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生不息:甘肅文化的傳承·甘肅始祖文化(第一卷)
- 馮玉新 李卓 田云霞編著
- 3507字
- 2025-04-28 17:43:07
第三章 甘肅始祖文化的歷時性與空間性
第一節 甘肅始祖文化的階段性特征
甘肅擁有跨越八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據史料記載人文始祖女媧、伏羲在此地產生,岐黃文化也在此地形成,并有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等。由此甘肅成為海內外各界人士祖脈尋根、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圣地。
一 伏羲、女媧文化
由于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伏羲漸漸地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符號和血緣關系的象征,優秀的文化基因在伏羲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伏羲文化誕生于成紀地區,今天水一帶,距離現在有9000—7000年的時間,體現的是處于新石器時期的漁獵文明。伏羲文化隨著氏族部落的強大也逐漸得到了傳播,由西北地區傳播到中原地區、西南地區甚至是整個中華大地,所形成的華夏民族主要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主體。武漢大學教授、中國周易研究會會長唐明邦將伏羲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歸納為九個方面:造網罟,發展漁獵畜牧;創造書契;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立九部,設六佐;作歷度,定節氣;鉆木取火;嘗百藥、制九針;制琴瑟,作樂曲;“立占筮之術”。以上基本包含了古時候社會的各方面,伏羲創造的豐功偉業可與天地相比[1]。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和重要源頭,是創造和革新的典范,是體現人文思想的基石,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本原,是和諧理念的基礎,是傳統道德形成的依據,是兼容和合精神的本色[2]。現在為紀念伏羲以及傳承伏羲文化,天水市在每年6月22日舉行公祭伏羲大典。
“女媧”作為一個具體的史前人物名稱,在很多學科中都是一種特定化的母性主題,如文學、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具有顯著的文化功能。毋庸置疑,從現存的歷史文獻和出版的各類資料可知,“女媧”雖是一個專有名詞,但其所代表的含義卻有些模糊,如《辭源》參考了《說文》注釋為:“人名用字,古代神話中女媧氏。說文:‘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接著又在“媧皇”條中說:“女媧氏,傳說的古帝王。”因此,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女媧應該是書上所記載的被認為是神話母題的女媧,有著深遠的歷史,從而在傳承過程中給各地區的女媧神話傳說、遺址遺跡和相關民俗文化等帶來深遠的文化意義。毋庸置疑,女媧已發展成為人們所公認的女性始祖形象,是始祖文化的典型代表,并出現在很多地方的民間習俗文化活動中[3]。
二 岐黃文化
岐黃文化是由岐伯和黃帝共同創立并在后續中不斷完善的中醫藥文化,也被稱作是岐黃之術,于我國上古時期從黃河中上游的西北一帶發祥,被以岐伯和黃帝為代表的人文始祖創立,在夏、商、周時期得到傳承,并最終在秦漢時期發展成為較為完整的體系[4]。包含天、地、人三道的我國古代生命科學文化,包括醫學、天文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個方面[5]。因此,岐黃文化被稱作是古代生命科學文化。其廣為人知的代表性作品為《黃帝內經》,歷史上中醫藥學家以《黃帝內經》為源,繼承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岐黃文化血脈,不斷發展中醫藥學。岐黃文化是中醫發展的根系和寶庫,發展至今,在世界傳統醫學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任何時候,岐黃文化的作用和價值都是不可代替的。岐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醫道的寶庫,是華夏民族道德精華的體現,對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岐黃文化的中醫藥學已經被全世界所認可與推崇學習,關于人體各方面的治理、療養和養生、保健等方法及理論已相對成熟,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同時,岐黃文化秉承的“以人為本”的理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也慢慢滲透到其他領域并得到更好的發展和行業創新。
三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是以大地灣遺址為主要內容的史前文化。大地灣遺址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跡”,其發掘一開始就帶來了令人矚目的驚喜。其發祥地位于甘肅天水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一帶,是歷經時間最長且位于黃河中上游的舊石器和新時期時代的文化,在文化、建筑、農業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大地灣遺址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地上房屋建設、最早的文字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筑與“水泥”、最早的度量衡實物、最早的繪畫作品以及最早的彩陶之一。[6]
