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暑溫

【原文】

二二、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標暑溫之大綱也。

按:

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極也。溫盛為熱,木生火也。熱極濕動,火生土也。上熱下濕,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純熱不兼濕者,仍歸前條溫熱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傷寒者,謂頭痛、身痛、發熱惡寒也。水火極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極,反相同也。故《經》謂水極而似火也,火極而似水也。傷寒,傷于水氣之寒,故先惡寒而后發熱,寒郁人身衛陽之氣而為熱也,故仲景《傷寒論》中,有已發熱或未發之文。若傷暑則先發熱,熱極而后惡寒,蓋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復惡寒也。然則傷暑之發熱惡寒雖與傷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實不同也,學者誠能究心于此,思過半矣。脈洪大而數,甚則芤,對傷寒之脈浮緊而言也。獨見于右手者,對傷寒之左脈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氣分,且火克金也,暑從上而下,不比傷寒從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傷暑之左脈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者,對傷寒太陽證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爍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煩者,面赤者,煩也。煩字從火從頁,謂火現于面也。汗大出者,對傷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蓋白虎乃秋金之氣,所以退煩暑,白虎為暑溫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匱》,守先圣之成法也。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方(并見前)

【釋義】

暑溫的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與傷寒表現類似,但傷寒先惡寒而后發熱,傷暑則先發熱,熱極而后惡寒。溫病右脈洪大明顯,左脈比右脈小弱,口渴甚,面赤,汗大出,名暑溫病,在手太陰肺,用白虎湯治療;脈芤甚者,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評議】

1.暑邪夾濕評

吳氏首創暑溫病名,并繼承葉天士“暑病必挾濕”(《臨證指南醫案·暑》)觀點,認為暑邪必兼有濕邪,“上熱下濕,人居其中而暑成矣”。實際上,暑邪是否夾濕,須看當地時令濕邪盛衰情況,不一定都有夾濕表現,而“暑多夾濕”或“暑易夾濕”更符合臨床,如王孟英《溫熱經緯·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雄按:“暑令濕盛,必多兼感,故曰挾。猶之寒邪挾食,濕證兼風,俱是二病相兼,非謂暑中必有濕也。”暑邪除夾濕外,兼寒也是常見病理,故需詳辨夏季暑、濕、寒三氣,是單一邪氣致病,還是二二相兼,還是三者雜至。吳氏文中“形似傷寒”指的是暑夾濕證,對于不夾濕的,仍用治暑熱的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即吳氏所說:“白虎為暑溫之正例也。”

2.右手診溫病

《溫病條辨》右脈診溫病見于多處條文。本條診斷暑溫病,右脈洪大明顯,左脈比右脈小弱,而傷寒的左脈大,表現為浮緊明顯。吳氏解釋為右手主上焦氣分,且火克金,暑從上而下,傷寒從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評注溫病條辨》曰:“左屬血,右屬氣。寒傷血,熱傷氣。”闡釋了左右手溫病與傷寒的不同機理。臨床表明,通過左右手的脈象變化,結合上焦篇第三條兩寸獨大,尺膚熱等,對于判斷外感病是傷寒還是溫病,有一定臨床意義,但不可拘泥。

【原文】

二三、《金匱》謂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1]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則淋甚。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

張石頑[2]注:謂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手太陽標證也。手太陽小腸屬火,上應心包,二經皆能制金爍肺,肺受火刑,所以發熱惡寒似足太陽證。其脈或見弦細,或見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此熱傷肺胃之氣,陽明本證也(愚按:小便已,灑然毛聳,似乎非陽明證,乃足太陽膀胱證也。蓋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則寒水來為金母復仇也。所謂五行之極,反兼勝己之化)。發汗則惡寒甚者,氣虛重奪(當作傷)其津(當作陽)也。溫針則發熱甚者,重傷經中之液,轉助時火,肆虐于外也。數下之則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陰,熱勢乘機內陷也。此段經文,本無方治,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足補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過。仲景當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脫簡,皆未可知。豈東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細按此證,恰可與清暑益氣湯。曰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詞,尚望遇是證者,臨時斟酌盡善。至沈目南[3]《金匱要略注》,謂當用辛涼甘寒,實于此證不合。蓋身重疼痛,證兼寒濕也。即目南自注,謂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內暑而兼陰濕之變也。豈有陰濕而用甘寒柔以濟柔之理?既曰陰濕,豈辛涼所能勝任!不待辯而自明。

