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第8輯)
- 董劭偉 秦飛 鞠賀主編
- 4字
- 2025-04-29 19:00:03
古史專題
唐代伎術官的來源及其對伎術官仕途的影響
張銳
(山東社會科學院)
摘要:唐代伎術官基本來源有三:一是伎術生、伎術吏;二是民間伎術人;三是他官有伎術者。其中主要來源是伎術生和伎術吏,但因受到伎術官制度限制,仕途坎坷艱難,大部分只能擔任低級伎術官。民間伎術人與他官有伎術者雖然在數量上占少數,但往往可以獲取高級伎術官的職務。唐代伎術官的來源特點對伎術官群體的仕途、伎術官體系的運轉乃至唐代伎術發展都產生了影響。
關鍵詞:唐代;伎術官;來源;仕途
作者:張銳,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伎術官是專門從事伎術工作的官員。唐代伎術官基本來源有三:伎術生與伎術吏,民間伎術人,具備伎術才能的普通官員。伎術生、伎術吏是伎術官主要來源,伎術出身的伎術官主要指他們;民間伎術人是伎術官重要來源,他們因為具有伎術才能而被推薦或征召,或參加伎術類制舉得中,進而直接成為伎術官,民間伎術人應該也屬于伎術出身;具備伎術才能的普通官員,即他官有伎術者,他們并非伎術出身,本來擔任的也不是伎術官而是一般文官,因為具備伎術才能而轉任伎術官,他官有伎術者也是伎術官的來源之一。
學界對唐代伎術官來源問題關注較少。王怡然按照天文卜筮、醫學、音樂等伎術門類來論述伎術官吏選任問題,又從入仕途徑角度,將伎術官吏分為伎術出身、雜色出身和科舉出身三類,認為“伎術出身當然是擔任伎術官吏的首選”[1]。榮新江、張惠民、賴瑞和、范家偉、陳昊等學者對唐代部分天文官家族、醫官家族的仕宦任職進行了研究,[2]對討論唐代伎術官的來源問題也有幫助。唐代伎術官是一個在制度上具有共性因素的職位分類,僅將伎術官分為不同伎術門類討論其選任和來源,在整體認識層面上有所欠缺。從入仕途徑上區分,固然是伎術官內部來源結構分析的一種方式,但以進入伎術官系統前的身份為標準,比從簡單的入仕途徑劃分更加精細。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依據進入伎術官系統前的身份進行分類,從整體層面,對唐代伎術官的來源進行研究,并分析討論來源不同對伎術官仕途的影響,以就教于方家。
一 伎術官的主要來源:伎術生與伎術吏
伎術生與伎術吏是唐代伎術官的主要來源。伎術生指伎術官署內設置的伎術學生,伎術吏指伎術官署中從事專門伎術工作的胥吏。伎術生、伎術吏數量眾多,他們協助伎術官從事伎術工作,屬于伎術官官署中的基層伎術人,對于維持伎術官署日常運轉尤為重要。
伎術生設置廣泛,員額頗多,主要可分為四類:天文類伎術生、醫術類伎術生、獸醫類伎術生和卜筮類伎術生。
天文類伎術生,設置于朝廷天文官機構——太史局(司天臺)之下。據《唐六典》載唐前期太史局內設置的伎術生有歷生、裝書歷生、天文觀生、天文生、漏刻生等。[3]歷生“掌習歷”,[4]裝書歷生可能還要學習制作歷書。觀生和天文生學習觀察天文氣色,[5]漏刻生“掌習漏刻之節,以時唱漏”[6]。唐肅宗司天臺改革后,取消裝書歷生,新置五官禮生。
醫術類伎術生由太醫署負責教育、管理,分為藥園生、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五類。藥園生學習種植、收采藥物,[7]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分別學習醫術、針灸、按摩和咒禁術[8]。
獸醫類伎術生即獸醫生,屬太仆寺管轄,學習獸醫知識。[9]卜筮類伎術生即卜筮生,在太卜署下設置,學習占卜。[10]另外,太樂署“凡習樂立師以教,每歲考其師之課業”[11],不過太樂署教習對象是樂人和音聲人,與一般伎術生不同。
伎術生的選拔一般不要求必須有伎術家學,但伎術家庭子弟會有相當優勢。例如歷生、天文生和卜筮生的選拔就很有代表性:
太史局歷生,取中男年十八以上、解算數者為之,習業限六年成;天文生、卜筮生并取中男年十六以上、性識聰敏者,習業限八年成,業成日申補觀生、卜師。[12]
由此可知,歷生取十八歲以上中男充任,要求“解算數”,天文伎術人家庭子弟會比較有優勢。而天文生、卜筮生則要求十六歲以上中男充任,條件是“性識聰敏”,不需任何專業基礎,即使普通人家子弟也有機會入選。
又如據明本《天圣令》復原的唐《醫疾令》規定:“諸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先取家傳其業,次取庶人攻習其術者為之?!?a id="w13">[13]可見具有醫術家學者可以優先成為各類醫學生,但普通人家的子弟如果“攻習其術”,也有可能入選。
