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區軍事作業衛生防護手冊
- 尹忠偉主編
- 5035字
- 2025-04-29 18:50:43
三、寒區環境對軍事作業的影響
1.低溫環境對軍事作業的影響
(1)對作業靈活性的影響:
寒冷時肌肉協調性下降,在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以及肌肉、關節的作用下影響肢體功能,使皮膚感覺敏感性、肌肉收縮力、操作靈活性減弱,更易疲勞。運動中,人的肌肉溫度可明顯低于常溫。負荷相同時,肌纖維溫度為25℃時的縮短速度明顯慢于35℃,功率輸出峰值僅為后者的55%;給定的負荷下,冷的肌肉若要保持其縮短速度需動員更多運動單位參與,易發生疲勞,否則得減慢完成工作的速度。肌肉做功需要消耗能量,抵御寒冷也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2)對作業負荷的影響:
由于衣著笨重等原因,某些作業的耗能略高于夏季,如5km/h 速度的負重行軍,冬季能耗高11%~18%。寒冷時關節的溫度降低較快,囊液黏度升高,活動阻力加大,軍事作業及體力勞動時,特別是帶有爆發性肌肉收縮動作,易發生肌肉或肌腱撕裂。
(3)對作業工效的影響:
寒冷對作業工效的影響視作業類型、難度、受冷部位、冷卻速度、程度持續時間和勞動熟練程度而異。主要靠手部操作的手動作業取決于手部溫度,涉及更多中樞活動的作業(如認知、記憶等)與全身受冷情況關系密切。手部皮膚溫度及作業的靈活性與局部血液循環密切相關,觀察指端血血液循環與作業環境溫度關系,結果為在不同的溫度(0℃以下,0℃以上,室溫)環境作業,手部血流量減緩,血管彈性減弱,血液循環狀態異常隨著作業環境溫度的下降顯著變化,溫度越低,局部血液循環越弱。觀察正常人在10℃冷水浸手后的手指皮膚溫度和血管功能,手指皮溫波動下降,手指血管彈性和順應性減弱,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及平均血流速度顯著降低,提示局部冷接觸后手指血流速度、血管彈性和順應性的變化與低溫環境中手指生理功能減弱或損傷有關。手皮膚溫度降低時感覺寒冷、疼痛、知覺與觸覺鑒別能力降低,通常當皮膚溫度降到16~20℃時,即可感到疼痛,作業時應注意皮膚的感覺,肢端(指、趾等)由疼痛轉為麻木,往往是危險信號,應及時采取措施。一般說來,引起工效損害的手部溫度臨界值為:粗糙作業8℃、靈活作業12~16℃、精細作業18℃。局部降溫速度減慢時,在較高皮膚溫度時操作能力即行下降,冷卻速度較快時,影響操作能力的皮膚溫度界值下移。為保證在寒冷中有良好的作業效率,除了采取各種防護措施外,應強調平時的訓練,因為寒冷對作業效率的影響與熟練程度成反比。
(4)對腦功能的影響:
嚴寒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影響,即使未致體溫過低,也會有所表現,出現冷漠、易激動、注意力不集中、錯誤率增多、反應時間延長及記憶力減退,特別是觀察距離較遠的物體時,視覺靈敏度減弱。在冷環境中停留也易產生幻覺,往往因此而釀成不幸事故。低溫作業對機體的神經行為功能有影響,有報道低溫作業人員在情感問卷中顯示緊張、疲憊、憂郁、困惑明顯,在感知功能方面明顯降低,在心理運動功能方面變化明顯。低溫作業人員語言、核心神經行為功能、情緒、簡單反應時、數字廣度、視覺持留記憶、目標瞄準追蹤、指叩、積木圖案、數字順序、視覺再生均下降,并與低溫程度有關,隨著接觸低溫時間的增加而影響加重。
2.常見寒區氣候災害對軍事作業的影響
(1)寒潮:
寒潮是指大范圍的冷空氣侵襲所造成的劇烈降溫天氣,是一種較大范圍的災害性天氣,有顯著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具體地說,如果寒區的氣溫在24 小時內急劇下降10℃以上,且當日的最低氣溫又低于5℃時,稱為寒潮,并發布寒潮警報。寒潮多發生于每年11 月份至次年4 月份。部隊收到寒潮警報時,需及時進行有效的防范,及時分發食物、保暖用品。在突然的寒潮侵襲和風雪天,如正值訓練應增強服裝保暖,增加手、足的活動,及時揉、搓、按摩面頰和耳等部位,“以動防凍”,防止冷損傷。
(2)暴風雪:
-5℃以下大降水量天氣的統稱。常伴隨著強風寒潮出現,發生次數并不多,但危害特別嚴重。主要特點是雪大、風猛、降溫強、災害重。
冬季進入寒區前,必須做好防寒保暖的準備,部隊要配備充足的御寒物資,帶足食品、燃料,進行相應的耐寒鍛煉。儀器裝備等物資要更換能夠適應極低溫度條件工作的,或者采取相應保暖措施。發生雪災后,要采取積極的救災措施。首先,要保持與外界通信暢通,并進行定時聯絡;其次,盡快恢復中斷的交通,設立醒目的交通標志,外援到達前,開展自救互救;合理分配物資,并按戰術要求進行防寒保暖管理,保護水源和取水設備;醫療衛生人員應開展定時巡診,積極宣傳冷損傷預防和救治措施。