清暑益氣湯方(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復法)

黃芪一錢 黃柏一錢 麥冬二錢 青皮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升麻三分 當歸七分 炙草一錢 神曲一錢 人參一錢 澤瀉一錢 五味子八分 陳皮一錢 蒼術一錢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棗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虛者得宜,實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熱者,禁用。

【注解】

[1]灑然:灑,xǐ,灑然指寒栗貌。

[2]張石頑:名璐,字路玉,號石頑。清代醫學家,著有《張氏醫通》等著作。

[3]沈目南:名明宗,字目南,清代醫學家,著有《醫征》等。

【釋義】

《金匱要略》論述的太陽中暍,是因暑而傷風露之邪,故表現有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脈象弦細芤遲,小便后有寒栗貌,汗毛聳立,手足怕冷,稍有勞累即發熱,口開,牙齒燥。如果采取辛溫發汗,汗出過多陽氣損傷,則惡寒重。加溫針治療,重傷津液,陰虛則火肆虐于外,則發熱重。多次瀉下,劫其人體陰液,熱勢乘機內陷,則小便淋瀝重。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治療。

【評議】

東垣清暑益氣湯來源于《脾胃論》,治暑月濕熱傷氣,或中氣本虛,又感濕熱。癥見神疲肢倦,胸滿氣短,心下痞悶,身熱而煩,自汗體重,不思飲食,小便黃數,大便溏,舌質淡潤或兼胖而邊有齒印,苔白膩或兼微黃,脈象洪緩重按無力,或虛數,或細弱。該方用人參、黃芪、炙甘草(保元湯)以補氣;人參、麥冬、五味子(生脈散)以補陰;當歸補血;蒼術、澤瀉、白術治濕;黃柏清熱;葛根、升麻解肌散熱,升舉陽氣;青皮、陳皮理氣;神曲消食;生姜、大棗調藥(圖7)。全方具有養陰生津,健脾益氣,清利濕熱之功。臨床應用本方應掌握補氣與清熱、祛濕與養陰的關系,過于補氣則助熱,過于清熱則伐氣,過于祛濕則傷陰,過于養陰則礙濕。王孟英認為:“此方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遂自創王氏清暑益氣湯(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用于暑傷津氣證較為合適,但與李氏方所治證有明顯區別。

目前飲食結構及工作方式的變化,臨床上氣陰血虛兼有濕熱者較常見,表現為乏力、精神差、納呆、苔膩等。筆者每遇氣虛有濕者,常以此方加減。

圖7 李氏清暑益氣湯配伍整體觀示意圖

【原文】

二四、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

證如上條,指形似傷寒,右脈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實為異,故用香薷飲[1]發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溫芳香,能由肺之經而達其絡。鮮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惡其呆滯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為最。如無花時,用鮮扁豆皮,若再無此,用生扁豆皮。厚樸苦溫,能瀉實滿。厚樸,皮也,雖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從皮,不為治上犯中。若黃連、甘草,純然里藥,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連翹、銀花,取其辛涼達肺經之表,純從外走,不必走中也。

溫病最忌辛溫,暑證不忌者,以暑必兼濕。濕為陰邪,非溫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樸用辛溫,而余則佐以辛涼云。下文濕溫論中,不惟不忌辛溫,且用辛熱也。

新加香薷飲方(辛溫復辛涼法)

香薷二錢 銀花三錢 鮮扁豆花三錢 厚樸二錢 連翹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盡不汗,再作服。

【注解】

[1]香薷飲:又名香薷散、三物香薷飲。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扁豆、厚樸、香薷組成。

【釋義】

手太陰暑溫,表現形似傷寒,右脈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說明外有寒濕郁于肺衛,用新加香薷飲治療。

