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題材上的開拓
- 文豪1979:我在師大當門房
- 肉都督
- 4971字
- 2025-06-03 23:10:39
《中學英語二十四字整體教學法的整體操作細則》發表之后,得到了不錯的反響,不少中學老師都回信,表示愿意參與印證這個方法的教學實驗。
回信的基本上都是燕京地區以及周邊城市的學校老師,因為《中小學外語教學》如今主要也是在燕京以及周邊城市發行,南邊的中小學訂閱較少。
而且雜志剛發行,南邊的學生即便有老師回信,到燕京也要些時間。
開學沒幾天,馬俊明特意找了一趟楊翊,就篩選參與教學實驗的中學一事問了楊翊意見。
楊翊給馬俊明提了三點建議。
第一,參與實驗的學校距離師大不宜太遠,這樣能夠保證信息反饋的及時性。
第二,參與實驗的學校要能分出不同的層次,師資力量、生源水平都要有不同,這樣能夠保證樣本多樣性。
第三,要選來信老師有話語權,并且對參與實驗有決心的學校,這樣的話,教學方法的實行壓力小,不容易半途而廢。
馬俊明有教學實驗的經驗,自然知道楊翊說的這三點都很切合實際。
他還開玩笑說,要不是資料室現在也缺人,他真想把楊翊挖到《中小學外語教學》編輯部去,他們編輯部現在也很缺人。
對此,楊翊只是笑笑,沒有給任何回應。
他覺得如今在資料室的工作非常好,沒有任何換部門的打算。
馬俊明他們編輯部比資料室忙多了,這段時間楊翊去了兩次,這兩次過去,編輯部的老師們都是埋頭工作,辦公室里面一點活人氣息都沒有。
而且聽他們說,平常即便不是很忙的時候,也要到六七點才能下班,如果忙的話,加班到八九點鐘是常態。
編輯部收到的信很多,基本上都要看,很多還需要回復。
雖然他們編輯部普通編輯每月的獎金高達十元,但是楊翊還是沒有任何興趣,畢竟他隨便發一篇翻譯稿,就有超過十元的稿酬。
現在他跟黃曉輝直接對接之后,稿費還是比較穩定的。
而且就他們編輯部這加班時間,楊翊也沒辦法教慢班了,給慢班代課的薪資可比十元獎金多很多。
新學期開始之后,慢班的任務變重了。
他們班的學生從原先的三十人擴充到了六十人,足足翻了一倍。
多出來這三十人,都是從各系慢班抽調過來的,基本上都是各班吊車尾的存在。送到楊翊這里來,有點死馬當活馬醫的意思。
學生們收進來之后,楊翊給他們摸了個底,結果慘不忍睹。
為了不讓他們影響原先慢班學生的學習進度,楊翊就按照之前規劃的,給學生們分成了三個班。
于升、何書琴等一些英語成績拔尖的,總共十五個人,組成了一個火箭班。
成績中等的,總共二十五人,組成英才班。
剩下二十個基礎特別差的,組成超越班。
超越班楊翊親自來教,英才班則扔給了陳琪他們,因為英才班的學生基礎還算可以,陳琪他們能夠教得明白。
楊翊準備等到超越班的學生基礎再好一點,就跟英才班一樣,也扔給陳琪他們,然后他就重點培養那些尖子生,同時對他們進行一些教學法的指導。
對于這些學生,楊翊沒有打算把他們教成于升、何書琴那種,語言學習的天賦是很重要的,楊翊不是神,沒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他能夠做的,就是讓愿意學的學生,能夠找到學習方法,慢慢一點點的進步。
外語系主任洪樹南知道楊翊給六十個學生分了三個班,第一反應是,給楊翊安排的學生太少了。
要知道楊翊把學生分成三個班,他們就應該給楊翊安排三百個學生。
現在六十個學生,楊翊教起來,比上學期三十個學生還要輕松。
……
上滬作協三樓304室,《上滬文學》編輯部,于炳昆跟他負責的新人作者陳村大吵了一架,原因是陳村的新作里面敏感的地方太多,于炳昆就告訴陳村要刪改,陳村堅決不肯,逐字逐句跟于炳昆頂嘴。
兩人吵了一個多小時,沒有吵出任何結果,直到陳村要回師范學院上課,304室這才消停。
坐在于炳昆對面的周界人打趣道,“于組長不要生氣,人家小伙子腦門都是硬的,說不通很正常。你不如看看前段時間積壓的來稿里面,有沒有什么有價值的,不用緊著人家一個作者薅?!?
于炳昆嘆了口氣,“現如今手頭上這些稿子都沒處理完,哪有那些閑心?!?
最近他們編輯部確實積壓了不少稿子,很多都是年前遺留的。
《上滬文學》前兩年一復刊,就充滿了活力,來稿不管是理論組、詩歌組還是小說組都搶著要看,一篇稿子到了他們編輯部,根本等不到第二天。
但是這兩年稿子太多,加上去年年前比較忙,就積壓了不少稿子。
雖然于炳昆嘴上說沒有閑心,但還是拿了一摞來稿到自己桌上,副主編李子蕓可是下了死命令要他們在兩周之內把之前的稿子清理掉。
只不過看了幾篇稿子,于炳昆心情是越來越差。
這兩年他們《上滬文學》來稿越來越多,稿件的平均質量卻越來越差,他剛剛審的那篇,完全就是中學生的日記,啰嗦就不說了,而且內容十分空洞,讓人看得云里霧里。
退稿!
