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14.“竹筒”的幸福溫存

絲毫不出意料,項目的測試順利通過了,在會議室中,大家共同商議了產品的名稱——“竹筒”。在江氏科技的大力推廣下,“竹筒”已然成為了電子科技屆的冉冉新星。

最先被應用投產的是公眾慈善行業(yè),官方在了解“竹筒”的功能后,決定將那些偏遠山區(qū)里,被救助的孩子們說的話,錄入竹筒中傳遞給愛心捐贈的人。

有了官方的帶頭,“竹筒”在新聞屆愈發(fā)的火熱,江氏集團的股票,也因為“竹筒”的誕生一漲再漲。

鏡頭再次切換,只見物流車的尾燈在山路上劃出兩道流動的金線時,張婆婆正就著火塘的微光修補一只開裂的竹筒。

藤條在她指間翻飛,新削的竹篾散發(fā)出清苦的草木香,混著數碼設備散熱的輕微嗡鳴——老周留下的便攜式修復儀正在自動掃描她編好的風鈴,將每道藤紋的走向轉化為三維數據。

火塘里的青竹“噼啪“炸開,火星濺在她鬢角的銀簪上,恍惚間又回到七十年前那個雪夜,解放軍戰(zhàn)士們圍著篝火教她唱《茉莉花》,張排長的搪瓷杯在石面上磕出悅耳的響,讓他口中也不禁的哼唱起《茉莉花》的曲調。

首趟物流車抵達城市中轉站時,正是一個清晨,那時江月正在非遺博覽會上調試全息展臺,為了確保無誤,江月需要認真的檢查全部的設備,避免展覽時出現差錯。

當掃描槍對準竹筒紅繩結的瞬間,一道光芒閃過,1952年的篝火影像突然在透明展柜里顯形:

年輕的張排長握著竹筒側身而坐,右耳后的紅痣在跳動的火光中明明滅滅,背簍里露出半截沒編完的藤筐——正是張婆婆現在仍在使用的樣式。

忽然間,一位穿漢服的小姑娘驚呼著湊上前,鼻尖幾乎貼上冷光屏,她腕間的智能手環(huán)同步收到竹筒里編碼的《繡荷包》片段,吳儂軟語的調子混著現代電子合成音,在展館穹頂下織成奇妙的和聲。

“奶奶奶奶你快看,這個爺爺和我太爺爺戴一樣的領章耶!“

穿校服的男孩舉著竹筒跑向休息區(qū)呼喚著自家的奶奶。退休教師陳奶奶扶著老花鏡細看投影里的銹蝕領章,突然顫抖著摸出壓在錢包里的舊照片——1953年父親探家時別在中山裝領口的,正是同款的五角星金屬片,那被歲月蹉跎的早已泥濘的雙眸,這一剎那格外清澈,好似回到了童年間父親在家陪他玩耍的時刻。

展館角落的區(qū)塊鏈存證屏上,男孩的指紋與陳奶奶的掌紋數據正沿著張排長的領章紋路生長,形成新的記憶節(jié)點。

千里之外的竹隱村,第一批訂單回執(zhí)傳到曬谷場的平板電腦上,觀看的人早已守在了屏幕前。張婆婆看不懂屏幕上的電商界面,卻認得見單頁里手繪的竹筒圖案——那是江月特意保留的奶奶賬本風格。

復古的風格讓竹筒的年歲感一瞬間上升,也更加觸動了守在屏幕前等候的張奶奶的心。熟悉的風格在彈指間躍入眼簾,隨著時光流逝,漸漸衰老的那顆心臟又再次“撲通撲通”的跳動著,昭示著她的存在從未被遺忘。

穿沖鋒衣的年輕創(chuàng)客們圍坐在她身邊,用3D建模軟件還原著房梁上的風鈴刻字:“給大貴帶的鹽“被轉化為可觸摸的凸紋代碼,掃過手機就能聽見1953年山民趕集的腳步聲;“給三娃留的糖“則鏈接到現代留守兒童的微心愿平臺,每個下單的城市家庭都能收到山區(qū)孩子手寫的感謝卡。

家家戶戶都出現了驚奇的呼喊或是疑惑聲,時代發(fā)展飛快,但從未有向“竹筒”這般特別的科技誕生,這一夜注定是個不眠之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和硕县| 龙山县| 海伦市| 博爱县| 莱阳市| 石台县| 长治县| 江陵县| 济宁市| 天祝| 西昌市| 雷波县| 天镇县| 宜宾县| 鹤壁市| 锦州市| 伊宁市| 南宁市| 丰顺县| 武冈市| 信丰县| 故城县| 秭归县| 峨眉山市| 利川市| 镇赉县| 广平县| 福海县| 禄丰县| 黄浦区| 石棉县| 三江| 睢宁县| 秭归县| 淮南市| 吴江市| 郯城县| 来宾市| 阳山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