【評議】

1.暑證不忌辛溫評

吳氏根據“暑必挾濕,濕屬陰類,非溫不解”特性,提出了暑證不忌辛溫的觀點。暑溫初起,濕邪困阻肌表,出現惡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又有惡心、嘔吐的內濕癥狀,故用辛溫之品香薷、厚樸,以芳化肌表、滌除內里之濕。因此,吳氏說暑證不忌辛溫。其實,本證并非單一的濕邪,而是暑夾濕,即濕熱之邪,故辛溫之品對此證并不完全合適,如果只是單一暑邪,初起有陽明熱盛證,辛溫之法更不能使用。

2.夏月感寒濕,香薷為首藥

香薷辛溫而芳香,辛溫散寒,芳香祛濕,一物兼祛寒濕二邪。適用于夏日冒雨涉水,野外露宿等寒濕侵襲導致的肺衛表證。該藥能由肺之經而達其絡,有“冬月麻黃”之稱,發汗作用較強,成年人一般用量為6~10g,兒童3~5g,以出汗為度,“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確屬經驗之談。體強者,量宜多,體弱者,量宜輕。暑熱明顯者,可配黃連同用,有黃連香薷飲之意,并能佐制香薷,如葉天士說:“香薷辛溫氣升,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連、黃芩則不吐。”又說:“夏熱氣閉無汗,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臨床可借鑒。

香薷與辛溫的厚樸及辛涼的金銀花、連翹、扁豆花配伍,組成“辛溫復辛涼法”的新加香薷飲,該方對夏季感冒、發熱、急性腸炎等有較好療效。

【原文】

二五、手太陰暑溫,服香薷飲,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飲重傷其表,暑必傷氣,最令表虛,雖有余證,知在何經,以法治之。

按:

傷寒非汗不解,最喜發汗;傷風亦非汗不解,最忌發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異其治,即異其法也。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汗,只許辛涼解肌,辛溫又不可用,妙在導邪外出,俾營衛氣血調和,自然得汗,不必強責其汗也。若暑溫、濕溫則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發之。發汗之后,大汗不止,仍歸白虎法,固不比傷寒、傷風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護陽實表,亦不可屢虛其表,致令厥脫也。觀古人暑門有生脈散法,其義自見。

【釋義】

手太陰暑溫,服用香薷飲后,微微出汗,不宜再用香薷飲開腠理之表,因為出汗過多,勢必傷氣,致衛氣虛弱。初服微得汗后,觀其證在何經,以法治療。如大汗出不止,屬熱盛陽明的,可用白虎湯。汗出,脈散大的,可用生脈散。

【評議】

“暑非汗不解”評

吳氏“暑非汗不解”,指的是外有寒濕侵襲肌表的治法,并非針對所有暑溫病。香薷辛溫芳香,夏季感受寒濕,取其發汗、解除在外寒濕之用,屬本條所說的“溫病亦喜汗解”中的溫病類型之一。夏日寒濕外侵,內有暑濕之時,不可用麻黃、桂枝辛溫峻汗,故吳氏說“最忌發汗”,但“只許辛涼解肌”,如香薷飲中的金銀花、連翹、扁豆花等藥,再如銀翹散中的薄荷、牛蒡子等,其機理“妙在導邪外出,俾營衛氣血調和,自然得汗”。體現了吳氏對溫病發汗法靈活運用的觀點。傷寒發汗、傷風解肌、溫病亦解肌,皆屬解表法不同病因的運用。

【原文】

二六、手太陰暑溫,或已經發汗,或未發汗,而汗不止,煩渴而喘,脈洪大有力者,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身重者,濕也,白虎加蒼術湯主之;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

此條與上文少異者,只已經發汗一句。

白虎加蒼術湯方

即于白虎湯內加蒼術三錢。

汗多而脈散大,其為陽氣發泄太甚,內虛不司留戀可知。生脈散酸甘化陰,守陰所以留陽,陽留,汗自止也。以人參為君,所以補肺中元氣也。

生脈散方(酸甘化陰法)

人參三錢 麥冬(不去心)二錢 五味子一錢。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脈不斂,再作服,以脈斂為度。

【釋義】

手太陰暑溫,或已發汗,或未發汗,而出現汗出不止,煩渴,喘憋,脈洪大而有力者,用白虎湯治療;脈洪大而芤者,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身重者,為濕困太陰脾,用白虎加蒼術湯治療;汗多不止,脈散大,喘憋極為嚴重者,為陽氣損失,氣司固攝,用生脈散治療。以人參為君,補肺中元氣,與甘寒麥冬、五味子相配,酸甘化陰,守陰則留陽,陽留則汗止。

