人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以宦官為上介(即副使),國無人乎?”(4)意思就是,派一個宦官去處理這么重大的外交事務,不怕遼國笑我朝中無人嗎?
童貫跟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那種在大內陪皇帝玩耍嬉戲的宦官不一樣,他能夠從數量龐大的宦官群體里脫穎而出,讓皇帝把他作為正式的外交使節派遣出國,一半靠的是鉆營,一半靠的是實力。
童貫是開封人,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身材高大,自小習武,皮骨勁如鐵,再加上他凈身的時間比較晚,下巴上還能蓄起十幾根彌足珍貴的胡子,其形象跟一般的宦官有很大區別。
童貫入宮之后的事業領路人叫李憲,是宋神宗開創的“宦官掌兵”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長期在西北跟西夏作戰,還擔任過著名軍事行動“五路伐夏”的總指揮,可見宋神宗對他的器重。童貫的職業規劃很明顯受到了這個老上司的影響,他也將帶兵打仗立功勛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是隨著宋神宗駕崩、年幼的哲宗即位,垂簾聽政的高太后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支持下廢除新法,在這場史稱“元祐更化”的運動中,大量神宗朝受重用的大臣被清除,沒能幸免的李憲也被貶死。童貫失去了自己的領頭羊,只能在開封一邊提升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一邊耐心等待出人頭地的機會。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他四十六歲的時候,幸運之神才盯上了他。
這一年,宋哲宗駕崩,文藝青年宋徽宗登基,他一上來就在杭州設立了明金局,四處搜羅江南的藝術品,以滿足自己的文藝需求。而一直在背后悄悄努力的童貫,終于進入宋徽宗的視野,成了杭州明金局的主事供奉官。
童貫一邊完成宋徽宗交辦的任務,一邊尋找自己的晉升捷徑。很快,他就跟一個在杭州賦閑的大人物搭上了線,這人就是當年宋哲宗眼前的紅人、現在被貶出京的前翰林學士兼侍讀蔡京。
蔡京,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出生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比童貫大七歲,這時候已經五十三歲。蔡京于熙寧三年(1070年)以進士入仕,在元祐更化、紹圣紹述這一系列翻來覆去的黨爭中浮浮沉沉,以“改革派大臣”的身份熬到了宋徽宗登基。但是沒想到的是,宋徽宗登基之初想要調和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采用了太宗創立的“異論相攪”策略,讓兩派人馬互相牽制以尋求一種平衡的朝廷關系。結果這么一平衡,本來有望升任執政的蔡京就成了犧牲品,在黨爭中被罷免職務,貶為杭州提舉洞霄宮。
兩個在仕途上都有強烈進步需求的人迅速結成了同盟,他們的計劃是這樣的:童貫回到開封以后在宋徽宗面前替蔡京說好話,并且進獻蔡京本人創作的字畫和尋找到的字畫;蔡京一旦重新回到權力中樞就推薦童貫去西北帶兵打西夏。(5)
兩年之后的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決心實行父親宋神宗熙寧新法的宋徽宗將蔡京任命為右相,負責新法的推行工作。一年半之后的崇寧三年春,蔡京兌現自己的承諾,舉薦盟友童貫以監軍的身份領兵十萬去湟州(今青海樂都、化隆、循化一帶)收復青唐(今青海西寧一帶)。
躊躇滿志的童貫的第一次帶兵就經歷了一場足以讓他掉腦袋的大考驗。三月二十八日,他剛出發沒多久,開封大內就發生了火災。按照五行學說,大宋尚火德,失火是一個極其不好的征兆。于是,宋徽宗給童貫發去一封緊急手詔,讓他暫時按兵不動,另擇吉日進攻。
童貫猶豫了一下,決定不理會宋徽宗的這道命令。一方面,他覺得眼下是一個非常好的進攻時機,放棄了太可惜。另一方面,他五十歲了才第一次獲得帶兵打仗的機會,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有多少機會,所以必須把每一個出現的機會都當成最后一個來把握。
童貫的副手、熙河經略安撫王厚例行公事地問他手詔上寫了什么,童貫將手詔往自己的靴筒里一塞,說:“陛下命令進兵。”隨后,十萬大軍全線進發,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了童貫自作主張的這一次賭博。很幸運,他們賭贏了,非常順利地收復了鄯州(今青海西寧)和廓州(治今青海貴德)。
五十歲的童貫知不知天命不重要,但是他肯定知人性。做戰后總結的時候,他取出宋徽宗的手詔對以王厚為首的武將們說:“陛下的意思是不讓我們進軍,但是我當時覺得戰機稍縱即逝,于是隱瞞了實情。我想的是,打贏了,我們大家的功勞,打輸了,我一個人被砍頭。”
這一番話童貫說得云淡風輕,卻在西北將士們的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這個宦官跟以前的不一樣,有擔當,可以跟著他干!”