此外如獸醫生,“凡補獸醫生皆以庶人之子,考試其業,成者補獸醫,業優長者,進為博士”[14]。而醫生和針生如果“在學九年業無成者,退從本色”[15],既然稱“退從本色”,說明醫生和針生的來源不局限于醫術人家。從以上諸例可以看出,伎術生可能從一般人家選取,也可能從有家學的人家選取,不過有伎術家學不等于伎術官世家,伎術官世家的子弟往往有另外的入仕途徑。
作為學生,技術生要學習伎術技能,并交納束脩。例如依據明本《天圣令》復原的唐代《雜令》規定:“天文生、卜筮生初入學,所行束脩一同按摩、咒禁生例?!?a id="w16">[16]可見天文生、卜筮生、按摩生和咒禁生入學時都需要交納束脩。
另一方面,部分伎術生在學習之外,還承擔著伎術職任,并可以像伎術吏那樣自流外入流。例如天文觀生“掌晝夜司候天文氣色”[17],已經參與到天文觀測工作中,而且觀生“八考入流”[18],可以同伎術吏一樣,通過流外入流入仕。再如歷生“同流外,八考入流”[19],也是一種可以自流外入流的伎術生。
因此,伎術生的定位在唐代比較模糊,容易產生爭議?!度莆摹分休d有五篇《對觀生束脩判》,其中一位作者是李子眴,在玄宗時書判拔萃科及第,所以《對觀生束脩判》可能是一道書判拔萃科考試題,其題目稱:
庚補觀生,所學未就。其師同算生例征束脩,訴云:“蓋伎術不可為例,必其抑納遣出幾何?”師曰:“算之伎術。”生終不伏。[20]
一位叫“庚”的觀生與他的老師在觀生是否需要交納束脩,按照什么標準交納束脩上存有爭議,而這樣一道題目又被列入書判拔萃科的考試之中,可見當時確實有關于伎術生身份的爭論。
伎術吏是從事伎術工作的胥吏,他們數量更多,分布更廣。部分官署可能沒有設置伎術官,但卻轄有伎術吏。伎術吏總體水平可能不如伎術官,但卻從事著更加基礎性的具體工作。例如尚食局、典膳局主食,史館、集賢院、弘文館楷書手等。這些伎術吏有的長期任職,如楷書手、主食;有的分番輪流當值,如巫師、主酪、習馭、主膳等。[21]此外,諸無品伎術直官,也屬于伎術吏。例如開元二十八年(740)四月十三日,殿中監奏:“尚食局無品直司六人,并是巧兒、曹司要籍,一任直司,主食十年,考滿,同流外授官,仍補額內直驅使。”[22]尚食局無品直在考滿后“同流外授官”,當屬于伎術吏。
由伎術生、伎術吏入仕者,都屬于伎術出身。具體來說,伎術吏是通過流外入流方式入仕成為伎術官。伎術生有的與伎術吏一樣,通過流外入流入仕,有的則需參加考試,根據成績或直接成為伎術官,或充任伎術吏。例如據明本《天圣令》復原唐《醫疾令》規定:
諸醫、針生以業成申送尚書省,所司覆試策,各十三條。醫生試甲乙四條,本草、脈經各三條。針生試素問四條,黃帝鍼經、明堂、脈訣各兩條。其兼習之業,醫、針各三條。問答法式及考等高下,并準試國子監學生例。得第者,醫生從九品上敘,針生降一等。不第者,退還本學。經雖不第,而明于諸方,量堪療疾者,仍聽于醫師、針師內比較,優者為師,次者為工,即不第人少,補闕不足,量于見任及以理解醫、針生內,簡堪療疾者兼補。[23]
醫生、針生修業完成后要“申送尚書省”參加考試,考試通過者就可以入仕為官,成為伎術官群體的一員。未通過者則繼續學習,不過又規定那些雖然沒有通過考試,但具備實際診病能力者,可以與在任的醫師、針師這類伎術吏比較,優秀者可以任為醫師或針師,次一等者也可以成為醫工或針工。可見最優秀的醫生、針生有機會直接成為伎術官,而稍遜一籌者則可成為伎術吏。此外,程錦認為肅宗乾元元年制 “不再對太醫署學生、地方州(府)醫學生和私習醫者分別作規定”,表明唐中期以后“國家通過統一的醫學科舉,從不同習醫人中選拔優秀人才”,“這樣,醫學科舉考試制度就整齊了各類習醫人醫學入仕的路徑”[24]。若如此,則唐中期以后,醫術類伎術生可以通過醫舉入仕。
伎術生、伎術吏人數眾多,按照伎術官制度規定,他們是伎術官的主要來源。例如《唐六典》稱:“凡伎術之官,皆本司銓注訖,吏部承以附甲焉。”[25]伎術官由“本司”,也就是伎術官署自己銓注,而在伎術官署選擇范圍內的只能是現有伎術官,以及伎術生、伎術吏。再如武則天“神功元年敕”對“本色出身者”的遷轉予以限制,這里本色出身者,應該主要指由伎術生、伎術吏入仕者。
雖然伎術生、伎術吏是伎術官的主要來源,但就現有史料來看,出自伎術生、伎術吏的高級伎術官很少,能夠在史書中留下些許記錄的伎術官,往往是自民間直接征召的伎術人,或者是從其他途徑入仕再轉入伎術官系統的他官有伎術者。可見伎術生、伎術吏的仕宦之路并非坦途。
現存唐代史料中,有關伎術官的記錄比較匱乏,而伎術生、伎術吏的相關記載就更屬鳳毛麟角。幸好有出土文獻可以幫助我們對唐代伎術生的仕途與生活有所了解。
