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灣的暮色像團凝固的血,將沙灘染成鐵銹色。陳浩軒站在當年抗倭英歌隊沉江的礁石上,三十七具古槌在腰間形成的魂網發出蜂鳴,每支槌頭的磷火都在指向海底的北斗陣圖——那里,陳疤子的羅盤逆位器正在引動灣底的千年磷火,海水下隱約可見倒轉的北斗光影。
“引龍人,該讓三十七槌魂歸位了。“林婉的銀吊墜終于完整,吊墜中央嵌著的正是中央土槌的魂網碎片,“老聾伯說過,英歌灣的潮水是活的陣圖,每道浪痕都是先輩的槌印。“她指向漸漸退潮的沙灘,露出的沙面竟天然刻著與隱譜相同的“引龍十八式“。
陳疤子站在改裝漁船上,手中的逆位器已與灣底的逆龍槌共鳴,船身周圍環繞著青紫色的磷火,正是當年英歌隊沉江時的死魂焰。“你以為有了魂網就能贏?“他的聲音混著引擎轟鳴,“1962年那場暴雨,你大伯的血早就滲進了陣眼,現在不過是讓當年的悲劇重演!“
陳浩軒忽然看見,灣底的北斗陣圖中央,正緩緩升起當年沉江的古船殘骸,船首雕刻的龍頭眼眶里,嵌著的正是陳疤子父親留下的逆龍槌。而在船身周圍,三十七具骸骨正隨著潮水擺動,手中的英歌槌形成的磷火,與陳疤子的逆位器形成詭異的共振。
“啟動鎮魂鼓!“林婉甩出紅綢腰帶,套住礁石上的十二面牛皮大鼓——那是從麒麟鎮祠堂運來的、刻著三十七位先輩姓名的護魂鼓。陳浩軒踏出兵譜中的“定海神針“步,四象槌在鼓面敲出震耳欲聾的鼓點,每一聲都合著他的心跳,更合著灣底骸骨手中槌的脈動。
沙灘突然震動,三十七道槌影從地底升起,正是桑浦山烈士陵園的烈士們。他們的英歌槌在空中劃出的軌跡,與陳浩軒的動作完全同步,形成覆蓋整個海灣的金色光網。陳疤子的磷火船剛觸到光網,便發出刺耳的尖嘯,船身的逆位器紋路開始崩裂。
“陳疤子,看看你父親刻在逆龍槌上的字!“陳浩軒甩出中央土槌的魂網,網中浮現出 1962年大伯與陳父背靠背的場景,“他們用生命守住的陣眼,不是讓你用來復仇的!“
逆位器應聲落地,陳疤子望著灣底父親的骸骨,發現他手中的逆龍槌槌頭,竟刻著與陳浩軒木匣相同的纏枝紋——那是當年太爺爺林震川親自為副手陳阿水刻的護陣紋。“原來......“他跪在船頭,“父親從來不是叛徒,他是用逆槌給正槌當盾牌......“
英歌灣的潮水在此時達到最高潮,陳浩軒看見,灣底的古船殘骸突然解體,三十七具英歌槌隨著潮水升起,每支槌頭都燃著不同顏色的磷火:麒麟鎮的赤焰、汕頭埠的蠔白、揭陽的朱紅、鳳凰山的金芒......這些磷火在空中拼成完整的潮汕地圖,每個縣市的位置都對應著一座發光的英歌祠堂。
“現在,該讓英歌魂真正蘇醒了。“林婉將銀吊墜按在陳浩軒掌心,吊墜與魂網融合的瞬間,整個海灣的潮水突然靜止,“用太爺爺創的'引龍歸海'式,讓三十七槌認主。“
陳浩軒閉目感受著潮水的呼吸,忽然聽見無數聲音在耳邊響起——那是百年前抗倭的吶喊,是 1949年抗洪的號子,是 1962年英歌灣最后的鼓點。他睜開眼,發現自己的雙手已不再是少年的模樣,而是疊著太爺爺、爺爺、大伯的手,共同握著三十七具古槌。
“起——槌!“
隨著暴喝,三十七具古槌同時升空,在海灣上空組成巨大的北斗七星,每顆星子中央都嵌著英歌舞的經典招式:“雙龍出海““猛虎下山““燕子穿簾“......這些槌影落下時,沙灘上竟浮現出歷代英歌傳人的身影,他們與陳浩軒的動作完全一致,仿佛跨越時空的共舞。
陳疤子的漁船在光網中漸漸瓦解,他望著手中的逆龍槌殘件,發現上面的倒轉北斗正在與陳浩軒的正位魂網融合,最終形成完整的太極圖案——正與逆,從來都是英歌舞陣圖的陰陽兩面。
當最后一聲鼓點落下,英歌灣的潮水突然倒灌,將所有磷火吸入海底,只留下沙灘上三十七朵綻放的紅槿花,每一朵都開在當年先輩倒下的位置。陳浩軒看見,灣底的北斗陣圖中央,緩緩升起一塊無字碑,碑身倒映著整個潮汕平原的英歌祠堂,每座祠堂的鼓點都在為勝利而鳴。
“陣圖重啟了。“林婉望著漸漸退去的潮水,發現陳浩軒腰間的紅綢腰帶已完全變成金色,“現在的英歌舞,不再是秘譜里的死陣,而是每個潮汕人骨血里的活魂。“
陳疤子蹣跚著走上沙灘,將逆龍槌殘件遞給陳浩軒:“我父親說,逆槌的使命是守護正槌的背影。“他望向海灣,那里的磷火已變成溫和的藍光,“從今天起,陳家的逆槌,歸位。“
陳浩軒將殘件嵌入魂網,發現整個陣圖突然多出一道暗紋——那是陳阿水的名字,終于回到了三十七位先輩的名單里。他忽然明白,所謂的詛咒與背叛,不過是時間蒙在傳承上的塵埃,而真正的英歌舞魂,從來都在潮汕人的血脈里,從未斷絕。
當第一聲晨鼓從麒麟鎮祠堂傳來,陳浩軒望著沙灘上玩耍的孩童,他們正用樹枝模仿著英歌舞的步法,在沙地上畫出小小的北斗。他知道,屬于英歌舞的傳奇,才剛剛開始——三十七具古槌,三十七座祠堂,三十七代傳人,將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跳著永不熄滅的護魂之舞。
英歌灣的海風掀起他的衣角,露出內襯上完全顯現的三十七槌魂網紋——那是英歌魂正式認主的印記,也是整個潮汕平原的文化基因。他忽然聽見木匣里傳來細碎的笑聲,那是太爺爺、爺爺、大伯的笑聲,是所有為英歌舞付出生命的先輩的笑聲。
“該回家了。“林婉指向遠處的麒麟鎮,那里的祠堂正重新漆上朱紅,十二面牛皮大鼓在晨光中閃爍,“父親們的秘密,終于可以變成孩子們的榮耀了。“
陳浩軒握著三十七具古槌,感受著它們與自己心跳的共振。他知道,無論未來有多少驚濤駭浪,只要英歌的槌聲響起,潮汕大地的魂,就永遠不會滅。
英歌灣的潮水再次涌來,在沙灘上留下嶄新的槌印。那些印記,是過去的終點,更是未來的起點——當新一代引龍人踏響第一聲鼓點,整個潮汕平原都將聽見,那來自骨血深處的、永不褪色的英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