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墨被身周眼花繚亂的力法神光所攝,一時不禁有些心神搖曳。
“師尊,這些都是你當年出山奇遇所得?”
他有些震驚的開口。
這么多寶貝,這得是多少次奇遇了?
“奇遇?”
蘇景秋搖搖頭:“都是些尋常法器,算什么奇遇,好東西不是交給山里就是自己用了,剩下這些無甚用處,故此倒是堆積了不少,不過以你一境修為倒是也堪用了,再好一些的法寶你也御使不了。”
這些還只是看不上眼的邊角料?
難怪跟收破爛似的隨手掛在墻上……
蘇墨大驚。
他目光在諸多法器之中來回打量,突然眼光一頓。
在各色神光之中,他看到了一面小幡,不知由何種材料所煉制,其上鬼氣森森,似有怨毒詛咒之物縈繞周圍。
“這是……”
他有些困惑,這東西一看就不是正道之物,師尊怎么還有此等邪道法器?
蘇景秋“哦”了一聲,扶了扶額:“怎么把它也給拿出來了……”
她搖頭道:“為師當年修行有成,剛出山行走時還不懂世間險惡,誤入一處魔門總壇,失手滅了他們門中上下,倒是意外得了不少寶材,這面招魂幡就是他們門主所用法器,煉制手法粗劣,不堪用,故此放了這許多年,竟是忘了。”
說著手指一點,將那面小幡收回,看了一眼蘇墨:“此乃魔道法器,你還是不用的好。”
蘇墨點頭。
他本來也沒想要。
這種東西拿出去,魔道要搶,正道要除,左右不是人,一根筋兩頭堵。
目光又落到一條鮮紅色的長綾之上。
“朱砂如意綾。”
蘇景秋點點頭:“當年在南荒游歷,于入海口見蛟龍走水,偶得一片龍鱗,后遭人追殺爭奪,逃亡時誤入一處前人洞府,得了不少靈丹寶物。”
“這件朱綾也是洞府里前人所遺留?”
蘇墨恍然。
“那倒不是,”蘇景秋搖頭道,“后來我養好了傷,將追殺之人盡數除了,此物是其中一位邪修所留。”
說著她將那條朱綾也收了起來:“女子之物,太過于柔,與你也不合用。”
接著兩人又一一點過剩余那些法器,蘇墨越聽越是心驚,額頭開始見汗,只知道師尊當年出山,不是誤撞前人洞府,就是擅入上古寶庫,遇龍見鳳、碰著個把神獸那都是家常便飯。
而她每每得到了不得的寶物,總是引來大把修士爭奪追殺,可最后總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剩下來的這些法器,就是當年追殺她的那些修士所留。
這些經歷,隨便拿出其中一件來,都要比外面話本小說里的故事精彩百倍。
可直到最后,將數十件法器一一點完,竟是沒有一件蘇墨合用的。
要不還是去坊市買一件吧,過兩日就要出山,去天工閣找人煉制怕是來不及了。
蘇墨正要開口,卻見自己師尊歪了歪頭,好像又想起了什么。
然后就見對方走到小廬另一邊的小櫥前,拉開最下層的竹屜。
各色神光裹挾著風雷頓時涌現出來。
蘇景秋伸手在里面挑揀了一會兒,然后合上竹屜,隔絕內里翻涌的威勢。
“正好還有一塊紫銅精金,煉制法器再是合用不過,你也學了不少術法,卻還未煉過器,不妨在旁觀摩,學些煉器手法。”
在她手上托著一塊淡紫色的金石,約莫半個拳頭大小,表面隱隱有雷光乍現。
師尊要煉器?
蘇墨聞言心中大喜。
雖然師尊總說她自己煉器手法不成體統,可有【逐風】作為參照,蘇墨還是明白自家師尊手段的。
上次觀師尊織云時自己還未煉炁,只是云里霧里,完全看不懂,可現在已然修真入門,術法學了不少,若能再次觀摩,應當會有不少收獲!
可他隨即環視一圈,有些困惑道:“師尊,我們山上有煉器爐么?”
一般煉器爐可要比丹爐大的多,而且煉器的動靜和威勢也要更大,并非只需一個爐鼎就夠,而是要借助天地自然環境方可。
自己在山上居住這段時日以來,還從未見過有適合煉器的布置。
然后他就見師尊搖了搖頭:“煉個簡單法器而已,要什么爐子?”
說著坐回蒲團,將手中紫銅金輕輕一拋。
那塊金石就這么懸浮于二人面前。
接著蘇景秋屈指輕彈,一縷火苗從她指尖竄起。
火焰流轉,分化出白、金、赤三色,隨即又融合一起,混元不分彼此。
“此火以‘精’、‘氣’、‘神’三者合煉,謂之‘三昧真火’,為師便是以此火開辟的火屬宮府。”
她沒有急著煉器,而是看向蘇墨開口道。
后者神色一肅,明白師尊是要教導些什么了。
“以你的天資,只消勤練那門《混沌五行煉形圖》,圓融五行功法、煉炁小成不過是水磨工夫。”
她點頭道。
“可若要參悟五行真意,尋得開辟宮府的契機,卻是要看個人緣法,便是急也急不來的;
“忘機谷給你起了一卦,說你機緣在東方,我觀你功法修行又以火屬為主,雖說東方行屬為木,可畢竟日出東方,扶光城乃是近大日所在,你此次東行,或可著重參悟火屬真意,試著煉出自己的真火來。”
蘇墨聞言若有所思。
他確實打算以火屬破入二境。
這段時日以來,除卻修行之外,也時常去天工閣、煉丹閣,觀人煉器、煉丹,見識過了諸多不同之火,卻始終沒有找到稱合自己心意的。
故此一直找不到突破契機,始終為此而犯愁。
可聽了師尊所言,卻是突然有了想法。
大日真火?
確實堂皇威嚴,若要論天地之間的火性,太陽真火絕對能排在前列。
以此來破境倒也是上佳之選。
可總覺得還缺了些什么……
似是看出了他心中猶豫,蘇景秋又道:“‘三昧’只是稱謂而已,并沒有什么定式,我可以精氣神合煉,你也未必不能取別的火屬真意,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出去看看外面的天地,或許能有所啟發也未可知。”
蘇墨這才點頭受教。
師尊說得對,既然自己已經有了目標,那就不妨先去印證所得,修行求道之所以要外出行走,不就是為了參悟這片天地嗎?
自己在山中求不得的東西,或許出去行走一番,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