退稿!
還是退稿!
這兩年于炳昆脾氣越來越差,以前退稿的時候,不管對方作品如何,都會語重心長地點評一番,鼓勵一番。
如今遇到這類毫無價值的稿件,他都是只附上三個字:可另投。
還有些稿子,只要開頭二十個字看不出來是小說還是其他的,他就立馬把稿子扔給對面的理論組的周界人手里,就當成文學評論對待了。
兩個小時后,于炳昆摸到了一份挺厚實的稿件,他知道又來了一個挺大的活,所以先喝了口茶,然后才將信件拆開。
信封里面只裝了稿件,并沒有作者“自薦信”之類的東西。
許多作者喜歡附上一封信,交代一下自己的簡歷,譬如之前在某某雜志上發過什么文章之類,并且表達一些對雜志社的景仰之情,想要以此來提高過稿的概率。
沒有寫的,要么是不屑寫,要么就是沒得寫,后者的可能性往往更高。
“大概又是個新人?!?
于炳昆嘀咕一句,隨即看到了作者一欄寫著“木羽”二字。
他眼睛一瞇,這木羽……好像是《山民》的作者?
因為《山民》上過《文藝報》,于炳昆印象很深,這首詩之前在他們編輯部也討論過。
只不過,此木羽就是彼木羽么?
木羽并不是什么很奇特的筆名,有人撞筆名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可能是故意為之。
筆名重復并不犯法,不過像他們《上滬文學》這種雜志社,肯定要注意這一點。假如真的有人故意跟《山民》作者起了個一樣的筆名,他們又想要發行這篇文章,應該會勸對方改筆名。
除非人家本名就叫木羽,那就不好讓人家改了。
于炳昆把心里的疑惑暫時放下,先掃了眼小說名《棋王》,然后開始認真看稿子。
“車站是亂得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
看完開頭一段,于炳昆吸了吸鼻子,又是一篇寫知青的小說,也可能又是一篇傷痕小說。
于炳昆對這些主題倒是沒有意見,只不過寫這種題材的人很多,寫得好的卻很少,很多都是老生常談,翻來覆去說的都是一樣的事情。
作為一個編輯,雖然他知道這種小說寫得好的可能性不大,但還是期盼著他手上拿的這篇能寫好,誰也不想浪費時間。
看著看著,于炳昆發現了一些不對勁。
雖然這篇《棋王》也描述了知青時期的艱苦,但是未曾在“創傷”上著墨太多,故事的核心“王一生”主要就是在下棋。
相較于很多知青小說,這篇小說要顯得干凈一些,這種干凈,倒不是說有文過飾非的嫌疑,而是它只是簡簡單單地將角色所處環境描寫出來,并沒有撕心裂肺的控訴。
甚至在看小說的過程中,于炳昆一度認為這篇《棋王》有種通俗小說的味道,特別小說最后部分,王一生“以一對十”的場面,特別像一些武俠小說里面才會出現的。
于炳昆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已經盡量避免灰調子,但是小說里面依舊存在一些敏感情節,比如后面文教書記索賄的情節。
“這一塊要不要改呢?又該怎么改呢?”
于炳昆抿著嘴唇,考慮著是否要讓作者將文教書記索賄的這一段給改掉。
但是這一段要改,工程可不小。
而且這一段灰調子,影響也不是很惡劣,因為王一生拒絕了“走后門”,這次賄賂行為等于是沒有成功。至于后面腳卵有沒有繼續送禮,以求早點調走,小說里也沒有交代。
現在畢竟已經是1980年。
對面的周界人聽到他嘀咕,好奇問道,“什么要不要改?”
于炳昆笑著指了指手里的稿子,“剛才看的一篇小說,里面有點灰調子?!?
“你已經在考慮要不要改,是說這篇稿子能過么?”
于炳昆拍了拍腦袋,他剛才壓根沒想這篇稿子能不能過的問題,就已經開始考慮小說該怎么改了。
不過這也說明,他潛意識里已經確定這篇稿子能過。
當然,能不能過,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
“反正這篇稿子在我這里是過了?!?
于炳昆找來一張審稿單,在上面填上小說跟作者的信息,然后寫了自己對這篇小說的審稿意見。
周界人見他在寫審稿單了,好奇問道,“這篇稿子有什么特別,你看一遍就開始寫審稿單了?”
雖然跟于炳昆才共事幾個月時間,但是周界人對他的審稿習慣非常了解,普通的稿子,他至少要看三四遍才開始寫審稿單。
能讓他看一遍就開始寫審稿單,說明這篇小說讓他眼前一亮。
“一篇知青小說?!?
周界人一臉不信,“就只是一篇知青小說?”