根據勘測記載,大地灣遺址地層包含有五期。第一期為老官臺文化又稱大地灣文化,碳素測定年代距今7800—7300年。發現的文化遺存是渭河流域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出土了4座圓形半地穴式房屋遺址,368件陶、石、骨器[7],并在該地層中發現有黍種和碳化稷兩種農作物,由此證明大地灣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源地之一以及北方農業的發展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歷史。第二期為仰韶文化早期,碳素測定年代距今6500—5900年,與關中一帶的半坡文化面貌大體一致。這一期遺存發掘范圍廣闊,遺存內涵豐富,挖掘出156座房屋遺址,3271件陶、石、骨器等[8]。這一時期石、骨器數量明顯增多,并出現大量彩陶。與一期相比,該期制陶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創造了很多寶貴的史前藝術珍品。第三期為仰韶文化中期,碳素測定年代距今5900—5600年,相當于豫晉陜交界區的廟底溝期,挖掘出19座房屋遺址,1688件陶、石、骨器等。這一時期彩陶藝術達到鼎盛階段,有著精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樣的圖案。這期的發現對研究仰韶文化的發展過程以及西北各史前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第四期為仰韶文化晚期,碳素測定年代距今5500—4900年,文化面貌與關中一帶的半坡晚期相似,但有著更為鮮明的地方色彩。這時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散落居住。山坡中軸線分布著數座大型會堂式建筑,周圍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達到了大地灣文化遺址史前聚落的鼎盛階段[9]。該期房屋遺址徹底脫離了延續數千年的半地穴式窠臼,轉變為平地起建,實現了居住形式的一大飛躍。第五期為常山下層文化,碳素測定年代距今4900—4800年,這一期是由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過渡的遺址。在渭河流域、清水河附近和秦安縣一帶都相繼發現此類遺址,為研究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據。
四 周祖農耕文化
周先祖及其族人建邦立國以及發展農耕文化的地方位于慶陽一帶,古時被稱為北豳。古時候,周先祖非常喜愛農業種植,樂于開墾耕種,在堯舜時期,先后被賜封為農師后稷。直到夏朝末期,政局混亂,朝廷不作為,各地諸侯紛紛群起反叛。這時周祖不窋便帶領族人遷移到戎狄居住的地方(今慶陽一帶),周祖三代便在慶陽開始了農耕生活,創立和發展了農耕文化,“周道之興自此始”[10]。周族人是在繼承炎帝和黃帝的種植技術基礎上發展了農耕文化。數量非常多的水稻、粟、稷等糧食碳化物在南佐遺址中被挖掘出來,這是用于探究農業起源、史前農業考古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依據[11]。據資料記載,我們可知在先周以前的隴東地區就已經有了相對比較成熟的農耕文明,周先祖在前人的基礎上對農業生產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這在《詩經·豳風·七月》《生民》等詩詞中有著更為生動、直接的體現[12]。
五 秦祖文化
嬴秦的迅速發展,使其擁有了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并成為漢渭經濟文化發展的主要力量[13]。嬴秦很長時間是扎根在西北邊陲地帶,受到中原王朝各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少。因此,秦先祖依據秦文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成果秦祖文化,奠定了法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的發展基礎。秦祖文化是秦人在其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所創造的區域文化,它隨著秦族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文明成果。據史料記載秦文化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從西周時期到秦襄公建國前,是秦文化發起的萌芽期;二是從秦襄公建國到秦獻公徙都櫟陽,是秦文化的發展期;三是從秦獻公徙都到秦統一前,是秦文化的繁榮期;四是從秦統一后到秦末,是秦文化的鼎盛期。秦祖文化的發展主要是由秦族人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遺留。
六 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起源于古隴西郡(今隴西縣一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源遠流長,影響力之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出函谷關時期,曾將李氏文化視為重要的傳道內容,旅游傳道達17年。然而李氏文明在傳播過程中取得如此大的影響力卻不僅僅局限于老子二十載的講道,與其文化的起源也有莫大的聯系。李氏文化起源于李崇故鄉,形成于文化流派時期,孫李仲翔,四世的言行、舉止、功績在當時臨洮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力。經后生歌頌演變傳承,逐漸形成名噪一時的李氏文化,發展歷程可概括為“源于秦而成于漢,興于晉而成于唐”[14]。隴西李氏從今甘肅臨洮產生,也從這里走出去,被全世界的人們所熟知。尋根祭祖一直是中國人割舍不斷的故土情懷。李氏世族人才輩出,其中我們所知道的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就是李氏后人,人們為了紀念老子,同時為了傳播歷史文化,截止到2020年13屆意義深遠的姓氏符號活動和民族徽號活動[15]。因此,隴西李氏文化不止是指古隴西郡外,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概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李氏文化不單單代表的是一種姓氏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16]。