這一次戰功讓童貫在軍隊站穩腳跟的同時,也讓他在宋徽宗這里獲得了極大的認可,不到一年之后的崇寧四年(1105年)正月二十八日,童貫被任命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成為西北地區對西夏作戰的總指揮。重拾新法的北宋朝廷有了充足的資金和人力之后,童貫在西北戰場的軍事行動也開始走向勝多敗少的大好局面,當年就收復了銀州(今陜西米脂一帶),逼得西夏向遼國求援,并且向北宋朝廷上表謝罪。有了個人奮斗和歷史進程雙重加持的童貫在仕途上越走越順,在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初八被封為武康軍節度使(6)。也就是說,他建節了。
宋代節度使跟唐代節度使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沒有獨立的兵權和行政權,但對武將來說,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很多武將戎馬一生、傷痕累累都沒能建節,但是童貫帶兵僅僅四年就建節,身上一處傷疤都沒有就進入頂級武將的序列,值了。
帶回一個遼國人
在西北練手成功之后的童貫開始覺得“打仗也不過如此”,于是有了一個更宏大的想法。他將目光投向北方那一個龐然大物——遼國,這個雖然與大宋保持了百年和平但是依然懷有戒心的老朋友或者老對手。
從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的澶淵之盟算起來,宋遼之間已經一百多年沒有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對壘過了。本著“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的原則,童貫決定親自去遼國看一看。
從這一點來說,他還算一位挺有責任感的將領。
但是,他不能主動向宋徽宗申請出使遼國,他的兩重身份都不適合當使者:宦官出使有損國格,武將出使惹人忌諱。所以,他想了一個辦法來欺騙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底,他重金賄賂前來開封祝賀新年的遼國使者蕭志忠,讓他在面見宋徽宗時提一句“我家皇帝聽說童貫打贏了西夏,想要見見他”。果然,信以為真的宋徽宗便順口答應了遼國這個“不算過分的請求”,便有了童貫政和元年(1111年)的這次出使。(7)
遼國雖然設立了五座京城,但是他們的皇帝還保留著游牧民族的作風,很少在京城辦公,一般都在“捺缽”,也就是皇帝的臨時巡幸地行在。童貫跟著鄭允中一起來到天祚皇帝的春季捺缽春州(今吉林白城)之后,北宋文官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遼國的君臣并沒有表現出“想見見這位破夏猛將”的誠意和禮貌,反而圍著他指指點點地嘲笑說:“南朝(8)人才匱乏至此,竟然派一個腐夫來當使者?!备?,就是受過腐刑的人,是對宦官的一種蔑稱。
憋著一肚子火的童貫完成賀生辰的任務之后踏上了歸途,走到燕京(今北京)城外的盧溝河,遇上一個主動上門來獻計的人,遼國的燕人馬植。
童貫這樣身居高位的人隨時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獻計者,絕大部分是為了在他身上尋找一個升官發財的機會,他已經見怪不怪了,再加上身處異邦,這種瓜田李下的事情非常容易惹麻煩,所以他并不想見馬植。但是馬植稟報說,他有一個宏大的方案,可以幫助北宋奪回燕京。
