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漢代實物

現(xiàn)存漢代建筑遺物之中,有墓、石室、闕、崖墓為實物;明器、畫像石之類,則為間接資料。

西漢諸帝陵,均起園邑,繚以城垣,徙民居之,為造宅第,設官管理,蔚然城邑。今長安附近,漢帝諸陵雖僅存墳丘,其繚垣及門闕遺址尚可辨。墳丘名曰“方上”,多為平頂方錐體,或單層或二三層,最大者方二百六十余米,高三十米。其附屬廟殿,均無存焉。至于地下工程,其制度雖載在史籍,然在未經發(fā)掘以前真相難明。文獻所記,茲不贅述。

其余小墓,曾經發(fā)掘者頗多。墓之簡單者,僅用木槨,或累石卵為外墻。其稍大者以磚石構成羨道及墓室。羨道多南向。墓室配列無定則,數(shù)目亦多寡不一。就結構言,約略可分為四種:(一)井干式木構墓,如朝鮮南井里彩匣冢彩匣冢。;(二)疊澀券墓,如遼寧營城子“二號墓”營城子。;(三)發(fā)券墓,如山東金鄉(xiāng)縣朱鮪墓Wilma C.Fairbank,The ofering Shrines of“WuLiangTz’ǔ.”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No.l.;(四)空心磚墓,磚出土者多,墓完整者尚未見,僅能推想其結構,墓之地面配置,墳丘之前,或作石室、石闕及石人、石獸等,如朱鮪墓則有石室,山東嘉祥武氏墓則有石室、石闕、石獅。咸陽霍去病墓壘石以像祁連山,其石獸雕刻尤為雄壯。

石室(圖6) 漢墓石室見于文獻者甚多,然完整尚存者,僅山東肥城縣(今肥城市)孝堂山“郭巨”墓祠一處劉敦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調查記》,《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四期。。石室通常立于墳丘之前。室平面作長方形,后面及兩山俱有墻,正面開敞,正中立八角石柱一,分正面為兩間。屋頂“不廈兩頭造”,即清式所稱“懸山式”,上施脊,瓦隴、瓦當均由石塊上刻成。著名之“武氏祠畫像石”實為石室之毀后散亂者。美國費慰梅即Wilma C.Fairbank,The ofering Shrines of“WuLiangTz’ǔ.”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No.l.見費慰梅《漢武梁祠建筑原形考》,《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第二期,王世襄譯。——陳明達注(Wilma C.Fairbank)就現(xiàn)存石之拓本,歸復原狀,不唯藉知各畫石之原位置及室內壁面畫像之圖案,且得以推知石室之結構及原形與“郭巨洞”相同,正面中間立一柱,且有后部另有小龕突出如后世所謂龜頭者Wilma C.Fairbank,The ofering Shrines of“WuLiangTz’ǔ.”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No.l.

石闕(圖7) 漢宮殿“祠廟”陵墓門外兩側多立雙闕,或木構或石砌;木闕現(xiàn)已無存,石闕則實例頗多,均為后漢物。闕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闕者,則有較低較小之闕,另具檐瓦,倚于主闕之側。檐下有刻作斗栱、枋額,模仿木構形狀者,有不作斗栱,僅用上大下小之石塊承檐者。武氏祠闕(公元147年)及河南嵩山太室(公元118年)、少室、啟母三廟闕均有子闕而無斗栱劉敦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調查記》,《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四期。。闕身畫像如石室畫像石。四川、西康諸闕均刻斗栱木構形;其有子闕者僅雅安高頤闕(圖8)及綿陽平陽府君闕(圖9至圖11);其余梓潼諸殘闕及渠縣沈府君闕、馮煥闕及數(shù)無銘闕并江北縣無銘闕,均無子闕劉敦楨、梁思成等測繪。。其雕飾方法,一部平钑如武氏祠石,而主要雕飾皆剔地起突四神及力神,生動強勁,技術極為成熟。意者平钑代表彩畫,起突即浮雕裝飾也。