例如據《劉守忠墓志》記載,劉守忠是一名沒有天文星算家學傳統的歷生,咸亨五年(674)去世,時年三十歲。[26]歷生的選拔年齡標準是“中男年十八以上”,高宗時期當以“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27]則劉守忠被取為歷生時的年齡在十八到二十歲之間。也就是說,劉守忠到去世為止,至少做了十年歷生,卻仍未獲得入仕資格。
再如梁師亮,[28]他也沒有醫學家傳,初任“左春坊別教醫生”,當是被分配到太子左春坊下屬藥藏局服務,這也是伎術生兼事伎術工作之一證。[29]然而梁師亮并非由醫生入仕,而是先以運糧得授勛官上柱國,再于垂拱二年(686)以助修乾陵得到“別敕放選”,出仕為官。萬歲通天元年(696),梁師亮去世,時年四十七歲,則他得官是在三十七歲。梁師亮被選為醫生時,估計年紀不會太大,這說明他充任醫生十幾年甚至二十年仍然未能得官,最后通過其他途徑方才入仕??梢娪杉啃g生、伎術吏入仕的道路漫長而艱辛。
玄宗朝伎術官潘智昭的經歷則更加令人唏噓,據《潘智昭墓志》[30]可知,潘智昭并無天文伎術家學,直系親屬中也沒有擔任伎術官者,但他“幼年聰敏”且“尤工書算”,因而成為歷生。墓志稱潘智昭“曉陰陽義,通挈壺術,事瞿曇監,侍一行師,皆稱聰了,委以腹心”,先后在太史監瞿曇悉達和僧一行這兩位玄宗時代最重要的天文伎術人身邊工作,說明潘智昭在天文伎術方面確有一定才能。后來他因為“習業日久,勤事酧功”,獲得任官資格,“授文林郎,轉吏部選”,終于邁入仕途門檻,然而還未等到獲得實職,潘智昭就不幸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根據唐代制度規定:“凡伎術之官,皆本司銓注訖,吏部承以附甲焉?!ǖ帽舅具w轉,不得外敘。若本司無闕者,聽授散官,有闕先授。若再經考滿者,亦聽外敘?!?a id="w31">[31]潘智昭先得授文林郎,符合“若本司無闕者,聽授散官”,而他又“轉吏部選”,當是因為“再經考滿”仍然無闕,故得以外敘,轉吏部待選。潘智昭具有一定伎術才能,又曾經侍奉瞿曇悉達和一行,也算頗有機緣,然而其仕途仍然坎坷,勞碌一生也未獲實職,那些普通伎術生、伎術吏仕途之艱難,就更不必說了。
二 后來居上:民間伎術人與他官有伎術者
民間伎術人與他官有伎術者出身的伎術官,在唐代伎術官群體中雖然不占數量優勢,但影響力卻很大,尤其是高級伎術官,很多都是由他們擔任。
在唐代,不少來自民間的伎術人,或者由皇帝特旨征召,或者經過權貴推薦,或者通過相關考試審核,自布衣直接授官,進入伎術官群體,起點高,甚至能直接進入高級伎術官行列。例如武周時期的尚獻甫本為道士,在覲見武則天后,“起家拜太史令”,[32]從平民直接被任命為當時朝廷天文機構的最高長官。又如“山人鄧思齊獻威靈仙草,出商州,能愈眾疾,上于禁中試用有效,令編附《本草》,授思齊太醫丞”[33]。鄧思齊被稱為“山人”,可見本為民間伎術人,因為進獻藥草而被直接任命為太醫署次官太醫丞,從平民直接成為高級伎術官。
依據明本《天圣令》復原之唐《醫疾令》規定:“諸有私自學習、解醫療者,召赴太醫署,試驗堪者,聽準醫、針生例考試。”[34]根據程錦的研究,唐代民間私醫經太醫署征召,通過測試后可以像太醫署醫生、針生那樣參加尚書省的考試,考試法式和考等的確定應與醫生、針生相同,此外,民間私醫中精通《素問》《黃帝針經》和《甲乙》者,有資格參加太醫署博士、助教的選拔。[35]
民間醫人還可以通過參加醫舉的方式入仕。玄宗時曾下達《考試博學多才道術醫藥舉人詔》:
博學、多才、道術醫藥舉人等,先令所司表薦,兼自聞達,敕限以滿,須加考試。博學多才舉人限今來四月內集,道術醫藥舉人限閏三月內集。其博學科試明經、兩史已上,帖試稍通者。多才科試經國商略大策三道,并試雜文三道,取其詞氣高者。道術醫藥舉取藝業優長,試練有效者。宜令所繇,依節限處分。[36]
這次考試包括“博學”“多才”“道術醫藥”三科,各有其考核方式,其中“道術醫藥舉取藝業優長,試練有效者”,可見需要考核實際療效。民間醫人以及太醫署的伎術生應該都可以參加這個“道術醫藥”考試。到肅宗時,先規定“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后改為同明法例選人。[37]程錦對唐代的醫舉問題已有考述,[38]此處不贅。
肅宗司天臺改革時,還設置了崇玄院,并規定“應有術藝之士,征辟至京,于崇玄院安置”[39],這些被征召來的術藝之士應該就是民間的天文伎術人,他們被安置在崇玄院,成為朝廷天文伎術官的后備人才,他們中的佼佼者應該會被選為伎術官。到代宗時,又下詔征召天文伎術人:
大歷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敕:“艱難以來,疇人子弟流散。司天監官員多闕,其天下諸州官人百姓有解天文玄象者,各委本道長吏具名聞奏,送赴上都?!?a id="w40">[40]
經過安史之亂和吐蕃進犯,“疇人子弟流散”,唐朝缺乏天文伎術方面的人才,以至于“司天監官員多闕”,故代宗下令征召民間的天文伎術人入京。既然這次征召的直接理由是為了填補司天臺官員的缺額,則應召的民間天文伎術人中,能夠獲得天文伎術官的,當不在少數。
他官有伎術者是伎術官的另一重要來源。根據唐代伎術官制度,理論上說不存在外來官員進入伎術官署任職的可能,而且伎術官也并非顯赫清途,對普通官員沒有太強吸引力。但事實上,唐代有不少伎術官是其他途徑出身,從一般官僚轉入伎術官系統的。
例如唐高宗時的醫官陸敬道,“以明經授洛州參軍”,“轉郊社署令,以能尋遷為太醫令”,歷奉醫直長,最終官至“朝散大夫、守奉醫大夫”[41]。陸敬道明經出身,所任洛州參軍、社署令皆為普通文官,后因具有醫術才能而轉為伎術官。再如另一位高宗朝的醫官顏仁楚,“弱冠舉孝廉,射策高第,授文林郎”,其后歷任汾州孝義縣尉、廬州巢縣令等職,“特征北闕,擢遷奉醫直長”,從普通官員轉為伎術官。[42]太醫令是太醫署的長官,奉醫大夫、奉醫直長分別是尚藥局的長官、次官,均屬于高級伎術官。陸敬道、顏仁楚一進入伎術官系統立即就獲得太醫令、奉醫直長的職務,這是絕大多數伎術生、伎術吏一輩子都無法達到的職位。唐玄宗時,又在制度上對非伎術出身者擔任伎術官的情況做出規定,開元七年(719)八月十五日敕:“出身非伎術,而以能任伎術官者,聽量與員外官。其選敘考勞,不須拘伎術例?!?a id="w43">[43]這樣一來,一般官員可以轉任伎術官,又不必受到制度對伎術官的仕途限制,無疑是對他官有伎術者轉任伎術官的極大鼓勵。尤其對于伎術官世家子弟來說,他們相對其他伎術人具有資源優勢,往往有能力通過其他途徑入仕,再轉入伎術官,避開伎術官制度對其仕途的桎梏。
例如出自著名天文官世家瞿曇家族的瞿曇譔就是“武舉及第”,然后“授扶風郡山泉府別將,恩旨直太史監,歷鄜州三川府左果毅”,以武官的身份奉旨“直太史監”,后任秋官正,正式進入伎術官系統,最終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司天監,步入三品官行列,成為朝廷天文機構的最高長官,死后追贈太子詹事。[44]即便在整個文官系統中,這樣的仕途成就都屬通達順遂,在以五品以下官為主的伎術官體系里,更是鳳毛麟角,可以說是有唐一代官位最高的伎術官之一。
再如元和十二年(817),司天監李素去世,憲宗“遂召子景亮,詰問玄微。對揚無玷,擢升祿秩,以續闕如。起服拜翰林待詔、襄州南漳縣尉,再立門庭之貴,復登禁掖之榮”[45],李景亮作為伎術官世家子弟得到憲宗召見,直接被授予翰林待詔、襄州南漳縣尉的官職,進入宮中以伎術待詔的身份為皇家提供天文服務。據賴瑞和考證,李景亮在大中元年(847)時擔任司天監,[46]登上天文官體系的最頂點,這是絕大多數伎術生、伎術吏可望可不可即的成就。
此外根據唐代資蔭制度的相關規定,職事官和散官在五品以上的伎術官享有資蔭特權,他們的子孫可以通過門蔭入仕[47]。伎術官雖然大部分品級較低,但亦有若干伎術官系統頂端的職位在五品以上,如太史令、尚藥奉御等。這些高級伎術官的子弟可以通過門蔭入仕,規避制度對伎術官的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伎術在法律層面實際上是不允許非官方伎術系統人員尤其是民間人士學習的,例如《唐律疏議》記載:“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讖書,兵書,《七曜歷》,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違者徒二年。私習天文者亦同。”[48]但實際上民間伎術人和他官有伎術者擔任此類伎術官的現象始終不絕,有時甚至會有大規模征召、考選民間伎術人之事。民間伎術人、他官有伎術者充任伎術官的相關制度規定也記載頗多,可見民間伎術人和他官有伎術者出任伎術官是常態化、規模化的。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王朝加強對伎術資源控制,將民間伎術人納入王朝的伎術官系統,以方便朝廷對其進行管控,將可能危害王朝統治的隱患,轉化為維護王朝統治的力量;第二,部分民間伎術人和他官有伎術者具備高超的伎術,可以為王朝提供更好的伎術服務;第三,皇帝通過引入民間伎術人、他官有伎術者以制衡固有的伎術官勢力,讓他們相互監督、檢驗,以利于皇帝更好的掌握伎術資源;第四,伎術生、伎術吏在某些情況下質量低下或數量不足,為了維持朝廷伎術工作的正常進行,需要吸收民間伎術人和他官有伎術者進入伎術官行列;第五,伎術生、伎術吏出身的伎術官受到的限制較多,仕途坎坷艱辛,伎術官世家子弟想方設法從其他途徑進入伎術官系統,規避制度阻礙。