此外,雪地行駛車輛的車輪要安裝防滑鏈,并鋪墊泥沙、樹枝,增加車輪的抓地力,小心減速行駛。
(3)冰凍:
雪下到地面及物體表面,白天有一個氣溫上升過程,雪融化成水,但又未能及時被太陽光照射蒸發,在夜晚氣溫低到0℃后就凍結起來,叫冰凍。
在冰凍災害發生地區,如果沒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將會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常使電網癱瘓、交通受阻,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人員凍傷、凍亡,對部隊的士氣也極為不利。平時,積極組織耐寒鍛煉,改進戰士膳食結構,提高耐寒能力,并注意掌握易凍時機,減少凍傷發生。冰凍天氣到來時,應加強組織領導,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嚴格行政管理,做好物資保障。
(4)雪崩:
雪崩是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當山坡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這種自然現象稱為雪崩,也叫作“雪塌方”“雪流沙”。只要輕微地震動、喧嘩,或者攀登就可能觸發雪崩。同時,雪崩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及泥石流等。
通過雪崩地帶時應注意:①預先松開背包帶等負重物品,以便在雪崩發生時能夠快速丟棄身上的負重逃生;②摘掉妨礙視、聽覺的風雪帽,以期早期發現雪崩的征兆。避免橫向通過有危險的雪地斜坡,避免聲響和震動,避免跌倒等沖擊雪面的動作。
在雪山行軍、宿營、執勤等應注意:①下雪期間或下雪后第二天,不要靠近斜坡的坡面和雪堆;②在行軍路線選擇上,要盡量避開可能發生雪崩的地區,如必須經過,則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設置觀察哨,注意觀察及時報警,小心行軍;③通過雪崩地區時用色彩鮮明的主繩結組,每人系上雪崩飄帶,人與人間隔距離縮短,組與組間隔距離拉長,后面的人踏著開路人的足跡輕輕地快速通過;④遭遇雪崩時,不要驚慌,應首先盡快甩掉背包等負荷,盡量抓牢固定物體,防止身體被裹挾滾墜,如被裹挾,雙手盡量向上抓動,以便使身體浮上雪面,雪崩停止前,不要去救被埋傷員,而是要迅速用目光鎖定他們的位置,待確定雪崩停止后,盡快以主繩和飄帶為線索,尋找和搶救被埋人員;被埋人員要盡量在口鼻附近制造空隙,以延緩發生窒息時間;雪粒之間存在空氣,被埋后窒息發生時間比浸泡在水中長,因此,千萬不能輕易放棄挖掘搶救;⑤行軍時,遇到惡劣天氣,應預警,宿營時要選擇絕對安全的地方。當感到不安時,即使深夜,也要立即轉移。
(5)沙塵暴:
沙塵暴屬于最強烈的一種風沙活動,是強風卷起大量沙塵使地面能見度小于1km 的災害性天氣。
可對輸線電路、工業生產、交通運輸、通信等造成嚴重破壞性損失。沙塵暴來臨時空氣混濁,能見度極差,嚴重時遮天蔽日,嚴重影響視線,行軍、執勤時應時刻注意沙塵暴預警,及時做好防范工作。
如12 小時內可能出現沙塵暴天氣,或者已經出現并可能持續(能見度<1 000m)時,應關好門窗,加固搭建物等,執勤或行軍時攜帶口罩、紗巾等防塵用品。如6 小時內可能出現強沙塵暴天氣,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500m)時,應停止露天、高空和水上等軍事作業;行軍過程中,所有官兵應當佩戴口罩、紗巾等防塵用品,駕駛人員小心駕駛。如6 小時內可能出現特強沙塵暴天氣,或者已經出現并可能持續(能見度<50m)時,應做好防范應急搶險工作,人員應當留在防風防塵的地方,不要到室外活動。暫停軍事訓練或勤務工作,直至特強沙塵暴結束。
3.寒冷環境對部隊衛勤保障的影響
(1)寒冷環境對部隊平時衛勤保障的影響:
寒冷條件下,應急機動能力至關重要。受自然地理環境、交通和經濟條件限制,寒冷環境對部隊衛勤保障的影響可概括為4 個因素。
1)嚴寒環境:
寒區氣溫低、寒冷期長,大風寒潮頻繁發生,積雪深、凍土層厚等氣象條件均導致環境嚴寒。嚴寒環境不僅造成部隊官兵冷損傷和心理功能的變化,而且低溫對液體性質藥材的使用、運輸、儲存影響較大,可引起藥品凍結甚至性質發生改變,也給醫療救治造成困難。嚴寒環境下,橡膠、塑料、人造纖維甚至金屬都更容易碎裂,用這些材料制作的設備、服裝易損壞而影響使用。
2)進駐速度與進駐時間:
部隊進入寒區的速度直接影響部隊官兵凍傷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快速進入,則凍傷發病率高、病情嚴重;反之,則發病率低、病情較輕。人體對寒冷環境的冷習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預防凍傷的措施中,也是階梯耐寒鍛煉的效果最好。
3)作業效率:
部隊進入寒區后,部隊官兵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作業能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影響其軍事作業效率。
4)醫療衛生資源:
寒區衛勤保障供應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后方支援,要采取各種手段,切實保障物資武器彈藥、御寒與保溫器材、食品與藥材等供應鏈不發生斷裂。
(2)寒冷環境對部隊戰時衛勤保障的影響
1)自然環境惡劣,傷病發生率高,傷員救治難度大:
寒區冬季氣溫低、風速大,自然地理低溫時間持續較長,一般4~6 個月,最長可達8 個月,邊境作戰時,由于低溫環境極其惡劣,東北一些地方一直是“無人區”。戰時部隊急速向寒區開進,適應時間短,易發生凍傷、戰壕足,甚至凍僵,當地自然疫源性疾病也較多,傳染病發病率較高,參戰官兵對當地傳染病缺乏免疫力,可導致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另外,由于寒區冬季作戰植被稀少,部隊隱蔽、偽裝困難,重要目標易遭敵人襲擊破壞。因此,某一作戰階段或局部地區,可能突然發生大量傷員,且傷情傷類復雜,給一線救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我軍目前一線救治力量還比較薄弱,難以適應大批量傷病員救治的需要。
參戰衛生人員易發生凍傷減員。嚴寒條件下作戰,除發生一般作戰條件下的各類武器傷造成減員外,凍傷將是作戰部隊減員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將直接影響部隊的戰斗力,甚至關系到戰爭的勝負。由于參戰衛生人員也容易發生凍傷,使衛生減員率增高,必然使衛勤保障任務加重。
2)后送距離較遠,交通條件受限,傷病員后送困難:
寒區一些地區距離戰役后方有近1 000km,且無鐵路相通,僅靠公路和有限的航空運輸,而且公路等級低、路況差,通往各邊防連和哨所的道路多為縱向支線路,迂回和橫向道路少,戰時遭敵打擊就會造成全線癱瘓。此外,寒區冬季道路積雪結冰,通行困難,如遭遇雪災等自然災害,后送通路將被完全阻斷,造成大量傷員留滯,僅有直升機可以作為機動運輸手段,但直升機后送能力有限,對天氣地形要求較高,無法后送大批量傷員,因此,傷病員后送工作十分困難。
3)救治機構展開困難:
嚴寒條件下作戰,氣候寒冷,加之積雪凍土,不易偽裝、構筑工事,給救治機構配置地域的選擇和展開帶來一系列困難。此外,林木落葉隱蔽條件差,目標易暴露,救治機構防護條件也受到限制,容易暴露,甚至遭敵空襲。
嚴寒條件下醫療救護人員著裝多,負荷重,行動笨拙,手腳易凍麻,救護人員操作受限,影響火線搶救傷員的速度和質量。氣溫在-25℃,包扎傷口13 分鐘雙手即麻木不靈活,操作25 分鐘即失去包扎搶救能力。戴手套雖可以延長作業時間,但精細操作不便。
4)藥材消耗量大,籌措周期較長,難以及時補充供應:
未來戰爭中,傷病員數量大,藥材需求量隨之增加。特別是寒區冬季防治凍傷的藥品消耗量極大,且寒區邊境人口稀少,戰時大部分又已疏散,加之經濟文化落后,地方醫療機構少,保障所需藥品短時間內難以籌措與補充,傷病員所用藥品器材,必須主要由部隊自己籌措攜行或前送,但道路交通條件又比較差,因此,導致藥材籌措期較長,部分藥品器材難以及時補充到一線部隊。
液體藥品保管和運輸困難。液體藥品多在0~-5℃凍結。嚴寒地區冬季,液體藥品在無保溫條件下保管和運輸中,極易發生凍結。大部分藥品凍結后雖不影響質量,但凍結后體積膨脹,可造成包裝容器破裂,致使藥液流失或污染。疫苗類凍結后蛋白質變性,影響免疫效果,增加不良反應。因此,在嚴寒條件下,藥品保管與運輸要求有保暖防凍設施,增大了藥品保管運輸的難度。
5)寒冷環境常見病多發:
部隊在嚴寒條件下作戰,因氣候寒冷、衛生條件差,不能經常洗澡和換洗衣服,易發生虱媒傳染病;作戰人員體力消耗大,機體免疫力降低,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綠色蔬菜與食品供應困難,參戰人員易發生維生素缺乏和營養不良癥;冬季取暖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在陽光下冰雪覆蓋地區行軍作戰,可引起雪盲。由于上述疾病增多,致使防病任務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