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劉玄德初定漢中王
- 劇透歷史,三興大漢
- 我要吃餛飩
- 2790字
- 2025-05-01 23:02:00
走出黃府,夕陽的余暉灑在身上,帶著融融暖意。
但田信的心中,卻沉甸甸的。
他緊握著那張硬弓。
懷中揣著那卷竹簡。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幾分。
……
田信與黃月英在工坊內,為了那窺視千里的“望山鏡”耗費心神之際。
成都城內的政治風向,也悄然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漢中大捷的余波仍在蕩漾。
除了成都本地官員的勸進表章。
遠在各地的重臣宿將,如鎮守閬中的張飛、坐鎮漢中的魏延,乃至荊州的關羽、馬良等人,也紛紛遣使送來了言辭懇切的書信。
其核心內容,無一例外。
皆是勸說劉備順應天意民心,早日進位稱王。
一時間,左將軍府邸內外,勸進之聲鼎沸。
仿佛那象征無上權柄的王冠,已唾手可得。
連續兩日閉門不出,只與軍師諸葛亮徹夜密談的劉備,終于再次出現在了左將軍府的正堂。
這一次,他召集的并非滿朝文武。
而是少數幾位核心肱骨。
軍師將軍諸葛亮。
揚武將軍法正。
偏將軍黃權。
左將軍西曹掾劉巴。
還有一直負責文書往來的從事中郎伊籍。
以及素來以耿直著稱的簡雍。
氣氛肅穆,卻也暗流涌動。
劉備目光掃過眾人,神色帶著決斷。
“諸公之意,備已盡知。”
“然,漢室傾頹,奸賊當道,備雖欲力挽狂瀾,卻也不敢僭越名分,招致天下非議。”
他看向諸葛亮與法正,顯然早已有所溝通。
“昔高祖皇帝,亦是先稱漢王,而后削平群雄,光復天下。”
諸葛亮適時開口:“主公所言極是。”
“今主公克定漢中,此乃高祖龍興之地,意義非凡。”
“臣以為,主公可效仿高祖故事,先稱漢中王。”
法正接口道:
“稱漢中王,既合乎情理,彰顯主公繼承漢室正朔之志,又可暫避那曹操、孫權之鋒芒,不使其有借口攻訐。”
“此乃名正言順,進退有據之上策。”
劉巴素來注重禮法,此刻也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就在此時,一直沉默的黃權卻忽然出列。
他對著劉備深深一揖。
“主公欲效高祖,稱漢中王,此乃順天應人之舉,臣等無不擁護。”
他的語氣先是肯定。
隨即卻話鋒一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鋒芒。
“然,臣亦聞蜀中官員私下議論,對主公因軍師密信而星夜返蓉略有不解,憂心漢中防務。”
“臣斗膽,懇請主公明示,以安眾人之心,是否成都確有比坐鎮漢中更為緊要之國事?”
此言一出,堂內氣氛陡然一凝!
法正眉頭微皺。
劉巴面露不豫。
諸葛亮面色不變,仿佛未聞。
黃權卻似毫無察覺,繼續說道:
“漢中初定,曹軍雖退,然關中仍在其手,虎視眈眈。”
“主公坐鎮漢中,方能有效震懾曹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且稱王乃國之大事,所需禮儀、章程、器物,皆需時日籌備,于漢中就地準備,豈不更為穩妥?”
他微微抬眼,目光似乎不經意地掃過諸葛亮。
“何故因軍師一封密信,便星夜兼程,棄前線重地于不顧,輕身返回成都?”
這話,已近乎是赤裸裸地指責諸葛亮擅權!
指責他將主公從前線召回,置大局于險境!
劉備臉上的笑容緩緩收斂。
他看著黃權,眼神平靜,卻帶著一股無形的壓力。
“公衡所言,亦是老成謀國之見。”
劉備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然,備此次返回成都,非但無過,反而大有所獲!”
“其利,遠超坐鎮漢中!”
黃權一愣,顯然沒料到劉備會如此回答。
劉備語氣陡然變得激昂起來!
眼中閃爍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光彩!
“其一,備得遇奇才,其于農桑、器械、乃至軍政民生之見解,遠超常人,實乃我大漢復興之棟梁!”
他目光轉向堂外,仿佛能看到那個年輕的身影。
“其二,正因備及時返回,方能與軍師、孝直等人,并得此奇才之助,徹夜籌謀,定下了應對荊襄變局,乃至將來圖謀天下之萬全之策!”