【評議】

1.脈洪、芤、散特征及治法

本條論述了暑溫病脈洪、芤、散三種,皆輕取即得(圖8)。陽明熱盛的洪脈,來盛去衰,狀如洪水,治用白虎湯;陽明熱盛傷氣陰的芤脈,按之中空,如按蔥管,治用白虎加人參湯;陽明熱盛嚴重傷及氣陰的散脈,脈搏浮散,稍按即無,治用生脈散。三種脈象揭示了熱勢越來越輕而氣陰損傷越來越重的病理改變。

圖8 洪、芤、散三脈圖

2.白虎加蒼術湯

白虎加蒼術湯出自宋代朱肱《類證活人書·卷第十八》,用于“治濕溫多汗”。清代薛生白《濕熱病篇》用以治陽明胃熱兼有脾濕:“濕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此太陰之濕與陽明之熱相合,宜白虎加蒼術湯。”吳氏用于治暑溫病暑夾濕邪者,兼濕則肢體沉重,故用白虎湯清暑熱,蒼術燥脾濕。此證屬熱重于濕,既有熱邪傷陰,又有濕邪停留。方中石膏配蒼術,寒溫并用;蒼術配知母,燥潤結合。中焦篇第七十五條,有蒼術白虎湯加草果方,即在本方的基礎上,加草果,主治瘡家濕瘧,可前后互參。

【原文】

二七、手太陰暑溫,發汗后,暑證悉減,但頭微脹,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絡飲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淺藥治深病也。

清絡飲方(辛涼芳香法)

鮮荷葉邊二錢 鮮銀花二錢 西瓜翠衣二錢 鮮扁豆花一枝 絲瓜皮二錢 鮮竹葉心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傷肺經氣分之輕證皆可用之。

【釋義】

手太陰暑溫,經用香薷飲發汗治療后,暑證所表現的頭身疼痛,發熱,口渴等癥減輕或消失,但留下頭微脹,視物不清,仍有余邪未解的,不可用重劑治療,宜用芳香輕藥清肺絡中余邪,方選清絡飲。邪未解除而進入中下焦的,不可用治上焦“淺藥治深病”法,應以中下焦法治療。

【評議】

夏日暑濕外感,有頭微脹,目不了了,治療上并未采取治頭目的常規用藥,而是采取了“芳香輕藥清肺絡”的方法,體現了頭目病治肺的觀點。這與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化,氣化則熱散等功能密切相關。清絡飲氣清芬芳,方中集合了新鮮的花、皮、葉之品,清熱解暑之力較強。臨床應用有三:一是感受暑濕而致的暑溫后期,余邪尚存。二是傷暑輕證。有發熱,頭微脹則可應用,即“凡暑傷肺經氣分之輕證皆可用之”。三是夏日預防中暑。清絡飲六味藥皆為食療之品,為夏季養生及預防暑病的常用方,若體質較弱者,方中可加西洋參或黨參。

【原文】

二八、手太陰暑溫,但咳無痰,咳聲清高者,清絡飲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麥冬、知母主之。

咳而無痰,不嗽可知。咳聲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則啞,偏于火而不兼濕也。即用清絡飲,清肺絡中無形之熱,加甘、桔開提,甜杏仁利肺而不傷氣,麥冬、知母保肺陰而制火也。

清絡飲加甘桔甜杏仁麥冬湯方

即于清絡飲內,加甘草一錢、桔梗二錢、甜杏仁二錢、麥冬三錢。

【釋義】

手太陰暑溫,咳嗽無痰,咳聲清高,為偏于肺火而不兼濕,用清絡飲清肺中無形之熱,并加甘草、桔梗開提肺氣,甜杏仁利肺氣,麥冬保肺陰而制火。

【評議】

問痰聞聲辨咳嗽

本條所論咳嗽為暑咳,暑中有火,肺體屬金,火未有不克金者。清代雷豐補充了暑咳表現:“其脈濡滑而數,兩寸有力而強,咳逆乏痰,即有亦少,或身熱口渴,或胸悶脅痛,此皆暑熱入肺之脈證也。”可見咳聲清高、咳逆乏痰是本證咳嗽特點。