伎術生、伎術吏在正式成為伎術官之前,已經在朝廷官署內接受伎術教育,或者從事伎術工作多年。民間伎術人、他官有伎術者只是在成為伎術官之時,才加入官方伎術系統內,但卻后來居上,相當于占據更高的位置,仕途也更加順暢。
伎術生與伎術吏仕途困頓的原因在于唐代雖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伎術官學,又規定有伎術生、伎術吏入仕的途徑,但伎術生與伎術吏出身者在整個伎術官體系中的作用、地位非常有限。伎術生與伎術吏主要充任低級伎術官,長期沉淪下僚甚至不得進入官員行列。這是因為伎術生、伎術吏主要是按照王朝日常政務運行需要培養的官僚型、事務型人才,缺乏獲得破格提拔的能力與途徑,伎術官的遷轉限制也主要落在他們頭上。與此相對,民間伎術人、他官有伎術者經??梢砸幈苤贫鹊南拗?,甚至能夠獲得皇帝或權貴寵幸,或者具有較高的伎術才能,進而占據伎術官高層職務。這種便利也愈發促使伎術高超的民間人士或伎術世家子弟通過非伎術生、伎術吏的途徑成為伎術官,從而形成循環。
三 結語
唐代伎術官群體構成比較復雜,從來源上看,有選拔自伎術生、伎術吏者,有直接以布衣身份獲得伎術官者,也有他官有伎術者轉任伎術官的情況。伎術生、伎術吏是伎術官的主要來源,民間伎術人、他官有伎術者是伎術官的重要來源。
出自伎術生、伎術吏的高級伎術官很少,能夠在史書中留下記錄的伎術官,往往出自民間伎術人或他官有伎術者。伎術生與伎術吏仕途坎坷的原因在于,唐王朝雖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伎術官學,伎術生、伎術吏亦有入仕途徑,但伎術生、伎術吏出身者在整個伎術官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數停滯于低級伎術官層次。而民間伎術人與他官有伎術者出身的伎術官,雖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往往能力較強,或者有特殊關系,甚至能夠繞過制度對伎術官的仕途限制,所以高級伎術官職位大多被他們占據。
民間伎術人和他官有伎術者出任伎術官是常態化、規模化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其一,王朝加強對伎術資源控制的手段;其二,部分民間伎術人和他官有伎術者具備高超的伎術;其三,皇帝通過引入民間伎術人、他官有伎術者以制衡固有的伎術官勢力;其四,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為了維持朝廷伎術工作的正常進行,需要吸收民間伎術人和他官有伎術者進入伎術官行列;其五,伎術生、伎術吏出身的伎術官受到的遷轉限制較多,仕途坎坷艱辛。
伎術官的來源特點對唐代伎術官群體的仕途、唐代伎術官體系的運轉乃至唐代伎術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來源的不同對伎術官仕途有直接影響,一定程度上在伎術官群體內產生區隔,大量低級伎術官主要由伎術生、伎術吏出任,他們基本無緣升入伎術官系統上層,少量高級伎術官職位主要被民間伎術人或他官有伎術者把持。這一方面打擊、抑制了伎術生、伎術吏出身者的積極性,不利于伎術官體系正常運轉,對伎術發展也有消極作用。另一方面,允許民間伎術人、他官有伎術者擔任伎術官,又避免了伎術官系統完全封閉,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又為這些伎術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對唐代伎術發展又有促進作用。
Origin of the Technocracy in Ta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Official Career