劉備的聲音斬釘截鐵!
“此二者,皆是關乎國運之大事,稍有耽擱,后果不堪設想!”
“公衡以為,孰輕孰重?”
劉備目光灼灼地看著黃權!
黃權被劉備這番話,以及那股不容置疑的氣勢,沖擊得心頭劇震!
他與劉巴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難以置信的驚駭。
主公竟將獲得那個名為田信的年輕人,看得比荊州戰略,比穩定漢中更為重要?!
他們原以為,那田信不過是精通奇技淫巧,僥幸得寵。
現在看來……
他們對此人的地位和重要性,評估得遠遠不夠!
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黃權心中翻江倒海,面上卻不敢再有絲毫質疑。
他連忙再次躬身。
“主公深謀遠慮,臣目光短淺,險些誤判,請主公恕罪!”
劉備擺了擺手,神色緩和下來。
“公衡忠直,備豈會怪罪。”
“稱漢中王之事,便依軍師、孝直所議。”
“具體禮儀、章程,便由你與劉巴、伊籍、簡雍等人,會同軍師、孝直,共同商議擬定。”
“務求周全妥當,合乎禮制。”
“待章程擬定,備自會再往漢中,完成儀式。”
“臣等遵命!”
黃權、劉巴等人齊聲應諾,心中再無半分異議。
待黃權等人退下,堂內恢復了寧靜。
劉備長舒一口氣,揉了揉眉心,臉上的威嚴散去,露出一絲疲憊,卻又難掩眼中的興奮。
“稱王之事既定,后續封賞亦需盡快拿出章程,以安撫人心,激勵士氣。”
他看向諸葛亮,“孔明,此事你我需得好生計議一番。”
諸葛亮微微頷首:
“臣已草擬了一份名單,請主公過目。”
他取出一卷竹簡,遞給劉備。
劉備接過,緩緩展開。
目光落在最顯眼的四方將軍一欄上。
前將軍關羽。
右將軍張飛。
左將軍馬超……
唯獨后將軍的位置,暫時空懸。
劉備手指輕輕點在那個空位上,沉吟片刻。
“后將軍……”
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時空,看到了那個白發蒼蒼,卻依舊戰意昂揚的身影。
也想到了那個在武將事典中,命運注定的老將。
“便依舊封黃忠,黃漢升,為后將軍吧。”
諸葛亮羽扇微頓,抬眼看向劉備,眼中閃過一絲了然。
他知道,若按歷史軌跡,自己此時定會據理力爭。
認為黃忠乃降將,資歷不足,不應與關張馬并列。
但現在……
親眼見過黃忠那坦然赴死的決心。
知曉了他那沉甸甸的托付。
更重要的是,他知曉了田信帶來的天機——黃忠本該命不久矣。
如今主公此舉,既是酬功,亦是惜才,更是對那冥冥中命運軌跡的一種回應。
諸葛亮心中,唯有敬重。
“主公英明。”諸葛亮微微躬身。
“漢升將軍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功勛卓著,勇冠三軍,受封后將軍,實至名歸。”
他頓了頓,補充道:
“只是……云長那邊,素來高傲,恐會對漢升封將,而子龍未列其中,心生不滿。”
“至于子龍將軍胸襟開闊,顧全大局,且知曉黃老將軍事宜,想來不會在意這些虛名。”
“待遣使前往荊州宣讀任命之時,可令使者私下向云長陳明利害,曉以大義,想來云長亦能理解主公苦心。”
“善。”劉備點頭,“此事便交由孔明安排。”
君臣二人又就其他將領謀士的封賞、官職、遷調等細節,仔細商議良久。
最終,劉備拍板定下。
“待今年七月,備親往漢中,筑壇祭天,正式稱漢中王!”
“屆時,再一并頒布封賞詔令,以告天下!”
諸葛亮起身,躬身道:“臣遵命。”
他隨即匯報:
“主公,子龍將軍已于昨日啟程,星夜趕赴江陵。漢升將軍今日也已登船,溯江而上,前往上庸。”
“德遠那邊,諸事已備,不日亦將乘船,直下江陵。”
劉備聞言,精神大振,走到窗前,望向遠方。
漢中的硝煙尚未散盡,荊州的暗流已然涌動。
前路艱險,命運多舛。
但此刻,這位屢敗屢戰,半生顛沛流離的漢室宗親,眼中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光芒。
“好!”
“希望此行,一切順遂!”
“我大漢的命運,或許,真的能在我等手中,扭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