臨證治療咳嗽,須問咳嗽有痰否及痰液的多少,并聞其咳聲,尤其在小兒咳嗽辨治中更為重要。若咳嗽無痰,且咳聲清亮,多為肺熱陰傷。治宜宣降肺氣,潤肺止咳。本條用清絡飲清肺絡之熱,桔梗湯開肺利咽止咳;杏仁宣降肺氣;麥冬清肺養陰。火灼肺金,宜清降肺氣為主,開提之藥桔梗量不宜過大,如《評注溫病條辨》謂:“火灼肺金,咳而無痰,不宜甘、桔之開提,宜加枇杷葉,以清降肺熱為穩。”《增補評注溫病條辨》亦說:“干咳乃火燥金傷,甘桔升提不宜,宜易鮮竹茹、枇杷葉更妙。”雷豐的清宣金臟法(《時病論》:牛蒡子、川貝母、馬兜鈴、杏仁、陳瓜蔞殼、桔梗、冬桑葉、炙枇杷葉)加滑石、甘草等,可為臨床借鑒。

原方劑內當有知母,底本中缺無。臨床應用時,可取知母9~12g以滋陰清熱。

【原文】

二九、兩太陰[1]暑溫,咳而且嗽,咳聲重濁,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飲者,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復多,咳聲重濁,重濁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陰濕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飲,則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溫而兼水飲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蠲[2]飲和中;再加厚樸、杏仁利肺瀉濕,預奪其喘滿之路。水用甘瀾,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條應入濕溫,卻列于此處者,以與上條為對待之文,可以互證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方(辛溫淡法)

半夏八錢 茯苓塊六錢 厚樸三錢 生姜五錢 杏仁三錢

甘瀾水[3]八杯,煎取三杯。溫服,日三。

【注解】

[1]兩太陰:指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

[2]蠲:juān,祛除。

[3]甘瀾水:把水放在盆內,用勺子反復揚起,見水中有較多的珍珠樣小水泡泛起即成。一般認為此水性甘輕,用水而不助水,在治痰飲水濕劑中每用之。

【釋義】

病變在手、足兩太陰的暑溫,出現咳而且嗽,痰涎多,咳聲重濁,為足太陰脾濕明顯。痰多、口渴不甚、渴不多飲的,說明內有水飲。該證為暑溫而兼水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以祛飲和中、利肺瀉濕。

【評議】

痰飲咳喘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方

痰飲或痰濕咳嗽,其特點為“咳而且嗽,咳聲重濁,痰多”。上條咳聲清高無痰,為暑熱。本條咳聲重濁有痰,為痰濕。臟腑涉及兩太陰肺脾。治宜燥濕化痰,調和肺脾。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方。小半夏湯及小半夏加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兩方原治痰飲導致的嘔吐,本證用其和胃化痰祛濕,以治足太陰脾濕。小半夏湯由半夏、生姜組成,再加茯苓,名為小半夏加茯苓湯。吳氏又結合《傷寒論》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取厚樸、杏子宣降氣機,以治手太陰肺咳。臨床應用本方,以咳喘、痰多色白為辨證要點。

【原文】

三十、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暑入手厥陰也。手厥陰暑溫,清營湯主之。舌白滑者,不可與也。

夜寐不安,心神虛而陽不得入于陰也。煩渴,舌赤,心用恣而心體虧也。時有譫語,神明欲亂也。目常開不閉,目為火戶,火性急,常欲開以泄其火,且陽不下交于陰也。或喜閉不喜開者,陰為亢陽所損,陰損則惡見陽光也。故以清營湯急清營中之熱,而保離[1]中之虛也。若舌白滑,不惟熱重,濕亦重矣。濕重忌柔潤藥,當于濕溫例中求之,故曰不可與清營湯也。

清營湯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錢 生地五錢 元參三錢 竹葉心一錢 麥冬三錢 丹參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銀花三錢 連翹(連心用)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注解】

