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科普教育叢書:中醫穴位養生
- 張曉天 馬俊堅主編
- 602字
- 2025-04-29 18:07:00
第一節 穴位的歷史源流
關于穴位起源的傳說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我國勞動人民最早運用砭石在病痛局部進行刺激,這也是古籍《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以痛為輸(穴位)”。人們在長時間的醫療實踐中偶然發現了穴位,當按壓或誤傷肢體某個部位時,局部會出現疼痛或舒適感,進而使得遠離部位的臟器病痛緩解,因而當人們再次出現同樣的病痛時,就會有意識地選取這些部位進行治療。通過人們對肢體表面刺激部位及其相應治療作用的進一步認識,也對穴位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逐漸形成穴位的定位和命名,并對這些穴位的主治加以歸類,將有類似治療作用及感傳路線一致的穴位分經論治,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經穴,而經穴又組成了經絡。正確運用穴位才能協調陰陽,抗御病邪,調整虛實。
現代研究表明,穴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所以,可以通過刺激體表特定部位的穴位治療疾病、保健養生。穴位特異性的機制非常復雜,一般認為治療內臟疾患的穴位特異性較為明顯。20世紀60年代,我國學者為驗證朝鮮金鳳漢所謂的“鳳漢小管”開展了對穴位的組織形態學研究,在否定“鳳漢小管”研究結果的過程中,明確了穴位的組織學意義上的有效性。現代研究還表明,穴位具有電學、光學、熱學、聲學、電磁學等特性。例如,穴位在電學方面的特性研究證明了穴位具有高導電量、低阻抗、高電壓等特性,且具有非線性和慣性兩大特征;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證實,經絡穴位具有發聲和導聲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