彼時燕京在遼國的版圖里名叫“析津府”,是遼國五京中的南京。但是在漢人的記憶里,這里是大唐故地幽州。天福三年(938年),后晉高祖石敬瑭為了獲得遼國的支持,將東起薊州(治今天津薊州區)、西至朔州的十六個州一起送給了遼國。(9)由于這十六個州在燕山東南的區域以幽州為中心,在燕山西北的區域以云州(治今山西大同)為中心,所以被稱為“燕云十六州”或者“幽薊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丟失,讓中原王朝徹底失去了沿著“燕山—太行山—陰山”修筑的長城防線,廣袤而平坦的華北平原完全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鐵騎攻擊范圍之內。一旦進入冬天,滹沱河和黃河封凍之后,開封以北再無天險。
此后的中原政權都在一邊咒罵石敬瑭,一邊想方設法奪回燕云十六州,尤其是進攻更為便利的燕京。后周世宗柴榮在攻打燕京的過程中收回了莫州和瀛州之后,燕云十六州還有十四州在遼國的手中。
為了完成這項未竟的事業,宋太宗趙光義甚至不惜御駕親征北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根據宋神宗趙頊的說法,宋太宗于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在燕京城外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一帶)的戰斗中,大腿上中了遼軍兩箭,但是箭傷從未痊愈,每年都要復發,(10)宋太宗一直拖到至道三年(997年)以五十八歲的年紀駕崩。因此,盡管宋遼兩國在澶淵之盟后已經結為兄弟,但是“收復燕京”依然是北宋朝廷一個心照不宣的歷史使命。宋神宗甚至立下了“誰能收復燕山全境就封王”的賞格,(11)激勵自己的兒孫不忘祖宗之恥。
童貫想起剛剛在春州遭遇的圍觀羞辱,又想起封王的賞格,他心動了,非常迅速地決定接見馬植,聽一聽這個宏大的計劃。
馬植是燕京的漢人,他的家族在遼國曾經顯赫過,只不過現在家道中落,他自己也在遼國仕途上看不到任何出路,便動了另辟蹊徑的心思。正好聽說北宋的使者經過,他就想來獻上一份投名狀。
這份投名狀的確很有誘惑力,馬植說:“在遼國的東北部有一支叫作女真的部族,戰斗力相當強悍。他們現在正遭到遼國官員極其兇殘的壓榨,已經在零星起兵反抗,如同一個干柴堆,一點火星就能引燃。大宋不如派人從登州(治今山東蓬萊)過海去跟他們結盟,兩邊同時起兵進攻遼國?,F在天祚皇帝昏庸無道,任用奸佞,又沉迷于酒色,遼軍已然不堪一擊,到時候必然能夠收回燕京?!?/p>
這個方案完全打動了童貫,他悄悄地把馬植留了下來,將其改名為李良嗣并帶回了開封。政和元年(1111年)九月,童貫把李良嗣的方案從“收復燕京”改成了“滅掉遼國,收復燕云”,向宋徽宗作了詳細的匯報。
滅遼計劃被擱置
女真這個民族,北宋王朝并不算陌生。宋太祖趙匡胤建國的第二年,也就是建隆二年(961年)八月二十日,女真就派了使者來開封,獻上了產自他們轄區的戰馬。這次半朝獻半推銷的外交行動拉開了北宋找女真買馬的序幕,但是由于隔著遼國和渤海,兩者之間并沒有建立起足夠緊密的外交關系,而北宋的買馬行動也在宋仁宗朝終止。也就是說,在李良嗣帶回這個信息之前,北宋朝廷對女真的定位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貿易伙伴。
現在,貿易伙伴可能要升級為政治盟友,甚至軍事同盟,這是一件大事。