[1]離:八卦之一,象征火,五臟代表心。

【釋義】

患者脈虛弱,睡眠不安,心中煩亂,口渴,舌紅赤,有時譫語,兩目或常睜而不閉,或常閉而不開,為暑邪深入手厥陰心包的表現。用清營湯清宮中之熱治療。如見舌苔白膩而滑的,說明濕邪明顯,因清營湯中有增液湯柔潤藥,當按濕溫法治之,則不可用清營湯。

【評議】

1.營分證基本病理與表現

結合上焦篇第十五條及葉天士《溫熱論》:“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營分證的基本病理可概括為營熱陰傷,擾神竄絡(圖9)。其主要表現有身熱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飲,心煩不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目喜開或喜閉,舌質紅絳,脈細數等。其中以身熱夜甚,心煩,時譫語,舌質紅絳為辨證要點。

圖9 營分證環狀思維整體圖

2.目喜閉、喜開臨床意義

營分證為熱盛陰傷,屬虛實夾雜證。吳氏通過目的喜閉、喜開判斷是熱盛還是陰傷,極有臨床意義。目喜開為營分熱甚,“目為火戶,火性急,常欲開以泄其火”。喜閉為營陰損傷重,“陰為亢陽所損,陰損則惡見陽光也”。在內傷疾病中,眼欲閉多為陰證,或為痰飲,或為陽氣虛等。如某些眩暈患者,發作時則不能睜眼,目開則物轉欲吐,閉目則輕,西醫的內耳眩暈病常見如此,多為痰飲內停,可用溫化痰飲的苓桂術甘湯或半夏白術天麻湯等治療。目喜開,面紅煩躁,此為心、肝、胃火熱亢盛的陽證表現,可用清熱瀉火的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治療。

3.清營湯組方四法

清營湯源于葉案《臨證指南醫案·暑》:“程,暑久入營,夜寐不安,不饑微痞,陰虛體質,議理心營:鮮生地、元參、川連、銀花、連翹、丹參。”吳氏加犀角、麥冬、竹葉,則為清營湯。該方體現了治療營分證的四法:清、養、活、透。

清法,選犀角、黃連,主清心熱,以應營氣通于心理論。養法,即養陰。用生地黃、麥冬、玄參養陰清熱。活法,即活血。營分證營熱竄絡,常有出血現象,出血則有瘀血,故用丹參活血。透法,即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法,藥用金銀花、連翹、竹葉輕清透熱外出。筆者常用此方治療口瘡、干燥綜合征、失眠、皮膚病、消渴、便秘、使用激素后出現的陰傷證等,療效滿意。

4.清營湯中丹參作用整體觀

營氣通于心,營分證病理及諸多表現離不開心之功能。圍繞心主血脈、心主神明而用藥,是營分證治療的基本思路。清營湯中丹參的應用,可謂心生理病理的體現。丹參色赤入心,有清熱、活血通絡、安神等功效,古人又有“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之說,可見丹參又有養陰血之效用(圖10)。丹參一味,作用有四,用于心營有熱極為對證。筆者在臨床上,辨證凡與心有整體相關性的熱證,皆配伍丹參,如胸痹心痛、失眠、口瘡、皮膚瘙癢、斑疹、瘀血等。

圖10 丹參作用與心整體觀圖

【原文】

三一、手厥陰暑溫,身熱不惡寒,清神不了了[1],時時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熱不惡寒,已無手太陰證。神氣欲昏,而又時時譫語,不比上條時有譫語,謹防內閉,故以芳香開竅、苦寒清熱為急。

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方義并見前)

【注解】

[1]清神不了了:指神志不是很清楚。

【釋義】

手厥陰暑溫,發熱而不惡寒,病已不在表,離開了手太陰肺。出現神志不清,欲昏或時有譫語者,治以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芳香開竅,苦寒清熱。

【評議】

本條與上面第三十條皆是論述手厥陰暑溫病,但病位有所不同,第三十條側重于營分,本條偏于心包。心包屬于營分證范圍,皆可出現神昏譫語。但營分證為虛實夾雜證,陰傷較重;心包證偏于實證,早期陰傷不顯著;營分證用清營湯治療,心包證則用清心開竅的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治療。

【原文】

三二、暑溫寒熱,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為難治,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主之。

