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生活實錄(馬伯庸力薦)
- 橘玄雅
- 2656字
- 2025-04-24 09:31:40
民族與戶籍:曹雪芹是哪族人
我們今天用身份證、戶口本作為身份的證明,其中記載了我們的姓名、民族、住址等信息。而在清代,民族、戶籍與今天有著相當大的區別。
雖然中國歷史上有過一些類似民族的概念,比如“華夏”“戎狄”“蠻夷”等,但是這些概念在當時還是以文化為核心,而并非嚴格的血緣意義。像先秦楚國之國君,就經常以“蠻夷”自詡,認為自己與“華夏”相異。我們今天“漢族”“滿族”等民族的準確概念,還是現代逐步形成的。因此,如果簡單地使用今天的民族概念去分析清代人,就很容易出現錯誤。
比如網絡上經常有關于“曹雪芹是哪族人”的討論,有人說是漢族人,有人說是滿族人,但這兩種說法放到清代其實都不算準確。以上一節提到過的順治五年八月上諭為例,其中指出:
京城漢官、漢民原與滿洲共處。近聞爭端日起,劫殺搶奪,而滿、漢人等彼此推諉,竟無已時。似此何日清寧?此實參居雜處之所致也。朕反覆思維,遷移雖勞一時,然滿漢各安,不相擾害,實為永便。除八旗投充漢人不令遷移外,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居住。
這段文字里,清代官方說的是“滿洲”和“漢人”,就是把“滿”“漢”對應并稱,按照我們現代的民族概念,就是“滿族”和“漢族”。而實際上,根據下文,這里的“滿洲”等于“八旗旗人”,“漢人”等于“漢官及商民”。這就是清代民族概念與今日有異的一個縮影。
大體上,在清代的概念中,民族是融入戶籍之中的。清代戶籍分為數個種類,中原地區主要有四種,稱為“四籍”,即“民籍”“商籍”“灶籍”“軍籍”,這四類也被統稱為“民人”。[10]民人以漢人為主,故而也經常被官方稱呼為“漢人”。當然,民人內部也有其他民族,如回族,私下他們也有區分。不過一般來講,就都叫作“民人”。
四種戶籍之中,民籍最為常見,是普通中原人民的戶籍種類,戶籍一般寫為“某省某地”,跟籍貫相同,歸戶部管理。第二種是商籍,在清代,一般的商人都屬于民籍,而商籍是專門為一些鹽商及其子弟設立的。這是因為古代科舉跟現在的高考一樣,必須在戶籍所在地進行考試,也就是所謂“原籍應試”原則。而鹽商作為一種有政府特權的商人,長期在外做生意,居處不固定,因此就特許他們擁有一種特殊的戶籍,可以在非戶籍所在地參加科舉。第三種是灶籍,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跟煮東西有關,其實是專門從事鹽業生產的人的戶籍。古代為了確保鹽的產量,將從事鹽業生產的人的身份世代固定下來,禁止他們去從事別的職業,所以才有這種特殊的戶籍。第四種是軍籍,也叫衛籍。清代繼承了明代的衛所制度,它有點兒類似于軍區制度。一個軍區內的軍人及其后代世代都在這個軍區內當兵或生產,所以軍籍和民籍是分開的,屬于兵部管轄。以下圖為例,圖片為張佩綸和沈祖懋的朱卷履歷,相當于當時的同學錄,可見左側的張佩綸為直隸遵化州豐潤縣民籍,右側的沈祖懋則是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商籍。

張佩綸、沈祖懋朱卷履歷
除以漢人為主的“民人”之外,清代常見的戶籍還有“八旗旗人”和“蒙古旗人”。