圖6 漢墓石室

圖7 漢石闕數(shù)種

圖8 四川雅安高頤闕平、立面圖

圖9 四川綿陽漢平陽府君闕

圖10 四川綿陽漢平陽府君闕細部之一

圖11 平陽府君闕細部之二

崖墓 湖南、四川境內,現(xiàn)均有崖墓遺跡,尤以四川為多。其小者僅容一棺,大者堂、奧相連,雕飾盛巧。樂山縣(今樂山市)白崖劉敦楨、梁思成等測繪。(圖12)、宜賓黃沙溪劉敦楨《西南建筑圖錄》。諸大墓,多鑿祭堂于前,自堂內開二墓道以入,墓室即辟于墓道之側,其中亦有鑿成石棺者。全墓唯祭堂部分刻鑿建筑結構形狀。堂前面以石柱分為兩間或三間,其外檐部分多已風化。堂內壁面隱起枋柱,上刻檐瓦,瓦下間飾禽獸。堂內后壁中央有鑿長方形龕,與山東諸石室之有龕者同一形制。祭堂門外壁上亦有雕刻闕及石獸者,蓋將墓前各物縮置于一處也。

彭山縣(今彭山區(qū))江口鎮(zhèn)附近崖墓(圖13至圖15)劉敦楨、莫宗江、陳明達測繪;陳明達《彭山漢崖墓》,未刊稿。,則均無祭堂。墓道外端為門,門上多刻成疊出如檐者兩層;下層刻二獸相向,上層刻碩大之斗栱。門兩側間亦有刻柱及斗栱承枋者,墓道內端兩旁有辟作一個或二三個墓室者;有少數(shù)墓室內有鑿成八角柱,上施斗栱者。柱身肥矮,上端收殺頗巨,其下承以礎石。漢代斗栱,及柱之獨立施用者,江口崖墓為現(xiàn)存僅有之實例。墓室之內亦多鑿石棺,壁上且有鑿小龕,灶,或隱出柱枋及窗者。崖墓內地面均內高外低,旁鑿水溝,蓋泄水為墓葬工程一重要問題也。

除實物外,明器及畫像石均為研究漢代建筑之重要資料。

明器 明器為殉葬之物,其中建筑模型極為常見,如住宅、樓閣、望樓、倉囷、羊舍、豬圈之類,均極普通(圖16),近年為歐美博物館收集者頗多,明器住宅多作單層,簡單者僅屋一座,平面長方形,前面辟門,或居中或偏于左右;門側或門上或山墻上辟窗,或方或圓或橫列,或飾以菱形窗欞。屋頂多“不廈兩頭造”。亦有平面作曲尺形而將其余二面繞以圍墻者。

圖12 四川樂山白崖崖墓平面

圖13 漢崖墓建筑及雕飾

圖14 四川彭山縣(今彭山區(qū))雙江鎮(zhèn)崖墓平面及墓門詳圖a

圖15 四川彭山縣(今彭山區(qū))雙江鎮(zhèn)崖墓平面及墓門詳圖b

圖16 漢明器建筑物數(shù)種

二三層之樓閣模型多有斗栱以支承各層平坐或檐者。觀其斗栱、欄楯、門窗、瓦式等部分,已可確考當時之建筑,已備具后世所有之各部。二層或三層之望樓,殆即望候神人之“臺”,其平面均正方形,各層有檐有平坐,魏、晉以后木塔,乃由此式多層建筑蛻變而成,殆無疑義。

羊舍有將牧童屋與羊屋并列,其他三面圍之以墻者。其屋皆如清式所謂硬山頂,羊屋低而大,人屋較高。豬圈四周繞以墻,置廁于一隅,較高起,北方鄉(xiāng)間,至今尚見此法焉。

畫像石 畫像石中所見建筑,有廳堂、亭、樓、門樓、闕、橋等。其中泰半為極端程式化之圖案,然而階基、柱、枋、斗栱、欄桿、扶梯、門、窗、瓦飾等,亦均描畫無遺,且可略見當時生活狀況(圖17)。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所藏函谷關東門畫像石,畫式樣相同之四層木構建筑兩座并列,樓下為雙扇門,上以斗栱承檐,二三層壁上均開小方窗,周以走廊,以斗栱承檐。第四層無廊,上覆四阿頂,脊上飾以鳳凰。其所予人對于當時建筑之印象,實數(shù)明器及其他畫像石均忠實準確也。

圖17 漢畫像石中建筑數(shù)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德化县| 宁海县| 略阳县| 固始县| 威海市| 铜山县| 昭平县| 高州市| 永定县| 商南县| 霞浦县| 滁州市| 兰考县| 且末县| 汾西县| 井冈山市| 平远县| 衡南县| 邹平县| 枞阳县| 小金县| 铅山县| 平遥县| 白朗县| 天气| 牟定县| 班玛县| 郴州市| 廉江市| 抚松县| 团风县| 五寨县| 利辛县| 大荔县| 廉江市| 吐鲁番市| 衡东县| 习水县| 裕民县|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