寒熱,熱傷于表也。舌白不渴,濕傷于里也,皆在氣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氣血俱病,豈非暑瘵重證乎?此證純清則礙虛,純補則礙邪,故以清絡飲清血絡中之熱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氣,氣為血帥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濕,冀邪退氣寧而血可止也。

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方

即于清絡飲內加杏仁二錢、滑石末三錢、薏仁三錢。

服法如前。

【釋義】

暑溫惡寒發熱,為熱邪在表;舌苔白膩,口不渴,為濕傷于里;吐血為表里氣血俱病。此病為暑瘵,較難治療。宜清絡飲清血絡之熱,加杏仁利氣,薏仁、滑石利濕,邪退氣寧則血止。

【評議】

1.暑瘵的病因病位評

暑瘵為暑熱之邪侵入肺臟,驟然出現咳嗽、咯血的疾病,由于類似內傷疾病癆瘵的咳血,故稱暑瘵。病因為氣分暑熱之邪內迫血分。吳氏認為暑瘵舌白不渴,此為有濕邪在里,并且有傷于表的惡寒癥,可以理解為暑溫初起可有此類癥狀。一旦吐血,說明已到血分,或單一暑熱,或濕邪化燥,均可熱迫血絡而出血。吳氏謂吐血是表里氣血俱病,實際上已與表無關,病變在里,部位在肺臟。西醫肺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可按暑瘵治療。

2.暑瘵的治療

暑瘵以咳血為主癥。以清泄肺熱,涼血止血為原則。偏于暑濕者,祛濕為主;偏于暑熱者,清熱為主。

(1)暑濕引起者:

本條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方。用清絡飲清暑熱而不傷肺。薏苡仁、滑石清熱利濕,杏仁宣降肺氣。

(2)暑熱引起者:

參考上焦篇第十一條,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涼血散血。如暑熱重,熱勢高,加石膏、知母、梔子、黃芩等清泄暑熱;出血量大,加側柏葉、白茅根、大小薊、茜草等涼血止血。

【原文】

三三、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名曰暑癇,清營湯主之,亦可少與紫雪丹。

小兒之陰,更虛于大人,況暑月乎!一得暑溫,不移時有過衛入營者,蓋小兒之臟腑薄也。血絡受火邪逼迫,火極而內風生,俗名急驚。混與發散消導,死不旋踵。惟以清營湯清營分之熱而保津液,使液充陽和,自然汗出而解,斷斷不可發汗也。可少與紫雪者,清包絡之熱而開內竅也。

【釋義】

小兒陰液不足,夏日熱盛復傷其陰,患暑溫后即出現身熱,四肢抽搐,此病為暑癇。用清營湯清營分之熱而保津液,亦可與少量紫雪丹,清包絡之熱而開內竅。

【評議】

1.暑癇概念及易發人群

暑癇是由暑熱亢盛,引動肝風,出現抽搐的疾病,又稱暑風。由于類似內傷疾病中的癇病(癲癇),故稱暑癇。本病多見于小兒,因其臟腑薄弱,陰液不足,暑邪侵入可直接進入營分,引動肝風。暑癇是發生在夏日表現為抽搐的一類疾病,西醫學中的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性細菌性痢疾、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等,皆可出現抽搐,不同疾病,其治法及預后不同。

2.暑癇治法

急用清營湯清營泄熱,也可加羚羊角、鉤藤,并服紫雪丹清熱鎮驚。吳氏認為發汗及消導治法不宜使用。暑癇不只是發生在營分,氣分、血分、心包等證皆可出現,應根據不同證候特點靈活選用清熱藥物。氣分熱導致的小兒暑癇,重在清熱透邪,如桑葉、菊花等,未必過多使用涼肝息風之品。另外,蟲類搜風藥,如僵蠶、全蝎等,在內傷癇病中極為常用,但在暑癇中忌用,慮其有搜風傷陰之弊。

【原文】

三四、大人暑癇,亦同上法。熱初入營,肝風內動,手足瘛疭[1],可于清營湯中加鉤藤、丹皮、羚羊角。

清營湯、紫雪丹(方法并見前)