八旗旗人,即是戶籍在八旗系統之中的人,他們的戶籍一般寫為“某旗某佐領下”。清代八旗制度內有各種民族的人,如滿族、蒙古族、漢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朝鮮族等,他們一般被統稱為“旗人”。清代官方用詞中,也經常直接把旗人稱為“滿洲”“滿人”,這大概是因為旗人以滿族為主體[11]。很多人都知道,八旗分成滿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漢軍八旗,但事實上,這并不意味著蒙古族一定被分入蒙古八旗。比如道光皇帝的孝靜成皇后,她姓博爾濟吉特氏,是明代著名的蒙古貴族達延汗的后裔,其祖先名叫瑣諾木,原是兀魯特部的貝勒,在清初歸入清廷,就被編入正藍旗滿洲,而并非蒙古八旗。因此,像前面說的曹雪芹,他原本是漢人,但是其家族在清初被編入八旗,屬于旗人。而在清帝退位之后,旗人的民族由其家族自行申報,既有按照自己本來民族申報的,也有原為滿人改報漢族、原為漢人改報滿族、原為蒙古人改報滿族等情況,總之較為復雜。這也是由古今民族概念差異造成的。
然后是蒙古旗人,一般也被統稱為“蒙古人”。清代在蒙古地區建立了一種行政制度,將蒙古的各個部落拆成若干個“旗”,然后在數個“旗”上設立“盟”,因此稱為“盟旗制度”,比如卓索圖盟,便是由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等六個旗組成。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蒙古盟旗”和“蒙古八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制度,蒙古盟旗是在蒙古游牧的蒙古人,受盟旗制度管理;而蒙古八旗主要跟其他旗人一起居住于城市,受八旗制度管理。清代人所謂的“蒙古人”,一般專指蒙古盟旗之人。以人物來說,清初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出身科爾沁左翼中旗的蒙古盟旗人;而清中后期道光皇帝的孝靜成皇后,雖然同樣是姓博爾濟吉特氏的蒙古族人,卻是出身正藍旗滿洲的八旗旗人。因此,前者的婚姻可以被視為“滿蒙聯姻”,而后者則不可以。以下圖為例,圖片為阿魯特氏崇綺朱卷履歷,可見他是正藍旗蒙古旗人,屬于八旗旗人,而并非蒙古盟旗之人。
除了上面列舉的戶籍之外,其實在清代社會還有幾種特殊的戶籍,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如“樂戶”“丐戶”等特殊戶籍。他們或是明朝罪臣之后,或是從事如仵作等當時為人所賤視的職業,而被劃歸為賤民,世操賤業。這種賤民在當時全國各省,特別是漢地省份內,有相當的數量。針對這種情況,雍正皇帝從雍正五年(1727)到雍正八年(1730),陸續將各省的賤籍“開豁”,規定在“開豁”三四代之后,這些人的后代便可以作為普通民人享有良民的身份。

阿魯特氏崇綺朱卷履歷
第二種是附戶,也叫“家人”。清代“家人”這個詞并不是指家族、親屬,而是指家仆、家奴。如下面一條史料:
各省遇有應行迅奏事宜,原許其填用火牌,由驛馳遞。至尋常奏折,自有弁役、家人,可以赍送,兼程專達,并未嘗稍有稽延。[12]
是說各省地方官的普通奏折,可以讓官差或者“家人”呈送,這里的“家人”就是家仆、家奴。這些家奴沒有獨立的正式戶口,只附在自己主人的戶口之內,不屬于良民的范疇。雍正皇帝推行的“消除賤籍”政策并沒有惠及他們,不過一般而言,他們可以通過“贖身”的形式成為良民[13]。
第三種則是雇工。雇工在現代人眼中完全沒有什么低賤的屬性,但是在古代,雇工雖然擁有自由民的身份,但是他受雇于雇主,和雇主有主仆之分,所以古代律法上一般將雇工算作一種介乎良民和賤民之間的身份,特別是長期的雇工。另外,清代因為經濟的發展,經常有“打短工”的情況,不能跟傳統的長期雇工相類比。所以,清代對于雇工的認定較為復雜,而且在法律上,根據所犯罪行的不同,判定標準也不同[14]。總之,清代雇工,不僅有身份介于良民和賤民之間的“長工”,還有身份為良民的“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