到此時,宋徽宗在政治思路上已經完全繼承了他的父親宋神宗。宋神宗當初重用王安石變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開邊,也就是開疆拓土,先解決西夏長期滋擾的問題,再收回燕云,而變法的最大目的就是籌集軍費。如今,宋徽宗對于收回燕云的愿望并不比宋神宗弱,他立刻組織朝廷的重臣進行了一次內部討論。
政和元年(1111年),對于宋哲宗時代以后的北宋王朝來說,雖然稱不上年號描述的那般“政通人和”,但確實是最穩定的時期。在經濟方面,宋徽宗在蔡京的協助下,登基伊始就繼續執行宋神宗的新法,朝廷的收入呈穩定而大踏步的上升趨勢;在思想方面,宋哲宗年間反對變法的“元祐黨人”都已經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不但無法從行動上阻撓新法,連提反對意見的能力都沒有了;在軍事方面,童貫主導的西北戰場連續獲得勝利,西夏已經無力主動發起大規模的進攻,轉而請求遼國出面斡旋宋夏關系;在政壇方面,雖然宋徽宗的得力助手蔡京因為權勢太重、日漸驕傲被罷相,但是繼任的兩位宰相中,何執中曾是宋徽宗的老師,張商英是堅定的新法擁護者,兩人都算是宋徽宗的心腹。
宋徽宗本以為在這樣的局面下,他的計劃一定能夠得到全面而徹底的擁護,但是討論的結果有點讓宋徽宗失望。大臣們雖然都覺得收回燕云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但是認為當下并不應該操之過急,理由有三:第一,女真即便真的怨氣沖天,但是畢竟還沒動手,大家既看不到他們的實力,也看不到他們的態度,貿然去結盟實在是過于冒險;第二,宋遼之間明面上至少還是兄弟之國,私下搞點小動作無傷大雅,但是大張旗鼓啟動戰端,師出無名,易遭天譴;第三,遼國經過這些年的漢化,已經比百年之前溫順了許多,放棄這么一個平和的老鄰居,去迎接一個兇悍的新鄰居,并不是一個上佳的選擇。
宋徽宗明白,大家說這么多就是不支持這個方案。他有點懷疑自己的判斷,決定親自跟李良嗣談一談。李良嗣準備已久的話術在宋徽宗這里取得了非常好的煽動效果,他針對大臣的意見進行了一一反駁:第一,如果等著女真先動手,那燕京就會落到女真人手里,對大宋來說情況并沒有好轉;第二,燕云本來就是漢地,大宋出兵不是侵略,是恢復漢人故土,是解救漢家子民,上順天意,下順民心;第三,沒有燕云,誰都是強敵,奪回燕云,誰都會溫順。(12)
宋徽宗從思想上被徹底說服了,他決定執行李良嗣的計劃,只不過執行的時間還需要等等。等他徹底解決西夏的邊患,這樣才能把全國最強悍的西北精兵調集到河北,再容他籌集足夠的糧餉,動員足夠的民夫,如此與遼軍作戰時才有充足的后勤保障。
這一切,都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
宋徽宗給李良嗣賜了一個國姓,改名為趙良嗣,還給了他一個秘書丞的文職工作,慢慢等待時機的到來。
北宋和女真,這一對熟悉的陌生人,突然之間就因為一個叛逃者,在宋徽宗的心里被聯系到了一起。
“端王(13)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十一年前,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趙煦駕崩,身后無子,宋英宗趙頊的皇后高太后指定由他來接任皇位,宰相章惇就當著所有大臣的面用這句話來表示強烈的反對。憋著一口氣的宋徽宗偏要向他的子民證明:我不但不輕佻,可以君天下,我還要做得比我的祖宗、比我的父兄更好。燕云,這一片讓太宗皇帝以身殉國,讓神宗皇帝死不瞑目的土地,早晚都得回到我大宋的手中。這個任務,就交給我來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