【注解】

[1]瘛疭:chì zòng,泛指手足痙攣。清代葉天士《醫效秘傳》說:“瘛者,筋脈急也。疭者,筋脈緩也。急則引而縮,緩則縱而伸,或伸動而不止,名曰瘛疭,俗謂之搐是也。”

【釋義】

大人患暑癇病,治法同上面的第三十三條。熱邪初入營分,引動肝風,導致手足抽搐,可用清營湯方加鉤藤、丹皮、羚羊角清熱涼肝息風。

【評議】

大人暑癇,除衛分證外,氣、營、血、心包各階段皆可出現抽搐。吳氏認為暑癇為暑入營分,體現了抽搐滋養營陰的重要性。不管是熱極生風還是陰液虧虛致抽,都存在著筋脈失養的病理特點。筋脈得陰液柔養,抽搐自止。暑癇屬急危重癥,臨床須采取急救之法,除中藥湯劑內服外,也可用針刺等。羚角鉤藤湯可作為暑癇清熱息風的基本方,該方體現了治抽搐需要清肝、養陰、化痰、安神等原則。何秀山說“此為涼肝息風,增液舒筋之良方”(《重訂通俗傷寒論》)。

【醫案選錄】

暑風急證案(《時病論·夏傷于暑大意》)

城西陳某,年近五旬,倏然昏倒,人事無知,手足抽掣。一醫作中暑論治,雖不中亦不遠矣。一醫輒稱中風,反駁前醫有誤,敢以小續命湯試之,更加搐搦,身熱大汗,迓豐商治。診其脈,洪大而數,牙關緊閉,舌不能出,但見唇焦齒燥。豐曰:此暑風證也。稱中風之醫,亦在座中,遂曰:子不觀《指南醫案》,常有暑風,何得有搐搦之證?曰:香巖之案,謂暑風系暑月所感之風,非熱極生風之內風也。豐今所謂乃暑熱內燃,金被火爍,木無所制,致發內風之證也。理當清其暑熱,兼平風木。遂用清離定巽法加石膏、甘草,橘絡、扁豆花治之。彼醫似為不然,病家咸信于豐,即使人揀來煎服,幸喜法中病機,抽搐稍定,神識亦省,繼服二帖,得全愈矣。

按語:

老年人夏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最常見的疾病有二:一是中暑,二是中風。一醫按中暑論治,有正確一面,如雷氏所說:“雖不中亦不遠矣。”另一醫按中風論治,并認為前醫有誤,遂給予治療中風的經典名方小續命湯(《備急千金要方》: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附子、防風、生姜)。該方偏于治療外風直中的中風病,藥多偏溫燥,有傷陰的副作用,故患者服后抽搐加重,身熱大汗。雷氏通過脈癥分析,認為此病是由暑熱亢盛,直中肝經,筋脈拘急而發內風之證,應診斷為暑風,非夏天的外風所致。故治療宜清其暑熱,兼平風木。遂用清離定巽法加石膏、甘草,橘絡、扁豆花治之而后痊愈。清離定巽法為雷氏《時病論》六十法之一,該法主治昏倒抽搐,熱極生風之證。方藥組成為:連翹、竹葉、細生地、玄參、甘菊花、冬桑葉、鉤藤鉤、宣木瓜。方用連翹、竹葉清熱;用細地、玄參保陰;菊花、桑葉平木而定肝風;鉤藤、木瓜舒筋而寧抽搐。方名之意源于八卦:“大易以離為火,以巽為風,今曰清離定巽,即清火定風之謂也。”另外,老年人夏季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抽搐時,還須考慮癲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如腦膜炎等,也有因外風而致的真中風疾病等,臨證需細審詳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庆县| 蓝山县| 奉节县| 会同县| 阿坝县| 顺平县| 荆门市| 镇远县| 无锡市| 景德镇市| 金塔县| 称多县| 乾安县| 郎溪县| 新建县| 诏安县| 寻乌县| 海林市| 新邵县| 商水县| 宁德市| 武乡县| 达拉特旗| 皋兰县| 宜君县| 察隅县| 丰城市| 丰原市| 阜新| 平果县| 中超| 和林格尔县| 漳州市| 彰化市| 即墨市| 肃宁县| 松滋市| 类乌齐县| 望都县| 德清县|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