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世長歌:建安文人與文學
- 張亞軍 王利鎖 馬予靜 王宏林 亓晴
- 2378字
- 2025-04-28 18:46:13
序
河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漢魏六朝文學教學團隊的五位老師,在完成慕課《亂世長歌——建安文人與文學》的錄制后,又再接再厲,同心協力,在原講稿的基礎上,豐富補充,增益細化,精心結撰了這部書稿。這是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成果。在書稿付梓之際,作為這個教學團隊的一員,幾位老師希望我能寫幾句話,于情于理,我都不能推辭。
今年九月,河南大學剛剛舉行過110周年的校慶慶典;明年三月,作為河南大學最早設置的院系之一——文學院也將迎來百年華誕。在這百年的風雨歷程中,河南大學文學院非常重視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師隊伍的建設,曾延攬過眾多名師在此執教。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學實施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不論是學科建設,還是一個專業或時段的教學,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是以具體的課程建設為支撐的,而教師則是落實教學質量的主體。河南大學文學院漢魏六朝文學教學團隊和其他團隊一樣非常強調教學的重要性,重視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并形成了傳承有序的教學傳統。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李嘉言先生即受教育部邀請參加全國古典文學教學大綱的編審。李嘉言先生以唐詩、楚辭研究享譽海內外,殊不知李嘉言先生對漢魏六朝文學也有精深的研究,也是河南大學漢魏六朝文學教學的重要奠基者。《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即匯集了李嘉言先生有關漢魏六朝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他的遺著《漢魏六朝文學史》也將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世紀六七十年代,王夢隱、王寬行兩位先生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漢魏六朝文學教學的重要擔綱者。他們或理性透視,鞭辟入里,鑒賞精到,啟人心智;或細讀文本,注重體驗,洞見深微,情感洋溢。他們的課堂精益求精,講解豐富生動,深得學生好評,被譽為響當當的“鐵塔牌”。80年代初,我和張家順、陳江風兩位老師留校任教,接替我們的老師王夢隱先生、王寬行先生承擔漢魏六朝文學的教學工作,在教師隊伍新老交替、青黃不接的關口,承續了漢魏六朝文學的教學傳統。80年代后期,馬予靜、王利鎖兩位年輕老師留校任教,逐漸成為漢魏六朝文學教學的生力軍。90年代以后,張亞軍、王宏林兩位青年老師又充實進來,為漢魏六朝文學教學團隊增添了活力。之后,就是新生代亓晴的加入。
從王夢隱、王寬行兩位先生至今,河南大學文學院漢魏六朝文學教學團隊已更新了五代。雖然代際在變,但團隊始終秉持的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教學科研精神是不變的。這個團隊特別重視新老教師的傳、幫、帶。有新成員加入,老教師會為年輕教師制定科研教學規劃,盡心指導備課,認真組織聽課,解決疑惑,提升教學水平,讓新教師很快適應課堂,站穩講臺;年輕教師都能夠尊師重道,敬業樂群,虛心求教,認真揣摩教學,落實科研規劃。這個團隊富有大局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學科研上相互支持,轉益多師,取長補短,高效優質地完成教學任務,深得學生的好評。馬予靜、王利鎖、張亞軍、王宏林幾位老師不僅科研能力強,成果豐富,也都曾多次榮獲河南大學教學質量工程特等獎、一等獎。還值得一提的是,漢魏六朝文學教學團隊不僅重視自身的教學科研,而且也擅長教學管理。張家順老師、江風老師都曾任中文系的副主任,又先后擔任河南大學的教務處處長,教學管理經驗豐富,兩個人后來都是廳級干部;王宏林老師也曾任文學院負責教學的副院長,后來又擔任過文學院院長。通達的人生態度營造了愉快的合作氛圍,良好的人文環境促進了教學科研的良性發展。他們能夠通力合作完成《亂世長歌——建安文人與文學》這一成果,與團隊經年累月積淀的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建安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演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段,既是漢魏六朝文學教學的重點,也是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關于建安文人與文學,學界已有比較深入的探討,成果顯著。他們在充分吸收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從具體教學實際出發,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既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知識結構,又注重話題論述的學理品位,對建安文人的心路歷程和建安文學的創作特色進行了細致討論。粗讀書稿,印象有三。一是系統完整,重點突出。建安文學盡管只有三四十年的時間,但成就輝煌,名家輩出,特色鮮明。書稿采用以人立章的方式,在充分把握建安文學的發展歷程與時代特色的基礎上,分別對“三曹”“七子”等重要的建安文人的創作進行了細致梳理與分析,尤其是對他們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的代表作品進行了深入講解,使學生在了解建安文學一般特色的同時能夠對具體作品有更真切可感的認識。這種撰寫方式既考慮到了建安文學面上的問題,又注意到了人的問題,更關注到了具體作品問題;既保持了教學風格,適宜閱讀,又系統完整,重點突出,很值得肯定。二是分析細密,合情合理。書稿在具體討論建安文學現象時,能夠融入撰寫者的研究心得,分析到位,有理有據。如對曹操人格精神的剖析、曹丕政治胸襟的認知、曹植情感世界豐富性的理解、王粲人生心態的勾勒、邯鄲淳之于建安文壇的別類意義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關注了以往建安文學研究中不太關注的問題,這也是難能可貴的。三是嚴謹規范,可讀性與學術性兼顧。《亂世長歌——建安文人與文學》既是一部拓展學生視野的通識性教材,也是一部寫作態度嚴謹的學術著作。書稿無論是文獻引用、材料注釋,還是觀點說明、概括分析,都能夠遵守學術規范,而在行文過程中,又照顧到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兼顧了書稿的可讀性與學術性。這也是值得贊賞的。總之,《亂世長歌——建安文人與文學》不同于一般的通識性教材,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河南大學文學院漢魏六朝文學教學團隊五位老師群策群力完成“亂世長歌——建安文人與文學”這一課題,這是他們深化教學內涵、改革教學方式的新嘗試、新收獲,也是他們通力合作的團隊精神的體現,更是給河南大學文學院百年華誕的一份珍貴禮物,可喜可賀。我為這個團隊取得的新成績而高興。希望他們今后繼續發揚團隊力量和合作精神,在教學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立群
二〇二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