ZHANG Rui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basic origins of technocrats in the Tang Dynasty:Technical student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hich are also the largest in proportion,non-official technicians and ordinary bureaucrats.However,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technocratic system,promotion is difficult with most of them being low-level technocrats.Unofficial technocrats and general bureaucrats,though in small numbers,often gain access to senior technocrat position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technocrats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an impact on the official career of the technocrats,the operation of the technocrat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technocrats,origin,official career
[1] 王怡然:《唐代的伎術官吏》,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2] 參見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修訂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張惠民《唐代瞿曇家族的天文歷算活動及其成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第2期;[馬來西亞]賴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臺——關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范家偉《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陳昊《晚唐翰林醫官家族的社會生活與知識傳遞——兼談墓志對翰林世醫的書寫》,《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3期;陳昊《身分敘事與知識表述之間的醫者之意:6—8世紀中國的書籍秩序、為醫之體與醫學身分的浮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3]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一〇《秘書省》,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95頁。
[4] 《唐六典》卷一〇《秘書省》,第303頁。
[5] 《唐六典》卷一〇《秘書省》,第304頁。
[6] 《唐六典》卷一〇《秘書省》,第305頁。
[7] 《唐六典》卷一〇《秘書省》,第409頁。
[8]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76頁。
[9]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253頁。
[10] (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選舉三》,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62頁。
[11] 《唐六典》卷一四《太常寺》,第406頁。
[12]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課題組:《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74頁。
[13]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第577頁。