于炳昆笑了笑,“就是?!?
“拿來給我看看?!?
周界人站起身,伸手要拿稿子,于炳昆卻用手死死壓住稿子,“等我把審稿單寫完,再給你看?!?
“好罷。”周界人撇撇嘴,又坐了回去。
于炳昆雖然只看了一遍就開始寫審稿單,但是寫起來卻很慢。
寫了一點,又看一遍,再寫一點,再看一遍。
反反復復地,他把《棋王》看了好幾遍,才寫完審稿單。
寫完之后,他要把審稿單跟稿子一起送給小說組的組長唐鐵海,卻被周界人給截胡了。
“先給我看,看完我再給老唐?!?
稿子被搶了,于炳昆擺擺手,“你看吧,不過下班之前一定要給唐組長?!?
反正唐鐵海、茹志娟、李子蕓等幾個領導這會兒都去開會了,也沒辦法給他們審稿,讓周界人看看也無妨。
“放心好了?!?
周界人拿過稿子,一下就看到了作者“木羽”,他瞪大了眼睛,看著于炳昆,“老于,你什么時候跟木羽聯系上了?”
他的聲音有點大,編輯部的好些人都看了過來。
斜對面的楊曉敏好奇問道:“什么木羽?來了詩歌么?”
楊曉敏也是小說組的,不過她對詩歌十分關注,之前他們編輯部討論《山民》,她就是主力軍。
因此一聽到木羽,她還以為是收到了木羽的詩歌。
周界人晃了晃手里的稿子,“不是詩歌,是一篇小說?!?
“小說?”楊曉敏滿臉驚訝,看向于炳昆,“于組長,是木羽給你投的小說稿子么?”
于炳昆攤了攤手,“我哪里認識木羽啊,這稿子不就是我剛才從待審的稿子里面拿出來的么,你們也看到了?!?
“那是木羽自己投來的?”
“這也不知道是不是寫《山民》的木羽。”
楊曉敏立馬跑到周界人面前,“給我看看。”
“我先拿到的……”周界人嘴上這么說,卻還是把稿子前面分給了楊曉敏,“你看完前面這幾頁給我。”
“嗯,多謝?!?
楊曉敏拿著前面幾頁稿子回到自己座位上,開始看起稿子。
坐在楊曉敏旁邊的肖元敏也湊過頭來,“真是木羽的小說?”
“反正署的是木羽?!睏顣悦糁噶酥缸髡呙?,“可惜我們也不知道木羽的筆跡是什么樣的,看看文風像不像吧。”
“詩歌跟小說,文風上怎么判斷?”肖元敏一臉懷疑。
楊曉敏撇撇嘴,“先看吧?!?
“嗯,我們一起看?!?
……
茹志娟、李子蕓他們幾人回到編輯部的時候,只見編輯們都聚在一起熱烈地聊著什么。
周界人把手中的稿子拍得啪啪響,語氣篤定地說,“要我說,木羽肯定是收斂了,這結尾看著不太對勁。”
“就是?!痹姼杞M組長肖崗點頭表示同意,“這個結局肯定有改動?!?
“這篇小說題材沒什么特別的,現在反應知青生活的小說已經很多。但是它獨特的敘事方式,讓人眼前一亮。”
楊曉敏點頭道,“元敏說得沒錯,這絕對是一種題材的開拓。木羽果然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詩人,寫小說也是一樣?!?
三個領導在門口聽了一會兒,李子蕓先開口道,“你們在聊什么呢?”
于炳昆連忙把《棋王》的稿子跟他寫好的審稿單一并送到李子蕓面前,“李主編,今天剛發掘的一篇小說,大家都看了?!?
李子蕓接過審稿單大致看了看,隨即笑著問道,“這個木羽是《山民》的作者么?”
于炳昆搖頭,“不確定,是自己寄過來的。”
“你們都覺得這篇小說好?”李子蕓又問道。
小說組的幾個編輯沒有接話,倒是詩歌組組長肖崗笑著說道,“我覺得是不錯,不管這個木羽是不是寫了《山民》跟《從前慢》的木羽,這篇小說絕對有水平。這篇小說,既不像一些同類小說一樣,先寫傷痕,再寫追求,也不像另一些同類小說一樣(此處系統刪改)。”
這時楊曉敏接過話茬,“嗯,這篇小說突出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會僅僅被歷史的狂風吹來卷去,蘊藏了一種很新、很強的生命力?!?
唐鐵海笑道,“看來我們去開會的這段時間,大家發現了一部好作品?!?
“唐組長,稿子你先審,然后再給我。”李子蕓把稿子跟審稿單一起遞給唐鐵海,又說道,“這篇小說篇幅不短,要認真對待?!?
《上滬文學》發的小說大部分都在一萬字以下,像這種一萬大幾千字的稿子確實算長的。
當然了,長有長的好處,過去幾期的小說份量都不太足,如果能有一篇一萬五千字的稿子上來,小說板塊的份量一下子就上來了。
唐鐵海點點頭,“好,今天我就把審稿單送過去給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