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用靈魂作為代價
- 匠心入魂
- 躺平寫小說
- 1980字
- 2025-05-04 20:14:54
敦煌的風沙裹挾著千年的秘密,將藏經洞入口處的砂礫打得噼啪作響。陸星野單膝跪在布滿裂痕的地面上,掌心的金色紋路與面前的曜變天目盞殘片產生共鳴,盞內零星的光斑如同即將熄滅的星火,在昏暗的洞窟中明滅不定。
“星野,蜃樓的人已經封鎖了所有出口。”沈青瓷的聲音帶著明顯的喘息,她手中的銀針在絲綢上穿梭如電,將洞外傀儡師操控的皮影大軍暫時阻擋在外。蘇繡特有的幻境在洞口流轉,卻被對方以活字印刷術的咒文不斷侵蝕,“他們這次帶來了完整的《天工開物》殘卷,所有機關都在逆向運轉!”
鐘子期突然劇烈顫抖起來,琴弦在他手中繃成危險的弧度。手機屏幕快速閃爍,投射出一行血紅色的文字:“嵇康殘魂感應到了‘萬工之源’的波動!他們正在用匠魂獻祭,強行開啟歸墟!”他的指尖在琴弦上瘋狂跳動,音律中混雜著《廣陵散》失傳的段落,洞窟頂部的壁畫竟開始剝落,露出底下層層疊疊的古老符咒。
陸星野猛地起身,金紋順著手臂攀上脖頸:“不能再等了!按照計劃,我引動天目盞的力量,青瓷用蘇繡構建屏障,子期用音律擾亂對方的陣法!”他的目光掃過天目盞殘片,想起在海底寶船時父親的虛影,“鄭和船隊用整艘船作為牢籠封印‘萬工之源’,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股力量重新關回去!”
話音未落,洞窟深處突然傳來金屬扭曲的聲響。器魂使的身影緩緩浮現,他周身纏繞著由怨魂凝聚的黑霧,手中的星穹鼎已經完全變成血紅色:“守鑰人,你以為憑一個殘缺的曜變天目盞就能逆轉乾坤?”他的聲音像是從深淵傳來,震得地面簌簌作響,“知道鄭和為什么失敗嗎?因為‘萬工之源’本就是天道對匠人的詛咒——當技藝超越人力極限,就必須用靈魂作為代價!”
沈青瓷的銀針突然暴漲,在空中織出一道銀河:“你胡說!先祖的殘魂告訴過我,真正的匠心應該是傳承,而不是獻祭!”她的發絲被力量掀起,發間的西夏文銀針爆發出耀眼的光芒,與天目盞的光斑遙相呼應,“當年顧繡派之所以將秘法封存,就是為了不讓‘以魂養器’的邪術重現人間!”
鐘子期的琴弦突然繃斷,他卻露出詭異的微笑。手機屏幕上浮現出嵇康的殘魂虛影,口中念著失傳千年的琴譜:“原來如此...《廣陵散》最后七個音符,竟是打開歸墟封印的反咒!”他的手指在斷弦上凌空撥動,洞窟四壁的壁畫開始流動,敦煌飛天化作實體,用飄帶纏住了正在吟唱咒文的蜃樓成員。
星野將天目盞殘片按在胸口,金紋如血管般蔓延全身:“不管什么詛咒,今天我都要打破它!”隨著他的低吼,天目盞突然迸發萬丈光芒,盞內的光斑匯聚成星河,將整個洞窟映照得如同白晝。那些被蜃樓煉化為武器的匠魂,在光芒中發出解脫的悲嘯,開始掙脫控制。
“不可能!”器魂使瘋狂催動星穹鼎,血光與金光在洞窟中央碰撞,“這些怨魂已經被我用活字印刷術篡改了記憶,他們只會服從于毀滅!”他身后的蜃樓成員紛紛祭出法器,景泰藍制成的傀儡、徽墨書寫的咒符、活字組成的鎖鏈,將三人的退路徹底封死。
沈青瓷突然咬破指尖,鮮血滴落在繡繃上:“蘇繡有針法名曰‘繡魂’,可將魂魄具象化!”她的絲線化作萬千銀針,刺入周圍怨魂的眉心,那些被污染的魂魄中竟浮現出匠人們臨終前的記憶——南宋漆匠看著未完成的屏風含笑而逝,徽州墨工將秘方藏進女兒襁褓...
“看到了嗎?”陸星野的聲音帶著悲愴,天目盞的光芒開始凝結成實體,“他們從來都不想成為殺人的工具!”他將天目盞高高舉起,金紋與盞內星河融為一體,“現在,我以守鑰人的名義,送你們回家!”
就在這時,歸墟的封印發出不堪重負的嗡鳴。海底寶船的畫面突然出現在天目盞中,鄭和的虛影與陸星野的父親重疊,他們齊聲說道:“真正的解法不是封印,而是傳承!”星野恍然大悟,將天目盞重重砸向地面,萬千光芒化作無數細小的星屑,飄向在場每一個匠魂。
“這是...?”器魂使驚恐地看著被光芒籠罩的怨魂,那些被他控制的力量正在飛速消散,“你做了什么?”
“我將‘萬工之源’的力量分解成技藝的火種。”陸星野的金紋開始消退,他疲憊地笑了笑,“從今天起,匠魂不再需要獻祭,每一個真心傳承技藝的人,都能成為它們的容器。”
洞窟外,黎明的第一縷陽光刺破風沙。當星野三人走出藏經洞時,蜃樓成員早已消失無蹤,只留下滿地象征著傳承的星屑。沈青瓷的銀針不再散發幽光,鐘子期的琴弦重新恢復清亮,而陸星野掌心的金紋,最終化作了天目盞的圖案。
“看來,我們成功了。”沈青瓷望著手中重新變得溫潤的繡繃,絲線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
鐘子期在手機上快速打字:“嵇康殘魂說,《廣陵散》終于完整了。”他的眼中閃爍著從未有過的光芒。
陸星野握緊手中的天目盞殘片,上面的光斑依然在緩緩流轉:“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天工坊的非遺研學基地,很快就能讓更多人看見這些跨越千年的匠心。”
風沙漸息,敦煌的壁畫在晨光中熠熠生輝。那些曾經被囚禁的匠魂,此刻化作技藝的星火,在傳承者的手中繼續閃耀。而在遙遠的海上,一艘寶船的虛影若隱若現,鄭和的低語隨著海風傳來:“萬工之源,始于人心,終于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