[14] 《唐六典》卷一七《太仆寺》,第480頁。
[15]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第317頁。
[16]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第374頁。
[17] 《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第1855頁。
[18] 《唐六典》卷一〇《秘書省》,第304頁。
[19] 《唐六典》卷一〇《秘書省》,第303頁。
[20] (唐)李子珣:《對觀生束脩判》,(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四〇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153頁。
[21]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第375—376頁。
[22] (宋)王溥:《唐會要》卷六五《殿中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2頁。
[23]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第318—319頁。
[24] 程錦:《唐代醫官選任制度探微》,黃正建主編:《〈天圣令〉與唐宋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81頁。
[25] 《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第28頁。
[26]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89頁。
[27] 《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第2089頁。
[28] 《唐代墓志匯編》,第900頁。
[29] 相關討論參見陳昊《身分敘事與知識表述之間的醫者之意:6—8世紀中國的書籍秩序、為醫之體與醫學身分的浮現》,第145頁。
[30] 《唐代墓志匯編》,第1618頁。
[31] 《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第28頁。
[32] 《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尚獻甫傳》,第5100頁。
[33] 《唐會要》卷八二《醫術》,第1806頁。
[34]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第578頁。
[35] 程錦:《唐代醫官選任制度探微》,黃正建主編:《〈天圣令〉與唐宋制度研究》,第279頁。
[36] 《全唐文》卷三〇,第342頁。
[37] 《唐會要》卷八二《醫術》,第1805頁。
[38] 程錦:《唐代醫官選任制度探微》,黃正建主編:《〈天圣令〉與唐宋制度研究》,第280—281頁。
[39] 《舊唐書》卷三六《天文志下》,第1335頁。
[40] 《唐會要》卷四四《太史局》,第933頁。
[41]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九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頁。
[42] 《唐代墓志匯編》,第445頁。
[43] 《唐會要》卷六七《伎術官》,第1399頁。
[44] 《唐代墓志匯編》,第1791頁。
[45] 《唐代墓志匯編》,第2040頁。
[46] [馬來西亞]賴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臺——關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第327頁。
[47] 《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第32頁。
[48]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卷九《職制》,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