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學思想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學大事年表長表(全3冊)
- 潘玉君 鄭度 楊勤業等
- 18字
- 2025-04-28 20:29:39
第2章 地理學年表:公元前25—前11世紀
第一節 地理學年表:中國
·中國出現后來被冠名“大禹治水”的大規模的、以水文要素和地貌要素為核心的地理工程。具有鮮明的地理環境整體性意識和地理環境人地關系意識。
·中國黃河流域在公元前9世紀出現水利工程意義的堤防工程。具有鮮明的地理環境整體性意識和地理環境人地關系意識。
·中國黃河流域在戰國時期是堤防工程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具有鮮明的地理環境整體性意識、地理環境分異性意識和地理環境人地關系意識。
·中國黃河流域在秦漢時期是堤防工程發展的第二個高潮。完成了黃河的系統堤防工程。具有鮮明的地理環境整體性意識、地理環境分異性意識、地理環境尺度性意識和地理環境人地關系意識。
·中國形成完整的六十干支表。掌握地理環境周期過程性規律,屬于時間地理學知識。
·中國江蘇南部及上海地區建設海塘地理工程。
·中國粟的栽培及其技術已從黃河流域傳播到云南省劍川地區。
·中國出現晴、雨、日出、陰云蔽日、陰、云、雨、雪、雹、雷、霧、霾、風向、風的大小、天氣預報、氣象日變化、氣象旬變化等氣象氣候方面的地理知識。
·中國出現“以水平地”進行水平測量和“以繩測垂”進行垂直測量等成熟測量知識。
·中國夏朝(前2070年至前1600年)形成以帝丘、陽城為中心的人文地理格局。
·中國夏朝出現“四海觀”即東方觀。是夏朝向往東部濱海地區,著力于自西向東發展的觀念。
·中國箕子率數千人赴朝鮮,向朝鮮傳播科學技術。為重要文化地理現象。
·中國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與中原交往。
·中國栽培稻分布界線達北緯35°15'。
·中國新疆孔雀河下游種植小麥。種植業和漁獵業并存。
·中國商朝(前1600—前1046年)形成以殷墟、朝歌為首都的地理格局。
·中國出現40個以上方國邊疆地理知識。
·中國出現包括邦、土、田、石、井、泉、水、川、州、邑、丘、麓、鄙、國等地理專名在內的500個以上地名和水文、地貌、領土、土地規劃等方面的地理知識。
·中國出現打井、灌溉、河流整治、防洪與排澇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水文地理和農業地理知識。
·中國開始出現以“刀耕火種”生產方式和生活形式為特征的人地關系態勢。
·中國在公元前1217年有連續10天的天氣記錄。
·中國在戰國末期開始使用作為哲學的重要概念的“理”。理一般指事物的特殊規律,與代表事物的普遍規律的“道”相區別。
·中國在夏代開始使用干支紀日法。干支為天干和地支的合稱。具有時間地理方面的時間地理學知識。
·中國二里頭遺址、二里崗遺址和殷墟遺址等已有關于城市布局、職能分區等城市地理方面的地理學知識。
·中國在商周時期已出現血緣關系被地緣關系所取代的現象。
·“中國”概念出現。“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中國”當時指西周王朝的京師或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京畿”。“中國”所指的區域的范圍后來不斷擴大。其含義主要有“國中”“京師”“帝王都城之地”“夏”“中華”“春秋齊、宋之地”“戰國時關東六國”“三國時魏國”等地理范圍意義、民族意義和文化意義。直接與統一的政權相聯系的國體意義的“中國”概念及其術語出現晚。至1689年開始出現與使用具有國體意義的“中國”概念及其術語(但尚無漢語術語),1842年開始出現和使用具有國體意義的“中國”概念的漢語術語。
·中國《詩經》記述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地理格局。漢民族的奴隸社會地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中部,其他廣大地區是牧畜民族的氏族社會。
·中國殷商約在公元前13世紀開始使用陰陽歷。具有時間地理方面的時間地理學知識。
·中國西周頒布《伐崇令》。為中國最早的地理環境保護法令。
·中國甲骨文中有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這是以商為中心的方位觀念。
·中國殷商時期的人口清查統計已制度化和定期化。
·中國西周時期形成以鎬京和洛邑為都的地理格局。
·中國《竹年紀書》記載連年旱災。
·中國已有“旬”的概念。具有時間地理方面的時間地理學知識。
·中國云南省滄源地區的巖畫,反映當時人群的綜合地理實況和地理觀念。
·中國使用測量風向儀器“相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